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讀好大學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
2、夯實家底,給娃留條後路,孩子人生的容錯率會更高。
一看這個提問,家長雞娃的焦慮和緊迫感就能溢位螢幕。
還記得【三聯生活周刊】一篇描述中產階級雞娃的長文,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讓人看了大呼真實:
上最好的小學,以增加上最好的初中的概率;上最好的初中,以增加上最好的高中的概率;
上最好的高中,以增加上最好的大學的概率;
上最好的大學,以增加找到「最好」的工作的概率——一條「雞娃」戰線由此形成,環環相扣,絲毫不容懈怠。
作為一枚海澱爸爸,我非常能理解家長想讓孩子上好學校的執念。 因為現在的中國社會,正處於一個收入差距巨大,且教育回報巨大的時代。 人和人之間因為學歷差距而產生的物質差異、階層分化也非常明顯,所以把娃的學歷拼得越高,娃「出人頭地」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是,讀高中讀大學並不是人生的唯一選擇,如果孩子本身學科能力不強,沒有讀到好學校,沒有考高中,考上大學,也不至於一生就沒有希望了。
畢竟能力有時候並不能和成績劃上等號,比如有的孩子學科能力弱,但是社交能力強,雖然沒讀高中,但是一早出來打拼,社會磨練中成長為銷售精英,也在一線城市立足了腳跟。我相信,只要有一技之長能夠安身立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人生就是有尊嚴的、有希望的。
我在回答中多次強調,娃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內建基因配置和天生性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他們更像是一顆種子,天賦各有所長、智力也有差異。
孩子的教育問題上, 「懂」往往比「教」更重要。雞娃這件事,也要量力而行。 與其琢磨輔導班忙著貨比三家,不如認清自家娃的天性和認知發展規律—— 沒認清的時候,別冒進。 (【小舍得】裏的子悠出現了精神問題,就是田雨嵐過於冒進的結果。)
我一直呼籲家長能在雞娃的同時,雞一下自己, 夯實家底,不是就可以給孩子提供更高的容錯率和更多的選擇權嗎?何談沒有希望呢?
我不否認「知識改變命運」,但當前很現實的一點是:家底不錯的家庭,孩子發展的容錯率會更高。 (如果【小舍得】裏田雨嵐可以放下自己心裏的執念,按照子悠的家庭條件,子悠完全可以順利考個好大學,讀自己喜歡的生物學專業,還可以出國讀管理學,以後接手家裏的生意。)
這裏講一個真實案例。
我之前在耶魯大學念書時,有幸和學校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諾獎級別的)聊天,這位教授給我講了他一個兒子「浪子回頭進藤校」和另一個兒子「克服困難進藤校」的故事。
他的大兒子,高中時候厭學,再怎麽引導都像扶不起的阿鬥,屬於孔老夫子說的那種「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的學生。老爹屬於耶魯最頂級的教授,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沒能把他搞進耶魯。但最後還是憑著在學術界廣泛的人脈,把他搞進了一所排名前100的學校。沒想到在大學豐富而具有挑戰性的生活裏,「晚熟」的兒子突然醒悟,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方向,不僅完成了學業、順利畢業,而且成績優異,後來到賓大(也是常青藤盟校)讀了博士,畢業後也找到一份社會地位和薪水都很高的工作。
他的小兒子,有閱讀障礙癥。教授夫婦為了這個孩子,找遍周邊的學校和治療師,最後送到了一所有專門針對閱讀障礙癥訓練的學校,同時還請了治療師每周幾次上門訓練。最後小兒子克服種種困難,閱讀水平提升到了同齡人相差無幾的地步,最後上了耶魯。
我們都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但現實是,很多時候都需要動用「千金」,才有可能換來浪子的回頭。如果這個教授的大兒子出生在尋常人家,他的父母沒有給他試錯的資本和資源,以他的學習成績,可能中學畢業後連大學都上不了,很可能就找一份普通工作,成為美國社會的底層藍領。而第二個兒子,出錯的是他的「基因配置」,但同樣他的家境給了他的人生更高的「容錯率」,讓他能得到相應的特殊教育,使他的人生不至於因為閱讀障礙癥而暗淡無光。
最後,人生不只有上好大學這一條路。想讓孩子未來的人生更有希望,雞娃這件事就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
留點時間讓孩子多多拓展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再 留點時間雞自己,提升親子關系,提高整體家庭幸福度,為孩子將來的發展提供更大的試錯空間和更多選擇的自由。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