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逃避4年後,一位孤獨癥孩子家長的轉身自救|聚焦世界孤獨癥日

2024-04-03親子

菜鳥驛站送貨歸來的孤獨癥者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周南 文梅 北京報道

馮東用磁鐵來形容自己和女兒睿睿的關系,「當相同磁極相向,一個往前走,另一個就被迫往後退;但只要轉個身,一切都會好起來」。

2024年,距離睿睿被貼上「孤獨癥」的標簽,已經19年。這些年,馮東做了兩件事:照顧睿睿,營運星寶中心。若將其間的起伏簡化為兩個字,就是「轉身」——這樣簡單卻有著無比沈重分量的時刻,馮東經歷過兩次。這兩次,是轉身,更是向前。

逃避,「她只是內向」

過去的記憶有些模糊,但那段時間的情緒仍然會隨著每次回憶反芻至馮東心頭。

2005年的那天,並不是什麽特殊日子,馮東前往女兒睿睿所在的幼稚園,和老師有過一個簡短的對談,老師告訴他:睿睿可能是孤獨癥。

那時的睿睿3歲,剛上幼稚園不久。在此之前,馮東從未察覺女兒和其他孩子有什麽不同。

隨後的日子裏,夫妻倆不斷到網上查詢關於孤獨癥的資訊,然後比對睿睿的情況。馮東發現,無論自己怎麽逗睿睿玩,他們之間的交流都不超過三句話,甚至有時候,睿睿一點回應都沒有,自顧自地坐在那裏,玩一些奇怪的轉圈圈遊戲,或者發出一些奇怪的聲音,做出「手舞足蹈」般的奇怪動作。後來,夫妻倆回憶起,睿睿是在21個月才學會獨立行走,雖然8個月就開了口,但一直都是兩三個字地往外蹦,沒有講過長句。在將信將疑之中,他們被一次次地被拉回「女兒可能是孤獨癥」的現實。

那段日子,馮東被「孤獨癥」三個字折磨得幾近崩潰,整個人沈入自我安慰當中,「可能是老師搞錯了,也可能是睿睿‘睡著了’,後面就會好起來。」

然而,現實並沒有回應他的願望。馮東變得十分焦躁,每當有人好心提醒,可以把孩子送去康復,馮東都會急得跳腳,「不要和我說這個,睿睿只是內向。」

2007年,睿睿媽媽辭去工作,帶著睿睿在青島開啟了為期一年多的康復之旅。

起初,夫妻倆是希望借助康復機構,在短時間內讓睿睿「回歸正常」,能夠按部就班地走進校園。那段時間,在外的母女兩人處在緊張的康復節奏裏面。睿睿的課程很滿,白天上課至臨近傍晚,到了晚上,媽媽還會再給她上兩節課,並且周末無休。長時間的壓力,睿睿出現了咬手的現象,媽媽也疲憊不堪。

辛苦康復換來了睿睿明顯的進步,以至於讓馮東相信「睿睿可以上小學了」。2008年,馮東滿懷希望地帶著睿睿去小學一年級報到。但當他站在教室外,卻看到睿睿旁若無人地在教室裏走來走去,一邊自言自語一邊甩手,與端坐在位子上的同學相比,完全不在一個世界。

此時,直楞楞看著這一切的馮東才意識到,睿睿的情況已經無法用「內向」二字來掩蓋。從這一刻起,他不再抗拒,猛地紮入對孤獨癥的學習和了解當中。

他決定轉身走進睿睿的世界,走進一個自己曾經試圖逃避的世界。

轉身,走進孤獨癥孩子的世界

睿睿的世界不一樣。

她的聽覺、嗅覺、味覺很敏感,十分害怕摩托車、公交車的發動機發出聲響,一點點的異味都會讓她拒絕進到某個空間,在很長的時間裏她只接受幾個口味的菜;她很難捕捉到別人的情緒,無法分辨喜怒哀樂……

這些對馮東而言,都是一個個需要攻克的難題。為此,他閱讀了大量有關孤獨癥的書籍,針對睿睿的情況,一點點地去試。

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和睿睿建立緊密聯系。對睿睿來說,「爸爸」與別人沒有特別的不同。她外出時,不會因為「爸爸」不在身邊而驚慌。同時,她也不會因為馮東是「爸爸」而對他多說一句話。

這點讓他苦惱過一陣,直到後來翻到一本書,上面寫道:「要讓你成為孩子最大的強化物。」馮東如同醍醐灌頂,意識到自己先要當睿睿的「朋友」,讓睿睿喜歡上自己。

知道睿睿害怕馬達的聲音,當睿睿在街上害怕地捂上耳朵時,馮東會把睿睿護在懷賴恩慰她,而不再像以前那樣一通責罵,怪她沒有用;知道睿睿無法辨別他人的情緒,馮東就準備了一些色卡:藍色代表「不舒服」,橙色代表「生氣」,紅色代表「很生氣」。當越來越多地站在睿睿的視角,馮東才發現,「睿睿很聰明,也在很辛苦地適應這個世界。」

睿睿沒有在普通小學完成義務教育,止步於六年級。當時的班主任主動提出,睿睿已經遠遠跟不上學業了,應試教育對她來說沒有意義,還是考慮下其他學校吧。於是睿睿轉入特殊學校,補完了九年義務教育,之後又讀了特殊學校職高的「家政專業」,學會了做家務。

睿睿的世界擁有許多「分身」,這是她與別人溝通的橋梁。或許是一個被命名為「民安路」的杯子,或許是一根吹泡泡的粉紅色的棍子,叫「小粉」。

如果馮東要找睿睿去打籃球,需要先和「小粉」溝通,「小粉,我們明天去打籃球好嗎?」

「小粉說累了,不去。」

馮東當即明白,這是睿睿的回答。這樣的溝通方式是睿睿自己想出來的,她需要透過分身來代替自己,減輕一些直接面對別人的溝通壓力。在馮東看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很不錯的解決方案。

就這樣努力地靠近、學習、了解、陪伴,「爸爸」終於成為睿睿最信任的人。如今,睿睿有自己的微信,雖然表達能力欠缺,但她經常發朋友圈。有時,她會透過朋友圈寫下一些話給馮東:爸爸這件事做得不對,我給爸爸打個NO;爸爸跟我講話的時候要先舉手……

在問到「你心目中爸爸是個什麽樣的人呢」,睿睿回答說:「老爸是一個脾氣一般的人。」但睿睿還是很期待獲得爸爸的認可,因為說到爸爸做過最讓她開心的事情,是「工作做得好,被(爸爸)表揚」。

繼續,一個理想社區的誕生

2017年,馮東42歲,新的命運在中年鋪開,他站在人生岔路口,面對20年的公務員工作和「星寶中心」,他毅然選擇了後者。

時間要倒回到2011年,當時,馮東接觸到一個叫做「星星的孩子」家長互助會的組織。這是一個由孤獨癥兒童家長組成的互助組織。

經過對睿睿多年的接觸和照料,馮東在這裏已經是一名富有經驗的「老家長」。他作為誌願者,經常在QQ群釋出一些有關孤獨癥的康復經驗,線上給家長們答疑解惑。

馮東每天忙完工作,就把所有精力投入這項不計回報的事業中。他漸漸意識到:孤獨癥的幫扶是長期的,單純的線上咨詢和線下活動,無法解決家長們面臨的各種問題,需要有一個組織進行推動。

2012年12月,在寧波市慈善總會的支持下,「寧波市星寶自閉癥家庭支援中心」(下稱「星寶中心」)成立了。這是馮東夢想中的家園。在星寶中心,家長們不僅可以抱團取暖,還可以就孩子們面臨的上學、就業、托養、「父母百年之後孩子如何托付」等問題進行社會倡導和社會實踐,尋找解決方案。

在星寶中心多年的積累和沈澱,讓馮東決定專註於此。這一次,是轉身,也是繼續向前。

這些年,星寶中心也在一路波折中發展,目前已經在社區裏擁有了「一空間、兩商店、一驛站」的空間布局,總面積超過了1000多平方米。在這裏,孩子剛剛確診的新家長可以得到面對面咨詢,可以參加康復方面的講座;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參加周末的非洲鼓、籃球、葫蘆絲、繪畫等課程;15周歲以上的孩子,周一到周五可以在這裏參加文體課程和外出活動,可以到菜鳥驛站理貨、入庫、送貨,到社區裏的圖書館、慈善商店當誌願者,在臨街的店鋪去買東西。星寶中心還配備了專門人員,根據每個孩子的意願,結合中心的資源,為每個孩子制定了生活日程。

2022年6月,睿睿職高畢業後,也進入了星寶中心。根據她和爸爸的約定,她要在這裏念「社會大學」。從周一到周五,排得滿滿當當:周一要去書店當誌願者,周二去慈善商店打掃衛生,周三去驛站幫忙送貨……

奔跑中的睿睿

馮東發現,每當大家穿著誌願者服裝,在驛站或是商店工作,鮮少有人會先註意到「孤獨癥人士」的身份,在這層身份之前,首先是一名勞動者。

多年的實地接觸和溝通,也讓他越發堅信:孤獨癥孩子們所做的事,不一定有很大的社會價值,但一定要有社會身份。「當我們的孩子以‘消費者’‘誌願者’和‘勞動者’等有社會價值的身份,在社區裏生活的時候,他們會首先被看成有社會身份的人,而不是一個需要被包容的人,這樣才有可能被平等對待,才能和社區融合。」

如今的睿睿能夠在距家3公裏範圍內自由活動,獨自乘坐公交或地鐵出行,熟練在外消費用餐。偶爾,她會使用平台軟件點外賣。她給自己設定的2024年願望(目標)是「好好學習,不胡亂說話」。

2024年是星寶創立的第12年,也是「壹基金藍色行動」公益倡導活動連續啟動的第13年。多年來,大家都在堅持為需要幫助的孩子提供服務,誌願者們走進社區、孩子們走出家門,這一進一出之間,每個環節都需要理解、支持和包容。隨著過去這些年社區的雛形逐漸完善,馮東有時會想,可以形成小型樣版,未來能在更多有需要的地方布置。

但是,中國目前有超過1000萬名孤獨癥人士。他們在不同年齡階段面臨著上學難、出行難、就醫難、就業難等諸多問題,要想自主自在地融入普通的社會生活更是阻力重重。對於每一個孤獨癥孩子的家庭而言,要面對的問題都是全新的,從來不是一年兩年能夠完成的任務。

馮東期待,在未來、在社區裏會有更完善的空間出現。在這裏,像睿睿這樣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都可以正常工作、學習,和每一個普通人一樣。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