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湖南9歲墜亡男孩生前5分鐘監控曝光:你以為好好的孩子在崩潰掙紮

2024-05-07親子

01

又一個孩子死在悲劇裏。

原本4月15日,是一個普通的周一,剛和家人過完了周末的湖南9歲小學生晨晨,到了新一星期要去上學的時候。

那天早上,他對媽媽說:「媽媽給我做個早餐吧,我自己上學去就行。」

因為家裏還有一個二寶需要照顧,媽媽原以為這是懂事的晨晨體諒她一個人照顧兩娃的辛苦,沒想到這短短的一句話卻成了一個母親一輩子的夢魘。

吃過早飯後,全身上下沒有一點不對勁的晨晨拒絕了媽媽的相送,主動要求自己步行去學校。

媽媽想著學校就在家旁邊,只需幾分鐘的路程就沒有再堅持,但晨晨走出家門後不久,媽媽還是覺得有點放心不下,就連忙跟著兒子出門,悄悄地跟在了他的身後。

就這樣在小區裏尾隨兒子走了一段路後,看看晨晨的確是朝學校的方向走去,想到家裏還有一個5歲的二寶需要照顧,就折回家去照顧二寶。

但還沒走到家,她還是覺得不對勁,又再次轉身準備去追上晨晨,可她沿著平時上學的路找了一大圈都沒看到兒子,心想著兒子可能已經到了學校,是自己多心了,就再次朝家的方向走去。

可就在她走到自家樓下,還沒來得及上樓的時候,突然聽到「嘭」的一聲巨響,這個聲音她一輩子都忘不掉。

只見一個人影從樓上掉了下來,重重地砸在不遠處的水泥地上,就在她晃過神看清墜落的人影時,她覺得天都快塌了,頭暈目眩,哭喊聲震天動地。

這個人影不是別人,就是她總是不放心,折回去找了一大圈也不見人的兒子晨晨。

原來就在她準備折返回去照顧二寶的時候,晨晨根本就沒有繼續往學校的方向走,而是不知怎麽就返回了自家出租屋所在的樓棟,還爬上了樓頂,然後跳了下來。

想到不久前,兒子還活生生地站在門口和她告別,她怎麽也不會想到,再見兒子居然是他幼小的身軀冰冷地躺在一大片血泊中。

聞訊而來的晨晨爸爸,更是抱著兒子的身體,癱坐在地上哭了很久很久。

可惜,就算救護車第一時間趕到,也沒法讓晨晨起死回生,這個9歲的孩子就這樣結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

02

就在晨晨父母痛過、哭過、絕望過之後,他們只想知道背後的真相,晨晨到底在此經歷了什麽?

為此,有關部門也第一時間調取了當時樓頂的監控,我們也因此看到在晨晨臨死前的5分鐘裏,他內心的仿徨和無助。

首先,從監控影片裏可以清楚地看到,晨晨是自殺,是自己跳樓的,基本可以排除他殺的可能。

其次,跳樓前5分鐘的畫面很是讓人揪心。

當時,身材瘦小的晨晨,背著一個大書包出現在監控影片裏,也就是走上了樓頂的天台。

他先是放下書包,從書包裏拿了一袋零食吃了一會後,就開始在樓頂邊緣不斷徘徊。可以看出,他當時內心是很矛盾和掙紮的。

但即便這樣,他似乎也沒打算放棄輕生的念頭,嘗試著第一次跳樓。

只見他穿過樓頂的隔離欄,向邊緣跑了幾步後,也許因為害怕,又停了下來。

緊接著,他返回到書包前,木木地站在那裏。

然後,他再次嘗試,又試圖走到最邊緣跳下去,但又停了下來。

如果這時有人恰巧出現在天台,或許在更高的地方看到這樣的異常情況,也許晨晨還有活命的機會。

可惜這個世上沒有如果。

在猶豫了大概30秒後,當他第三次徑直走到樓頂邊緣,即使再害怕,還是縱身一躍,消失在了頂樓的監控裏

那一刻,我們多麽希望他能背著書包轉身離開,而不是孤獨地墜落。

相信當晨晨的身影消失在監控影片裏的那一刻,所有看過這個片段的人都不禁想問,特別是晨晨的家人:

這到底是為什麽?

為了找出真相,晨晨的爸爸第一時間趕到了學校,在監控室裏看了20多個小時的錄像,時長橫跨晨晨出事前的整整一周。

雖然憤怒,手也一直在顫抖,但晨晨爸爸還是細心地記下了每一個有可能和晨晨輕生相關的疑點。

最後他發現,晨晨在這一周的時間裏,總是被老師訓,一周內被罰了13次,還經常被打手,還有一天被罰站了4節課……

晨晨媽還透露,晨晨還曾被老師罰抄一萬遍「分級」,罰抄的作業本孩子至今仍保留著。

他們無法理解,晨晨到底是犯了多大的錯,居然要受到這樣的懲罰,所以他們覺得,晨晨的死和學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所以,當這件事被鬧上熱搜之後,當地很快就成立了調查組,對晨晨父母的質疑對學校進行了全面的調查。

03

4月23日,調查結果終於出來了,通報很長寫得很清楚,主要回答了兩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首先是關於「罰抄一萬遍」。

晨晨的數學老師說,在多次講解「分級」知識點的時候,包括晨晨在內的7位同學一直未掌握,所以要求他們每天抄200遍,2月26日由班幹部檢查,老師非週期性抽查。3月29日,老師覺得他們對知識點已基本掌握,就明確表示不再罰抄。

經過核實,晨晨在作業本上共抄寫「分級」兩字21個單頁。

雖然通報裏沒有明確數碼,但應該沒有一萬遍。

其次是「打手心」的問題。

晨晨班級有條不成文的規定,如果不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老師會用竹條打手心。

但在做出這條規定之前,老師也曾讓學生回去征求過家長的意見,除了兩位家長明確表示反對外,其他學生家長並沒有提出異議,其中就包括了晨晨的母親。

另外,通報裏說,在3月14日的時候,晨晨的媽媽還發資訊給晨晨的班主任,說孩子在家不想做作業,想蒙混過關,家長管教又不聽,希望老師多幫助教育。

從3月20日到4月15日的影片裏可以看到,在21節課堂上,老師共打了學生184次手心,其中晨晨被打手心8次。

最後,通報裏還說,本學期開學以來,晨晨在校期間表現無異常情況。

所以,學校到底有沒有問題,需不需要對晨晨的死負責,老師的教育方式和懲罰又是不是直接導致晨晨輕生的原因?這些都還需要等待進一步的相關調查。

隨後,晨晨的父母也開始反省自己的不足。

晨晨的爸爸對孩子的死就一直深感愧疚,兒子死後,他總是反復提及對孩子的「虧欠」:

我欠孩子太多,因為忙著工作賺錢,回家的時候比較少,有時候一個月只回來1、2次,沒怎麽帶他出去玩兒過,最遠也沒有出湖南省,更多時候只是去爬爬山……

他也沒有否認,晨晨在他們眼中,雖然年紀小但卻是個懂事的孩子。也許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晨晨總會體諒媽媽帶兩個孩子的不易,每次吃完飯後都會幫媽媽收拾碗筷,有時還會幫媽媽做清潔,哄弟弟玩兒。

晨晨在他們眼裏,也曾是一個樂觀、愛運動的孩子,長大後的理想是,當警察、當消防員,個個都是勇敢的職業。

也看得出來晨晨是個勇敢的孩子,不然他也不會在天台猶豫再三後,還是決絕地跳了下來。

因為晨晨的死,晨晨的爸爸也在自己身上找過原因。

他說兒子學習成績常年保持在80分上下,他確實有兩三次,因為學業問題和孩子急過眼。

04

雖然,從再多的蛛絲馬跡中,我們都無法獲知晨晨當時最真實的感受,但從晨晨與家人相處,再到學校學習的情況我們唯一可以看到的就是:

普通人的處境,真的是太難了。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不能單方面的把晨晨的死歸結為某一個具體的原因,它是目前整個青少年心理健康裏難以解決的一環。

從晨晨的家庭背景來看。

他的父母雖然不富裕,甚至可以說是社會裏最普通的那一類人,但他的父親為了不讓兒子走自己的老路,拼了命累死累活也要讓兒子上一個好的小學。

為此,不惜在兒子學校附近租了個房子,讓晨晨的媽媽成了全職家庭主婦和陪讀母親。

所以,當有人把晨晨的死怪罪在他的父母身上,說都是因為他的父母對孩子過於忽略時,我是第一個不贊同的。

左手是生活,右手是孩子,少了哪個都不行,擺在這中間的,才是千千萬萬外出打工者們無法逾越的高山。

有一說一,晨晨的父母已經算做得不錯了。

寧願讓家裏少一份收入,也要讓晨晨媽媽陪在孩子身邊。而他的父親,雖然自責但也是無辜,他只有不斷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才可能托舉起兒子們的明天。

他也想多陪陪孩子,他也想每天回家,可家庭的重擔不允許,柴米油鹽醬醋茶不答應。

再從,晨晨的學校來看。

晨晨的學校應該對他的死負責嗎?特別是晨晨的老師們。

簡單看,也許有因果關系,但深入來看也許事情並沒有我們想的這麽簡單。

我記得在我上學那會,每次上課不聽講和同學交頭接耳,被老師發現,特別是我們那個特兇的數學老師發現,一定逃不過被她用木棍打手心。

真的很痛,那種痛現在想起來還是很痛。而且,班上所有人都或多或少被這樣敲打過。

但從來沒聽過,誰被打了就要尋死覓活的,或者心情沮喪的,我們都是那種臉皮比城墻還厚的主,所以打多了皮子也厚了,再後來年紀漸長也沒有這麽頑皮了。

可為什麽到了現在,物質條件好了,教學方式也越來越「以人為本」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卻越來越多了,而且每次一上新聞就是某某學生輕生、某某學生留下遺書輕生?

雖然我不是教育學家,說不了大道理,但我努力回憶我們那個時候的狀態,想到了一個也許現在教育忽視的一個點。

那就是,每當我們在課堂上被老師打手心後,老師課後一定會挨個找我們談一談。

當然,這種談有點秋後算賬的意思,但更多的是一種心理開導,讓我們知道自己錯在哪裏,最後老師總是會自訴一番自己的用心良苦。

也正是這種看似沒有必要,或者多此一舉的行為,才讓我們不會把心結帶回家,不至於和老師有所間隙。

雖然老師也經常殺個回馬槍,在家長會上當著所有家長的面告我們的狀,可起碼我們知道我們是真的很皮,老師是真的很負責。

但在當今的學校教育裏,或者說在寫了這麽多青少年因各種原因自殺的文章裏,我真的很難看到「懲戒」後的這一舉動,或者說,現在的老師是否除了懲戒」就沒有下文了。

我常說,現在的孩子已經不是以前的孩子了,他們的心智更加的成熟,他們更懂得自尊心是個什麽東西。

不像我們小時候,心太大了。

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是「以人為本」,搞清楚每個年代孩子只見的差異,教育才能因材施教,才能避免這一系列悲劇的發生。

就像晨晨的老師一樣,我也不知道寫「分級」兩個字和理解「分級」到底有什麽關連,這種因懲戒而懲戒的行為真的有必要嗎?

所以,當學校意識到這一點,當老師意識到這一點之後,也沒有「老師到底能不能擁有懲戒權」的大討論了。

說白了,「老師能不能擁有懲戒權」不在於懲戒,而在於事後有沒有及時和學生溝通與開啟心結。

05

一位專家就曾說,中國的教育有六大「絲織天花板」:

聽話文化、狀元文化、從眾文化、「莫言」文化、不斷奶的文化、成功文化。

「絲織天花板」的概念最早演變自美國【突破竹編天花板】,用來形容中國文化帶給我們的束縛。

也正因為這些文化,才導致了我們的社會心理出現了問題。

雞娃的家長越來越多,不堪重負的孩子自殺的概率也越來越大。

還記得前段時間刷屏全網的文章,【開學一個多月後,兒童精神科爆滿】嗎?

從假期生活回歸校園,孩子們紛紛表現出各種「排異反應」:

一開始往往是軀體癥狀,這些癥狀可能會表現得非常嚴重,但做了各種檢查又查不出問題。
後來逐漸演變成「厭學」情緒,卻被家長普遍認為是孩子貪玩,不斷用非常手段來打壓,來逼迫他們去學習。
再後來,父母終於感覺不對勁。
孩子不僅是軀體化的厭學,還有焦慮、抑郁情緒,甚至自殘、自殺的念頭。

很多敏感一點的家長,也許很快就能把孩子的這些念頭扼殺在搖籃裏,但很多不這麽敏感的家長,活著為了溫飽早出晚歸的家長就沒有這麽幸運了。

當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也許孩子的心病已經深入骨髓。

青少年教育專家、心理專家陳默曾做過這樣一則「預言」。

以後的家長見面時很可能是這樣聊天的:
「你孩子抑郁了嗎?」
「嗯,抑郁了,重度。」
「哦,我們家還好,輕度。」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這樣的預言正在成為現實。

2021年北醫兒童發展中心釋出的【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

中國兒童自殺居世界第一,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十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8個自殺未遂。

【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在所有的非疾病死因中,自殺,已成為10~25歲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

【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也指出:

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其中,有50%的抑郁癥患者都是在校學生。

所以,陳默老師才在一篇文章中發出這樣的吶喊:

中國的孩子早已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執迷不悟。

在她看來,如今家庭教育最困難的地方,其實是老師和父母並不了解現在的孩子。

因為比起我們父母那一代,我們這代人對教育有一種無法掩飾的焦慮,捂住嘴巴也會從眼睛裏跑出來。

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這些有形和無形壓在一個又一個稚嫩肩膀上的重壓,才是壓垮孩子心理最後的那根稻草。

我也終於明白了董宇輝在直播間裏曾說的那句話:

自己上學時,每次一回家,媽媽就會對他說:兒啊,我想讓你成為一個快樂的傻子。

沒想到最平凡普通的人卻有著如此大的智慧,這也解釋了為何農村孩子的自殺率遠遠低於城市孩子,為什麽家庭貧困孩子的自殺率低於家庭優渥的孩子?

英國作家艾榮曾說,人類一切努力的目的,在於獲取幸福。

沒了幸福的人生,就算考上清華北大又能如何?

救救我們的孩子吧,你以為好好的孩子也許正在崩潰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