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故意把盤子扔在地上,我們用打手懲罰了他,孩子不僅沒接受教訓,反而隨手扔了杯子。
當孩子在墻上亂寫亂畫,我們罰孩子面壁思過一小時,孩子解放以後又偷偷的畫在了墻上。
當孩子剪偷偷的買零食卡片,我們扣除了孩子的零花錢,孩子還是攢錢去買。
為什麽我們的孩子總不接受和教訓,懲罰也沒有用呢?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中提到,我們用懲罰的方式來阻止孩子,會讓孩子更加小心翼翼的暗度陳倉。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關註,當孩子得不到關註的時候,就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一、排解嫉妒情緒
在家裏有多個孩子的時候,嫉妒就會產生。雖然家長們都在努力端平一碗水,但是偶爾也會有偏頗的時候。一旦嫉妒這種情緒滋生,孩子就會曲解我們的行為,總想和我們對著幹。
所以我們家長除了提前和孩子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以及努力做到公平以外,還要註意到孩子的日常表現。
當孩子經常出現沒事找事,和家裏兄弟姐妹爭搶東西的時候,我們總用批評和懲罰來解決,壓制不住孩子的脾氣。要及時和孩子溝通。
我們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情緒;帶孩子分析問題的對錯;並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告訴孩子:無論怎樣,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
這樣可以給孩子吃個定心丸,而不是任由嫉妒心裏在暗處增長。
二、孩子也會焦慮
我們總以為孩子都是無憂無慮的,即使今天生氣了,明天也會忘記。實際上不是的,孩子也會有焦慮情緒,他們害怕父母不愛他們,他們害怕被父母拋棄。
所以當我們對孩子說,你再不起來,我就走了。再哭,我不要你了。一開始,孩子都會戰戰兢兢的爬起來,乖乖的跟在我們身後。
為了讓孩子情緒穩定,我們可以帶孩子直面分離。比如和孩子一起玩過家家的遊戲,我們扮演媽媽的時候,可以跟孩子演媽媽要出門上班,讓孩子耐心在家等待。等媽媽回家以後,再抱抱孩子。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明白,媽媽的離開不是拋棄,媽媽還會回來。這樣孩子安全感充足,情緒穩定,更容易接受我們的建議。
穩定住孩子的情緒以後,還要和孩子一起劃分界限。讓孩子明白什麽事情該做,什麽事情千萬不要做。
三、和孩子一起劃分界限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把事情分為三項,分別是值得鼓勵的行為、不認可但可以忍受的行為、必須阻止的行為。
值得鼓勵的行為,就是告訴孩子,我們可以做什麽。因為當我們每天都在跟孩子說不的時候,孩子肯定會積攢很多負面情緒,我們也得給孩子找一個發泄口。
比如孩子喜歡打人,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心情不好,不能用打人,摔東西的方式發泄,如果實在特別生氣,可以去做一些喜歡做的事,比如畫畫,看書,跑步。如果實在緩解不了,可以拍打自己的枕頭。
不認可,但可以忍受的行為。也就是說,孩子犯錯以後,可以改正。比如孩子最近總用肚子疼的理由逃避上學。
面對這種問題,我們一口拒絕,孩子肯定會特別傷心,或者想別的辦法逃課。所以我們先跟孩子說,可以理解孩子的這種想法,我們上班的時候還想休息呢,然後要弄明白孩子不想去上學的真正原因。
如果孩子厭學情緒特別強烈,可以允許孩子在家休息一天,然後和孩子一起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孩子只是今天想偷懶,我們可以拿自己舉例子,讓孩子堅持一下,繼續上學。
必須阻止的行為,也就是我們的底線。當孩子觸碰到我們的底線時,我們在堅守原則的情況下可以告訴孩子原因。和孩子平等溝通。
所以強堵不如疏通。善於發掘孩子的情緒,和孩子一起劃定邊界,用紀律思維去約束孩子,孩子更容易接受我們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