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願意生孩子,但問題的根源不在年輕人身上。
經濟水平最低的群體中,往往更傾向於生育,如「養兒防老積谷防饑」之類的觀念深入人心,同時也是因為在最貧窮的群體中並沒有優生優育的觀念甚至於避孕的條件,他們根本就沒有少生孩子的這種意識。而當財富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養孩子也並不成為負擔,許多豪門家族都將「人丁興旺」作為很高的期待值之一。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港台明星嫁入豪門之後迫於生育的壓力,不得不打催卵素,這也是許多嫁入豪門的女星生育雙胞胎甚至多胞胎的原因。
但問題就在於,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處在脫離了赤貧但還遠遠稱不上富的區間內,這就是為什麽整個社會的生育率普遍降低的原因。那麽為什麽這一群體沒有很強的生育動力呢?還是要從經濟學找原因,這個根源就在於,在當今社會,眾多普通勞動者們養活自己就要竭盡全力了,多一個孩子對他們來說就是泰山壓頂般的負擔。
經濟學講究對於人行為的分析要從機會成本入手: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決策過程中面臨多項選擇,當中被放棄而價值最高的選擇(highest-valued option foregone),又稱為「替代性成本」。舉個簡單的例子,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養活孩子要多少錢不是問題,節衣縮食吃苦耐勞咱一般年輕人也做得到,但是這其中耗費的精力和時間呢?我天天996加班,公司給我養娃帶娃的時間麽?我作為一個女性,因為生育喪失了可能的晉升機會怎麽辦?更不用說在北上廣深孩子的戶口問題、入學問題、家庭教育問題等等,這一切一切都是生育的成本。
因此,這一現象的核心問題就是,生育和撫養孩子這一選項,對於普通勞動者來說——尤其是女性和底層男性——機會成本太高了。機會成本高的首要原因,就在於這個社會對於女性、尤其是選擇生育的女性來說,太不友好了。
第一個層面,從家庭的再生產角度,女性從事家務勞動、撫養孩子的勞動,並不被社會承認。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指出:「近幾十年來,雖然女性地位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包括女性進入男性控制的專業領域,但是一個工作領域仍然遠遠滯後:家務雖然比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現在的男性做了更多的家務,同時女性做家務有輕微的減少,但依然存在高度不平等。若幹英國的調查就發現,女性仍然主要負責家務和照顧孩子的工作,在這些活動上平均每天花費4小時3分鐘,而男性則是2小時17分鐘。在女性已經在付薪領域工作的情況下,這樣額外家務相當於‘第二班’。」
從這話題繼續延伸下去,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女性的家務勞動是無法得到社會承認的。換句話說,家務勞動也是勞動,也創造價值,但是不會有人給女性的家務勞動發錢。這個我在以前的文章裏講過,美國女性社會學家沙倫·海斯(Sharon Hays)提出了一個密集型母職(intensivemothering)的觀點,認為母愛與母親對家庭的付出,同資本主義利己價值觀是違背的——資本主義講究用錢衡量一切,付出勞動獲取報酬,但是母親撫養子女這種人類最偉大的感情,如何用錢來衡量呢?但是,我們這個社會又是金錢異化了一切的社會,就算不能衡量,那就會被剔除在社會評價之外,讓偉大的母親無法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因為她們無法創造肉眼可見的金錢財富。那這樣女性,尤其是能夠獲得高社會評價的高學歷女性,選擇不生育也是時代性的困境。【共產黨宣言】裏這段話我參照過無數次了,但是依然應景:「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
我們偉大的恩格斯早就分析過這一問題。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加強化了父權制。首先,資本主義創造了大量財富,而透過剝削工人剩余價值的財產所有者和繼承者,往往是男性。其次,資本主義經濟想要成功,必須將人——特別是女性定義為消費者,用消費主義洗腦她們,讓她們相信自己的價值只能透過剁手買買買、透過日益增長的物欲與消費——而不是在生產勞動中去實作,某種程度上針對女性的消費主義也是父權制的精神奴役,比如京東美妝的那一句廣告語:「不塗口紅的你,和男人有什麽區別」。最後,資本主義依靠女性作為家中的無償勞動力,承擔撫育兒女和家務勞動,來組成資本主義再生產的一部份。恩格斯一針見血地指出:「資本主義透過支付低薪金來剝削男性,也透過不支付薪金來剝削女性。」
在印度經典電影【摔角吧!爸爸】中,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認為男人能辦到的事,女人一樣能辦到——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平權思想,而女性走向社會的一大先決條件,就是要把婦女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
這句台詞是一針見血,非常有價值。【摔角吧!爸爸】一部思想性觀賞性俱佳的電影,很不能理解一部份人為何要打著「女權主義」的旗號來批判這部電影。電影中女兒態度的一個轉折點就是看到了早早嫁人的朋友未來的生活,被家務和生育綁架的生活:
所以說,這件事情的根本是父親帶領兩個女兒去反抗印度根深蒂固的父權社會,這其中反復提到的就是「家務勞動」就是父權社會強加給女性的枷鎖。這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女性要獲得獨立和與男性地位的平等,就必須要從家務中解放出來而從事社會勞動;而女效能夠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的條件是,社會的生產勞動中要有女性的一席之地——這才是真正的女權主義者為之奮鬥的目標。
簡而言之,脫離家務勞動、或者說男女平等承擔家務、或者說女性家務勞動能夠獲得市場層面和金錢層面的認可,與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和男女平權是互為表裏的事情。所以這個問題的反面也可以是:既然女性的家務勞動幾乎無法獲得平等地對待和資本主義層面的價值兌現,那麽女性生育欲望低也是情理之中,是被資本社會異化的結果。現實社會中,男女對於孩子的撫養付出是完全不平等的,這也是為什麽會流傳著「喪偶式育兒」的說法——就是說父親完全不承擔養育子女的責任,孩子好像就沒了這個爹。還有統計顯示,60%到80%的女性在孕期和產後會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緒,接近20%會發展為臨床抑郁癥。這一切一切都是生育的「機會成本」,女性生育的付出無法得到應有的「補償」,那麽作為一個市場中的理性決策人,我放棄生育這一高機會成本的行為,也是題中之義。經濟學有一個名詞來形容這種現象叫做「子宮貴」,就是在說女性生育的機會成本太高了。這裏不是物化女性或是如何,在經濟學中不管男女都是「物」,就是可量化的勞動力嘛。
另一個層面來講,從工作生產角度,眾多女性為了獲得平等的地位選擇脫離家務從事社會勞動,但是社會勞動中依然存在著對女性很嚴重的性別歧視。
2010年一項來自英國的調查顯示:在女性占最主要就業人群的職業中——如護士、社工、保姆等,女性工作者的比例均在90%左右——但是這些職業中女性高管的比例僅有19%,即便在這些具有鮮明色彩的職業中,女性依然難以獲得相應對等的晉升渠道。這份調查還顯示:在英國,女性從事「個人服務性職業」的比例達到了83%,其中77%的女性擔任行政或秘書職位,65%的女性擔任銷售職位(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Commission 2010)。我在【生而貧窮】裏也講過類似的話題,政府、銀行、國企這些相對比較固化的機構中,往中上層望一望,處局級幹部、支行分行行長、部門經理總監之類的職位,男性比例遠遠高於女性。
英國學者雷克提出了「女性代價」這一概念:指一位女性的一生中,跟她同等學力、同等能力、同等資歷條件的男性相比,少掙多少薪金——即便她不生孩子。據雷克的統計,20世紀90年代女性一生的平均「代價」為240,000英鎊——這可以作為兩性不平等的另一個量化考證。同理可得,女性想要一個跟男性持平的事業成就,就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與你們男性不同,我們做到這一步已經竭盡全力了」。換句話說,女性在社會工作中已經有這樣大的「代價」了,你還能指望她再去做一個沒有任何金錢可衡量的「生育工作」嗎?那真的是為愛發電啊。
我之前用一張圖形容勞動者在生產領域和再生產領域面臨的資本主義剝削,同理可用作女性的困境:她們在家庭再生產領域面臨著「不支付薪金的剝削」,在社會生產領域又面臨著嚴重的性別歧視,在這樣雙重的困境中,女性的生育欲望自然會無限的降低。
母愛的偉大並不是能用金錢所衡量的,但這又是一個金錢能夠衡量一切、異化一切的社會,這就是矛盾核心所在。
所以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一大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女性的經濟獨立和做一個「好」母親。資本青睞那種成為工作狂的勞動者:自願擁抱996,成為放棄年假放棄加班費的「奮鬥者」;而你選擇成為一個優秀的母親/父親,則不會有任何社會評價的提升,相反很可能在工作中寸步難行。
在CCTV2制作的一個關於「互聯網+」的紀錄片中,展示了京東集團一位懷孕四個月的副總,向劉強東請產假的情形。這樣高級別的精英女性,高齡高危產婦,在老板面前通報這一喜訊時,還要強調「不會耽誤工作的」
一直把員工的當「兄弟」的東哥可能無法體諒「姐妹」們懷孕的辛苦,女高管還沒有提請假的事情,東哥的「敲打」馬上就來了:先說什麽你們請假也是給「兄弟們」機會,不要以為你們不在公司就散了;又說我們有老員工休息了三年了,你也知道;最後話鋒一轉「你休息啊,趕緊休息,我沒有讓你不休息」。這裏話中有話背後是什麽意思,稍微有點職場經驗的人都不會不明白。
說實在的,本來懷孕這樣一個值得慶賀的事,在飯局上氣氛陡然凝重,並且兩分鐘對話只有十幾秒在談論懷孕、身體這個最本質的問題,剩下一分多鐘全部都為照著「工作」「請假」展開,所以大家都心知肚明什麽才是真正的「重點」。
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的進退維谷,是當代勞動者困境的一個縮影。從經濟學的機會成本原理來分析,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越狠,女性生孩子的預期損失就越大,女性生育的機會成本就越高,女性生育欲望就越低。男性雖然情況要比女性好得多,但是對底層男性勞動者來說,撫育下一代的機會成本依然可以類比,道理是相通的。這就是當代年輕人為什麽不願意生育的根本原因。我發現人們在談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把原因往資本剝削與壓迫,那都是沒有觸及到問題核心的。
這個社會就是對女性的自然價值評判大於社會價值,很明顯是不合理的,是一種遺留落後觀念的慣性,畢竟我們社會早已經走過了農業體力勞動時代和暴力戰爭年代——需要對男人的蠻力賦予極高評價的。然而在現代社會中,諸如汙名化女博士、職場女強人等現象非常普遍,認為女人的價值就在於生育和相夫教子的觀點同樣非常普遍,這是對女性的不公平。
這也就解釋了這樣一個社會現象:為什麽女性會更多地選擇「上遷婚」——即在選擇配偶的時候,傾向於尋找社會價值優於自己的男性。在男權社會中,女性的上升通道更加狹窄,而婚姻就成為了許多女性最重要的階級晉升途徑。現代社會中工作不同於農業工業生產的重體力活,女性對於男性來說並無劣勢,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在普遍的工作中,女性工作者受歧視的現象是很普遍的,雖然這種歧視通常表現的很隱形,最集中的表現就是這種(相對於男性)的上升通道狹窄,看一看政界精英、商界領袖中女性占的比重多少,一目了然。
所以當今社會就出現了這種普遍的女性「上遷婚」現象,就是因為他們不得不透過婚姻選取社會價值高於自己一個等級的男性來實作階級晉升。在這其中就形成了普遍的「剩男」與「剩女」現象。我們看上圖,最底層的男性無法滿足女性對於高社會價值的需求而被自然選擇淘汰,尤其是在男女比例失調的狀態下,最貧窮的農民群體成為了最直接的受害者,諸如「光棍村」等現象早就十分普遍,這也成為了拐賣女性的罪惡土壤。同樣,我們想象一下把「剩男」以上的男性三角平移過去,如果每個女性都選擇高出自己一個等級的男性,那麽理論上講男性是不夠用的,於是那個陰影部份就形成了無法匹配到高價值男性的「剩女」。很明顯,現在作為一個社會現象的「剩女」們,他們不是找不到配偶,而是找不到符合自己高要求的「配偶」,尤其是越高價值的女性(諸如女高管、女博士),他們需求的配偶價值就更高,自然就很難匹配了。
在普遍的「上遷婚」社會中,婚姻市場的集中表現為底層男性之間的競爭與上層女性之間的競爭。在底層男性中,最缺少競爭力的男性被淘汰出局,成為婚姻擠壓的犧牲品,只能尋找更貧窮落後地區的上遷婚女性,諸如買越南新娘等社會現象就源於此。但是並不代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相對提高。在上層女性的競爭中,直接表現為自然價值的競爭,因此我們會看到女性對於自己身材外貌的要求遠高於男性,她們會苛求與自己的身材(明明很瘦,非要說自己胖),對自己的外貌不吝投資(前一陣很火的猜化妝品多少錢)。說白了在男權社會中,婚姻就是一次女性的自然價值與男性的社會價值的交換。考慮到國家社會對女性生育成本補償不夠,主要靠家庭,也就是男性。所以男性必須有一定超額收入,這是對女性生育成本的補償。
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在一個階級分明的男權社會中,整個社會的獲益階層是這樣的:上層男性>上層女性>底層女性>底層男性。所以說「男權社會」只是一個表面現象,根本的還是這個階級分明的金字塔體系,女性的解放永遠是跟全人類的解放聯系在一起的。
所以一個普遍的結論是:在父權主導的階級社會中,底層男性是比底層女性還慘的存在。舉個極端的例子,封建社會底層女性還可以透過當老爺的小妾這種「上遷婚」來生存下去,底層男性的下場就是要麽當牲口一輩子要麽餓死,而且註定是要絕後的。這也是為什麽普通男性要支持女權主義、支持兩性平權的道理。但是很多「中華田園屌絲」沒有想明白這個問題。
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公布關於「終生未婚率」的調查數據現實,2015年50歲之前從未結過婚的日本男性比例約為23.4%,女性比例約為14.1%——男性超過了女性50%之多。負責這一調查的荒川和久表示,經濟環境惡化、收入下滑是導致很多人不想和不能結婚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男性的收入下降導致很多男人無力結婚。他說,在日本3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8萬元)的年收入被認為是結婚的一道門坎。沒有較高收入的男性沒有自信結婚養家,而女性也不太看得上那些低收入的男性。調查顯示,單身女性多認為結婚的好處是「獲得經濟上的寬裕」;而單身男性多認為單身的好處是「金錢上比較寬裕」。荒川和久總結說:「女性為了金錢選擇結婚,而男人因為金錢選擇不婚。」
日本NHK有一個紀錄片講現在年輕人的婚戀觀,有一個現象很有趣,就是紀錄片中所采訪的男性不婚和丁克的數量遠高於女性。按理說女性會承擔懷孕和生產的痛苦,選擇丁克很容易理解;而男性為何會比女性有更強烈的欲望呢?就是因為在男權社會中,男人掙錢養家被認為是天經地義,而底層男性又養不起孩子,無法給孩子提供一個優越的環境——於是他會被認為沒本事,獲得低社會評價,而日本又是一個很在意社會評價的文化氛圍(日漫【哆啦A夢】中就有一集,大雄的父親因為生活工作壓力太大而精神崩潰,最後透過時光機找到了奶奶來安慰他)。那麽,所幸我就不結婚、不生孩子了唄——反正也沒女人願意嫁給我,那我不如說自己是不婚主義面子還好看點。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樣一個父權資本主義剝削主導的低生育率的困局中,女性因為太艱難了而選擇不生育,男性因為太艱難了連願意給他生育的人都找不到,這就是問題根本所在。
更何況,不僅僅是生育孩子的機會成本高,把孩子撫養成才的機會成本更加驚人。就拿一線城市來說,孩子的戶口、入學、教育哪個不是天大的困難。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固化的社會,階級晉升的上升渠道已經越來越狹窄,想培養一個精英難上加難,大家都在為一點點可能的渠道和教育資源擠破頭。我有個朋友的孩子今年四歲,就被孩子她媽拉著去學古琴,那個古琴老師一節課就要800塊——這是一節課啊,不是一學期,而且一個班有六個孩子一起學。沒辦法,資源就是這麽「緊俏」,市場經濟公平競爭,你想讓你孩子成精英,我也想讓我孩子成精英,那物價就這麽哄擡上來了唄。
前年爆出了虐童醜聞的紅黃藍幼稚園,算是高端民辦幼稚園了,看新聞報道每個孩子一個月學費沒有外教的是5000,有外教的是7500,還有一個所謂的「興趣費」也有1000。平均一個班30-40個孩子,月收入就有約15-20萬。但是老師的薪金是多少呢?根據招聘網站和每日財經網的報道顯示:事發前紅黃藍幼稚園基層幼師平均薪金2570元,最高不超過一個月四千,很多剛入職的老師學歷僅僅是初中畢業,月收入甚至在兩千元以下。雖然包吃包住,但這在北京也是一個侮辱性的價格。所以你們看資本家有多王八蛋一個班月收入近20萬,只肯拿出人均三四千塊錢去招老師;你好歹拿出一兩萬的待遇去招聘,何愁找不到疼愛孩子的高素質教師?醜聞曝光後,紅黃藍幼稚園股價腰斬,隨即觸底反彈節節攀升,因為冷血的投資者們從公布的財務數據中看到了幼稚園巨大的營收潛力。這就是資本,沒有人性,永遠以增殖最大化為目的,你小孩子被虐待不關我掙錢的事。而作為勞動者有的選麽?不把孩子托給市場中的幼稚園還能怎麽辦,帶著孩子上班?老板同意麽?再說,攜程這種大公司幼稚園虐童的醜聞可是在紅黃藍之前啊。
很多青年男女都有過類似的念頭:既然現在孩子很難成為「精英」,想有一個不錯的生活就得從小竭盡全力了,而我有沒有足夠的實力給他們提供一個優越的生活,更沒有辦法讓我的子女成為「世襲的資本家」,那我就不生孩子了唄。畢竟社會現實就是如此,尼瑪我現在996,我的孩子就算從小爭氣能吃苦學習好一路過關斬將考上985或者出國留學之類,工作了還尼瑪是996,想想就難受,那何苦呢?
講道理,沒有其他條件限制,誰不想兒女繞膝、子孫滿堂,享受親情和家庭的天倫之樂?這是人的本性啊,富豪們想我們也想啊,還不是因為日子過得太辛苦了嗎?但是客觀現實就是如此,我現在被剝削就算了,將來我的孩子還得受二茬罪、吃二茬苦,長大了走向社會再被資本家的兒子們剝削,聞者傷心,見者落淚。擱誰誰願生?這樣的社會,多生一個孩子豈不就是多生一根資本家的韭菜嗎?
看看留守兒童有多慘,他們和下崗職工一樣,都是時代發展的犧牲品,我們不能忽視這一群體的存在。我之前在討論大涼山兒童的時候說過,留守兒童的核心問題不是父母進城務工——勞動力資源正常流動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這無可厚非。這個問題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們進城務工、去討一個更好生活的父母,無力把孩子帶在身邊撫養,只能丟在老家農村,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為什麽無力帶在身邊撫養?因為被資本剝削地太慘了。換句話說,資本家們把他們本應該用來撫育兒女的剩余價值剝奪了,他們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經濟實力。馬克思講的「資本僅僅會支付勞動力用於再生產的薪金」——這個「再生產」在這些體力勞動者身上,不是能讓他們養兒育女過正常人日子級別的再生產,而是讓他們不餓死不累死第二天還能爬起來幹活的「再生產」。程式設計師996辛苦,這些體力勞動者已經996二三十年了,甚至996都是輕松的了,普遍還都是697這種級別的工作。沒人在意他們,因為他們是「看不見的底層」,沒有話語權,他們甚至都「不配哀嚎」,只能默默忍受。
生育率雪崩,國家很著急,出台了各種政策鼓勵生育,但是有用麽?我這篇文章說得就是根本問題,相當多的普通人過得這麽慘,生孩子機會成本這麽高,你再怎麽鼓勵我願意嗎?用馬克思的話講,「無產階級已經被剝削的一無所有了」,自己一輩子掙的錢可能連個一線城市的房子都買不起,用啥去養孩子啊?你就國家白送他們個孩子也養不起啊。
不僅僅是社會性的剝削,強大的工作壓力已經讓年輕人普遍出現生理上的反應了。前幾天看豆瓣一個貼文,姑娘講自己連續996三年,卵巢早衰,無法生育了。男性也好不到哪去:根據發表在學術期刊【生育與不孕】(Fertilityand Sterility)一篇報告顯示:這項歷時超過15年的研究發現,2016年中國男性青年精子合格率不到20%,而2001年的合格者超過一半;研究者分析,缺乏運動、熬夜、工作壓力大都是男性精子質素退化的原因。什麽是異化,這就是赤裸裸的異化啊。
看各種關於鼓勵生育的新聞,甚至有專家建議,對不生育人口收取「單身稅」,這徹徹底底搞反了方向好不好?現在年輕人身上背著太多東西了:住房、養老、醫療、996……國家不想著怎麽卸下點東西來,反而還想著要繼續加碼,毛主席說得好:「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論十大關系】)
所以大家看明白了沒,真正讓這個社會陷入低生育率危機的,是吸血的資本家啊——經濟發展的果實其中大頭都被他們享有,勞動者想要生兒育女就得竭盡全力了。這些資本家就好像封建社會瘋狂兼並土地的大地主:地主們吞並農民土地,農民無法生活下去成為流民;地主憑借其士大夫特權不向國家納稅不服徭役;國家需要大量財政投入去解決流民問題……一方面稅收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支出又越來越多,那國家不出問題才怪。基本上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逃不過土地兼並導致國家根基動蕩這一命運,外族入侵、自然災害只是直接誘因。經典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雍正帝推行縉紳一體納糧當差,為的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說我們現在這社會也類似,資本家瘋狂壓榨勞動者,但是就連足額繳付社保這種問題都要怨聲載道。勞動者身體早早被摧毀,承擔醫保成本的是整個社會;勞動者無力撫育下一代,這個代價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資本家就是當代的士大夫,鯨吞蠶食肥了自己,受損的是廣大人民和整個國家。年輕人生育意願高低只是一個表象,背後則是更加深刻的經濟社會問題。
看完點贊加關註,絕不錯過老薯仔每篇幹貨。
我是 @陳年老薯仔 ,一個寫情感幹貨的老薯仔。
以下是我其他千贊回答,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