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該不該逼著孩子學習?

2020-04-27親子

這題其實不在「逼」字,我感覺題主這樣問,更想知道「兒時苦苦學習,長大能有多大收益」?

因為正常人都知道 「逼孩子學習」沒用,或有很大副作用。

所以,我不想討論「逼學習」的利弊,更想討論 為什麽要去push孩子學習。

一、除了外在收益,學習更鍛煉內在力量。

德裔美籍發展心理學家Erikson的人格發展理論 認為:

圖片整理自【發展心理學】
5-12歲,人格發展面臨「勤奮VS自卑」的沖突。 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地得到解決,就會形成 能力感 ;如果危機不能成功地解決,就會形成 無能感
兒童必須忘記他過去的希望和願望,他豐富的想象被馴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則所約束,甚至被讀、寫、算所約束。因為,盡管兒童在心理上已經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在生理上成為父母之前,首先必須是一個 勞動者和有可能養家活口的人 。(艾歷森1963,第258—259頁)

也就是說,從小學階段開始,孩子就不能只是傻白甜了,父母也不能只寵愛滿足孩子了,孩子需要開始學習各種必要的謀生技能以及「能使他們成為社會生產者所具備的專業技巧」。說白了就是「 自力更生的能力」。就是學習力

學校是培養兒童將來就業及順應他們文化的場所。因為在大多數文化中,包括我們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備 與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 ,所以 社交技巧 是學校傳授的重要課程之一。
兒童在這一階段所學的最重要的課程是「 體驗以穩定的註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奮來完成工作的樂趣」。 (艾歷森1963,第259頁)。在這門課程中,兒童可以獲得一種為他在社會中滿懷信心地同別人一起尋求各種勞動職業做準備的 勤奮感
如果兒童沒有形成這種勤奮感 ,他們就會形成一種引起他們 對成為社會有用成員的能力喪失信心的自卑感。 這種兒童很可能會形成一種「消極的同一性」。


如果孩子 在小學階段獲得的勤奮感勝過自卑感 ,他們就會以 能力的美德 離開這個階段。去往下一個青春期,發展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這個概念,非常重要,有機會在青春期話題再分享。)

但勤奮感這個任務可以繼續發展,不是說後面就沒機會了!

Erikson的理論只是說,每個階段最突出的發展任務是什麽,青春期同一性的發展開始突出,但勤奮感可以在初高中、大學繼續獲得。

能力是由於愛的關註與鼓勵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於兒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對他的嘲笑或漠不關心造成的。

所以,教育是孩子外在體面、內在強健的必要考慮因素,支棱起來最好。

內在能力感,會讓一個人顯得有活力,有一種「少年感」。

但還需要強調一點,不能以犧牲其它重要的品質為代價。你身邊有沒有那種特別優秀,神一樣的存在,但就是不怎麽招人喜歡的人? (具體可參考下面這個回答)

二、其實,優秀的孩子都是被父母「催眠」的,而不是被逼出來的

找到了方式方法的父母,就是在「溫柔地或愉快地雞娃」。

我曾經見過一個爸爸,段位特別高的是, 他天然的堅定不移的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的孩子就是愛學習的、會學習好的!

他在我的課上,對一群焦頭爛額的全職媽媽和高管風格的強勢媽媽們說:

你們 要把「該不該逼孩子學習」,變成「堅信自己的孩子就是愛學習」!
然後,我們要一起討論的是,科目科目,內容內容, 讓孩子聚焦地如何做對每一道題,讓他自信!
孩子一定會學習好的呀!你們要做的是跟我一樣相信! 當然我不能逼你們。
先相信,再聚焦過程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表現出厭學、或學不好, 你首先要檢驗自己,是不是不相信孩子能學好?

這一點特別精神分析,我見過有些家長:

  • 自己小時候學習不大好,長大了也沒有混得很差(自然是練就了其他社會生存和發展技能,這個社會很多元), 他們會無意識地覺得,孩子會隨我,也一樣比不過別人的成績,但以後也不會很差,就像我一樣。
  • 如果孩子學習好,超越了父母,有些父母潛意識可能接受不了的,會用「焦慮」把孩子的註意力拖垮,總是渲染一種「你自己的事,你怎麽不好好弄?別人都比你好,看你以後怎麽辦?」
  • 焦慮和詛咒往往是配對出現的 。自己可能沒意識到。 他們很難聚焦過程,而是一直焦慮結果。
  • 還有一些家長會因為自己小時候成績不好,希望孩子成績好,來彌補。但他們不知道從何下手。

    對於學習這件事:

  • 光靠「好的親子關系」還不夠,因為它不是一個「我不說臟話不打人」這種單一行為,
  • 而是一個 「知識技能+耐力韌勁」需要長期磨練的系統工程。
  • 那可想而知,一個貪玩、會犯錯、自控薄弱的小孩,如何能做到?
  • 三、逼孩子?你先逼自己試試

    孩子的學習,天然地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重視學習、辛苦時能給孩子充電、努力時能做好榜樣的真真實實陪伴和付出的父母。

    也許大家會想到那些傳說中父母從來不管孩子的學霸:

  • 一是極少數,參考價值幾乎是0;
  • 二是,人家父母是怎麽給孩子充電支持的,你也不會知道;
  • 三是,在我曾經接觸的學齡段孩子的家庭咨詢來看,確實有一類孩子成為學霸是 因為父母只拿成績說話,或只有成為學霸父母才覺得他/她比弟弟妹妹好。
  • 想透過講大道理,而不實實在在和孩子一起吃點苦,不和孩子一起透過積累「小成功」去品嘗「學習的甜美果實「的父母,是不大可能得到孩子信賴的。

    題主說「抱怨」讀書太辛苦,也許孩子潛台詞是:

  • 為什麽只有我這麽辛苦?
  • 為什麽只有我這麽孤獨?
  • 為什麽你們只對我有要求?
  • 為什麽做大人這麽舒服?
  • 我在下面這個回答裏寫過,我爸小時候怎麽陪我學習的,怎麽 「身體力行」 的。

    我考初中失利,差1.5分沒有考上當時對口的重點初中(三中),他才有了一絲絲沈默和焦慮,但沒有任何批評。我就進了普通高中(二中),那是我第一次品嘗到挫折的味道。也因此恍惚了一兩個月,一次月考,我的數學差點沒及格,老師就找我爸,我爸就說,確實我屬於語文比較好的,數學弱一些。

    那天,我爸回到家,就和我商量說:

    「我覺得你的數學,比其他科目都要弱一點,如果我們想提高,就需要多一些時間預習復習改錯題。」

    但那時我家離學校很遠,晚上寫作業沒有時間,如果想「自己加餐」,就只能早起。於是我爸問我:

    「要不我們每天早上5點起床?比別人多學40分鐘?」 (我一般6點多出門,7點之前到學校)
    我說:「好」。

    我爸說:

    「那你想好,一旦決定了,就是3年哦!
    毛主席說:一個人做好事容易,難的是天天做好事,5點早起一天容易,難的是天天5點起,你能做到嗎?」(毛主席這個比喻我印象很深,他當時絕對是這樣說的,哈哈)

    我說:能。

    從此之後,周一到周五,我爸都會5點鐘起床。

  • 他的鬧鐘是「生日快樂歌」,春夏秋冬,他都會在5點10分之前起來叫我起床。
  • 叫我之前,一般都會把牙刷擠好牙膏,漱口杯加好溫水,洗臉水倒好,會燙一點。
  • 冬天是最難受的,他叫醒我的方式永遠只是喊我的名字叫一聲「起床了」,一開始我不會起,他就會扶我後背坐起來,說「洗洗臉就好了」,一般我會再躺下2-3次,他就會再扶著我的後背坐起來2-3次,說「今天是吃酸奶麪包還是即食麵打雞蛋?」
  • 然後我就會瞇著眼睛穿衣服,去洗漱,拿起牙刷直接用,洗臉水涼了的話就再加熱的。
  • 每次洗漱完畢,我就精神了,坐到我的書桌前開始晨習(預習復習或改錯題集)通常在5:20左右
  • 然後我爸就回到床上瞇一會兒,夏天會在我桌子上放一杯玻璃瓶老酸奶再回去睡。
  • 直到5:45左右,他開始起來給我做飯,我6:00晨習結束開始吃早飯。
  • 6:15左右騎單車出門,冬天的時候,天全黑的,披星戴月,風刺骨,但肚子吃飽了是暖的。
  • 就這樣,堅持了3年。

    並不是要犧牲自己的生活,完全為了孩子,而是「 身體力行,盡力而為」 吧!

    只要你可以給孩子充上電,而不一定五點起,不要糾結形式。

    我寫自己的回憶,不是希望大家糾結於細節,而是整體感受下:

  • 孩子需要的是充電寶,而不是「抽象的大道理」。
  • 當讀書很苦的時候,是什麽在轉化這種苦:)並心裏能吃到甜。
  • 以上,謝謝。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