其實,繪本不止是給孩子們看的,也適合成人。而且繪本最重要的特點——圖文結合的方式,更適合讓人理解陌生文化,理解繪本作者想要傳達的文化內核,而這在另一種層面上更有利於讀者向內探索,對本民族文化產生新的興趣。
我也不能代表別人,只講講我們家吧。
我本身喜歡多元文化,但無奈很多文字無法被轉譯完美轉達,對一些國外名著「讀不進去」,因為無法共情、無法理解、無法深入。而繪本圖文並茂的形式,則可以更直接地讓人了解作者的意圖,用語言表達不明白的,那就看圖說話。因此不管是孩子抑或成人,更容易地去了解來自遠方的異域文明。
就像最近我陪孩子看了凱迪克銀獎作品【漿果之歌】,5歲的孩子喜歡熱鬧有趣,對詩意的文字已經不感興趣,沒有特別理解,也難以共情;但作為大人,作為一個目前工作內容和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農場研學人,我被溫柔細膩的畫風折服,更被作者想要表達的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所觸動。
作者是來自阿拉斯加小島上的特林吉特人,他們的生活和大地、海洋交織在一起,與土地建立起深厚的親緣關系。敬畏自然、感激自然的傳統,透過采摘漿果這種傳統豐收活動,一代代傳遞下去。
阿甲老師的中文轉譯的確優美又易懂,但還是觸發了我讀外國名著時的神經:文字雖然不晦澀,但是有現代詩一樣的轉譯味,是我個人不太感興趣的領域。我不得不對照著後記、註腳等來理解陌生的文字,了解作者的心路歷程。
然而對照著畫面,我卻越來越能看懂,聽懂,以及愛上這本書。
畫作風格柔和、朦朧,有溫柔的母性觸感,有森林的神秘感,就像格爾吉特人和土地、森林的羈絆一樣。
人物形象隨著文字的描述,常常和自然融合,比如漿果和藤蔓化作頭發,河流海洋化作裙擺:
外婆告訴我:「我們對土地說話……」「就像土地對我們說話一樣。」我說。
畫面隨著季節和時間的轉換,會用不同的主色調,黃昏、秋天的橙色,夜晚、冬日的藍色,都如夢如幻,就像阿拉斯加冬日的原野、茂密的森林、變幻的極光一般。
書名漿果之歌,的確有民謠,貫穿全文,滿是好奇心的我還去搜尋格爾吉特人的這首歌。
用了這麽多溢美之詞來稱贊別人,會影響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關註嗎?
並沒有,恰恰相反,重回職場的我,選擇和傳統文化緊密相連的農場研學工作,帶著孩子們刺繡、縫紉、玩皮影、打繩結、做饅頭、磨豆腐……我自己也學會了很多「農學」技能,樂在其中,很有意義。
可以說,正是因為我更多地接觸異域文化,甚至在國外環境裏體驗和思考幾年後,才更願意投身傳統文化的傳承中的。
不僅是我,我娃也一樣。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全球視野,最好從小就掌握多國語言(美好願望罷了>.<),而現實中,她的確喜歡線上的外教課,喜歡漂亮的迪士尼公主。但與此同時,這些喜歡不妨礙她熱愛本民族的文化,她更喜歡剪紙、喜歡和姥姥一起打太極、喜歡過年的一切、喜歡去我們的農場玩、喜歡在大人包餃子的時候也來湊熱鬧。
同理,繪本也一樣,國外經典的繪本讓孩子了解更多元的文化,更讓孩子和大人學會審視自己的內心,激發向內的探索和熱愛。同時,這也激勵國產繪本,奮起直追,多產出更多優質的本土作品,也是雙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