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個類似的故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父母的行為對孩子到底有多大影響。
故事發生在我一個遠房親戚家中。
我應該管她叫「大娘」。(我們那裏,只要比自己的父母大,很多都叫「大爺」,「大娘」)。
當年,大爺的母親還在的時候,這個兒媳婦太厲害了。
厲害到什麽程度呢?可能作為旁觀者你都會覺得「咬牙切齒的」。
在二零零幾年的時候,縱然在農村,大家的生活其實也沒有那麽窘迫了,日子還算過得去。
這個兒媳婦每天給婆婆送的飯都是剩飯,雖然談不上給吃發黴變壞的食物,但都是他們一家吃剩的。我當時就覺得,老太太八九十了,能吃多少!
大爺家的兒子和我年齡相仿,只大三歲,但是和我上一個小學的同一年級。
據他講,每天放學吃完飯後,他就會給他奶奶去送他們家吃剩下的飯。
有時候是面條,有時候是饅頭,過年過節會有餃子,但不總是有菜,也不保證是熱的。
我跟我媽去看過老太太一次。那時大概已經九十高齡了,還是自己住在一個非常有年代感的土坯房子裏。
房間很小,很暗,有三間。
左邊一間,之前給孫男嫡女們住,不過那已經是很久之前幫著帶孩子的時候了。
中間一間,有一口竈台,是農村那種很方正的土竈,搭著一桿風箱,角落裏還有一大一小兩口水缸。
右邊一間是她的臥室,進臥室門我得貓著腰。有一個炕占了一半的空間,炕頭上有一個那種非常古老的櫃子。角落裏擺著一個小圓桌,這是唯一一件比較有現代感的物件了。
我和媽媽進門時,老太太正在土竈上熱那碗剛送過來的玉米粥和半個饅頭。
我說,「奶奶您怎麽不趁熱吃,都涼了,還要熱,多麻煩?」
老太太顫顫悠悠的嘴裏艱難地發出幾個字,耳朵也不太好使:「你說啥?我孫子剛走!」
我媽和老太太嘮了一會,我自己在院子裏轉了轉。註意到院子的角落裏,有一口做好了很久很久的棺材。
後來我知道了,那個年代的老人,都會提前準備好,用自己中意的料子,提前找木匠做成中意的款式。可能防的就是到時候子女顧不上自己吧。
再後來大娘和大爺有了兒媳。兒子結婚時的房子,是老太太那套院翻蓋的新房,由於地方太小,還占了大娘他們半個院子。
結婚後,兒媳和當年的大娘有的一拼。家裏的財政大權不僅自己攬著,而且每天都在婆婆那裏吃喝。
有一次我見到大娘的女兒回娘家,順便聊了幾句。
我應該管她叫姐姐。她說,現在我也不怎麽回娘家了,每次回來她嫂子都鬧的很,說是又回娘家搬救濟了。沒事就不回來了,幹嘛惹的人家不高興,日子勉強還是能過去的。
從當前的事情可以推斷出,等大娘老了,跟那個奶奶一樣大的時候,可能處境還不如當時的老太太。
雖說惡婆婆還得惡媳婦來治,但真的和兒子就沒關系了嗎?
父母在家裏的一舉一動,如何對待老人,如何對待親人,如何對待鄰裏等等,都會耳濡目染地影響著下一代。
現在大娘有了孫子孫女。我想如果家風得不到改變,那麽下一代大概率又會陷入惡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