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為讓自閉癥孩子上學,家長們有多努力?

2021-08-24親子

陪讀一年就撤出,孩子順利讀完小學+初中,爸爸咋做到的?

小R普小一年級時,爸爸開始陪讀,只用一年多就撤出了,此後孩子獨立上學,一直到九年義務教育結束。爸爸是一位愛學習、愛思考,對ABA、心理學能融會貫通的家長,他的有些想法,可能也會顛覆你的一些認知,比如他認為,目前家長還不能強求普教老師一定要懂特教;也不建議家長長篇大論向老師科普自閉癥,他給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及為了達到更好的陪讀效果,家長怎樣做更恰當,也是希望跟家長進行一個探討。下面是小R爸爸的講述。

為陪讀,提前一年就開始準備

小R四歲半在北大六院確診,比較典型,去過機構,後來又進入一所融合幼稚園,上了大班和學前班,特別是學前班的幼小銜接,對孩子入學有很大幫助,在此也非常感謝幼稚園各位老師的付出。

我和孩子媽媽工作都比較忙,經常加班,孩子一直是姥姥帶,也不和我們住在一起,「自閉癥」這個詞我都是頭一次聽到 ,但看著孩子和普通孩子之間的差距,意識到孩子不能獨立上學,我們全家都很著急和焦慮,考慮到家長最了解孩子,能終其一生地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請保姆或老師可能會因各種原因斷檔,新老師交接也需要重新磨合。最後經家裏協商,決定由我主要負責帶小R,上學時由我陪讀,我也在這時將重心轉向孩子的教育。

小R2012年上小學,從2010年底開始,我開始自學特教知識,同時註重培養親子關系。我會帶孩子出去玩、上課,這個過程中,會運用學到的特教知識去解決問題,了解自閉癥孩子的特點,自己的心態也在不斷調整。在幼稚園還有幸認識了一位專業心理咨詢師,除了對孩子進行專業引導之外,也教會我很多心理學知識,在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擇校時,我首先選擇的是離家近的管片學校,我不在時老人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學時間沒那麽緊張。

我在入學資訊中如實反應了孩子是自閉癥的情況,入學後也辦理了隨班就讀,學校在接納孩子入學的同時,也做好了充分準備——

由教務主任親自安排小R的入學;

從六年級調了一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當班主任,六年不換;

班級的孩子人數最少,只有20多人;

專門給我安排了各項事宜,便於我出入學校;

學校門口的值班老師見到小R都會和他說話、聊天。

在入學溝通部份,總結一下有幾點經驗跟大家分享:

1.家長要提前了解招生資訊,對不理解或有疑問的地方,可去學校或教委相關部門進行咨詢。

2.在和學校溝透過程中,既要說明我們希望進入小學的理由(管片小學、離家近、孩子上普小有更多學習鍛煉機會、將來更容易融入社會等),也要傾聽學校的想法。如,學校是否有對孩子安全等方面的顧慮,如學校沒有合適的解決方案,家長可以提出陪讀,作為學校的選擇之一。

3.和學校要進行誠懇的溝通,盡量不要透過教委等上級部門給學校施壓。

家長和孩子如何適應新環境?

孩子到了新環境,會焦慮緊張,陪讀家長更甚。所以家長既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又要引導好孩子的情緒。

我把情緒比喻為洪水,治理「洪水」有兩個方法,一個是堵,二是疏。

堵:好比修建水壩堵住洪水,是克制自己的情緒,家長容易做到,小齡孩子主要靠外力輔助(包含下面的疏),但要在成長過程中幫助孩子建立並提高自控能力。

疏:負面情緒持續積累,單靠修建水壩是不行的,如何把負面情緒宣泄出去?家長要保留自己的興趣愛好,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比如我喜歡打網遊,這是我宣泄負面情緒的一種方法。

疏通情緒還包括但不限於喘息服務等方法,如回家後家人帶會兒孩子,我可調整一下狀態同時總結、思考學校的情況,這是學習提高的過程。家長與孩子的成長是同步的:「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家庭成員間應協調統一、相互配合,特別是父母之間的配合。在孩子的教育上應有主輔,不能多頭管理,否則時間長了,孩子容易造成糾結、多面性等不利於成長的情況。

我主張誰帶孩子誰為主,因為更了解情況。其他家庭成員可有不同的意見,可開會討論,我會認真聽取吸收,面對合理建議會及時調整,家庭成員之間達成共識後,要保持一致性;未達成共識時,也要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性(比如奶奶有不同意見,但在孩子問題上暫時回避、不說話等)。

說完家長的「適應」,接下來說孩子。

開學前,我就帶著小R去學校門口參觀,告訴他以後要在這裏上學,帶孩子認識並熟悉上下學的路程。具體進入學校後,我做了這些事。

幫孩子盡快認識班主任、各科老師、同學

入學後要盡快幫孩子熟悉自己的班級、班主任老師及其他任課老師、同學,幫助孩子理解自己是學校的學生,是班級一員,要遵守校規,建立老師的權威(爸爸媽媽也得聽老師的),幫助孩子逐步理解和建立「我是xx學校的學生、我是xx班級的學生」等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

現實中我們發現,很多自閉癥孩子記不住人,名字和長相對不上。小R能認識班裏的老師/同學,我用了幾種方法:

① 抓住上學和放學的機會,讓孩子和老師、同學打招呼、問好、再見,輔助孩子認識更多同學/老師。

② 班主任利用課間,讓班裏的孩子圍成一圈,每天拉出兩三個孩子,讓小R說出他們的名字。這個做法我們不能強求班主任,也可以跟班主任溝通,每天放學後,讓孩子跟5個同學以叫名字的方式打招呼,每天切換不同的同學。

③ 在班主任同意的情況下,給班級的孩子拍一點照片,回家以後讓孩子認。

按學校規定要求孩子,家長要以身作則

引導孩子遵守學校的各方面要求,如學校要求穿校服和白球鞋,那就不能只穿校服不穿白球鞋、上課不下座位、做操不出隊等。

考慮到自閉癥孩子的問題行為形形色色,我對孩子行為的引導分為三類:

① 會影響他人的,必須馬上糾正。

如,不能接受打下課鈴了但老師還拖堂;不能接受音樂課突然換成數學課;天氣很冷,但還要開門窗等。

② 現在不會影響他人,但將來會影響的,有條件應立刻矯正,沒有條件可稍後或創造時機解決。對這一條我的判斷是,同一件事放在孩子15-18歲,相同的社會環境是否可以接納。如,小男孩3歲進女廁所可以接受,但15歲了就不能接受了。

③ 不影響他人的,稍後處理,或者可以不處理。

比如孩子上課在桌子上趴一會兒,只要不影響他人,就放寬一點。

學校的活動盡量都參加,比如在運動會中只是一個觀眾。包括各種考試,參加活動的過程既是體驗也是鍛煉,其中包含了孩子的認知、遵守校規、模仿等各種能力。

引導孩子和同學們保持同步,這是融合教育裏很重要的部份。

我記得,孩子一年級舉行少先隊員入隊儀式,進行到一半時天下起了小雨,小R就想打傘。我說:「你看,老師、同學們都沒有打傘,我們是不是和同學老師們一樣,也不打傘。」

透過引導,小R沒有打傘,和同學們一樣淋著雨完成了整個儀式。不過也要考慮譜系孩子的特點,比如有觸覺敏感的孩子不能接受淋雨,可以先打傘,回家後透過洗澡、遊泳等方式逐漸脫敏。

關註和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

比如孩子上課有點小動作,只要不影響他人,就放寬一點。我觀察過普通孩子,有的上課也「東倒西歪」,成績好的同學也會說話或摳橡皮。

包括孩子提出的一些要求,如上下學要走固定的路線,買些不太健康的小吃飲料等,只要不是很過分,都可以盡量滿足。因為孩子在校壓力很大,這些對他來說也是種放松和宣泄。

情緒和行為相輔相成,情緒波動往往容易伴隨著行為問題(自我刺激等行為另說),對孩子情緒的引導,原則上同家長。

放學點評:一出校門,立刻對孩子在校的表現進行點評,只說好的方面(說一兩點即可,透過表揚的方式,也是為了引導情緒),不進行批評,並設立相應獎勵(校門口就是小賣部,點評完以後我會帶他買零食或飲料,由他自選一樣),孩子在學校裏好的行為越來越多,不好的行為自然就會減少。

放學的叫小點評,還有周點評,也是挑孩子進步的點鼓勵(每周只說一項,可以和小點評內容積比重合)。周獎勵可以來個大的,小R喜歡火車,獎勵就是坐火車,周五放學進行周點評後,馬上買明天去保定的火車票(強化的及時性並充分調動了他的興奮點)。周六到了保定,下了火車吃一碗牛肉面,下午再坐火車回來,這個過程既是強化,也是負面情緒的宣泄,周一時可以高高興興去上學。

鍛煉孩子的自控能力

比如天氣很冷,小R還要上課時開班級的門窗。這時我會跟他解釋,同學會冷,容易感冒。也會和老師溝通後,告訴他上課時不能開窗戶,下課或放學後可以開窗透氣,比如開5分鐘,讓孩子看著表,到點了就把窗戶關上,這就是讓他在上課時間裏忍著不開窗戶,下課再開。

比如,差一個月要期末考試了,這時要告訴孩子,不能出去玩了,要在家復習功課準備考試、學習,哪怕只是簡單地抄漢字、拼音也行。期末考試一結束,立刻帶他瘋玩,告訴他考試結束了,可以玩了。這一緊一松的切換,對自控力的鍛煉也非常有幫助。

開窗、期末不讓出去玩都借助了規則、大環境(期末考試就是大環境,包括我們現在的疫情也是一種大環境)等因素,同時也給了孩子一個夠得著的希望(比如下課就可以開窗戶),逐漸鍛煉孩子的自控能力。

如果孩子看不見希望(比如下課了還是不能開窗戶),他可能會放棄自控能力的鍛煉,所以家長要把握好尺度。自控能力的加強,對行為、情緒、自我刺激的改善,都有極大幫助。

很多在校的問題,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習慣是掛鉤的。所以,要對日常生活和學校有關的各種行為,不斷進行鼓勵,幫助孩子更好地遵守校規。個人認為,不談日常生活的陪讀是不完善的,兩者相互呼應、促進,這也是家長陪讀的優勢。

如何跟老師建立關系:先學會換位思考

對老師,我們應做到:尊重、理解、支持、信任、感恩。

尊重:尊師重教是我們應該做到的最基本的要求。

理解:老師一個人要照顧N個孩子,要備課、講課、判作業;要參加教學活動、開會,還要處理很多雜事,如統計校服大小,收飯費等。老師也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中也有很多煩心事。老師很可能沒接觸過自閉孩子,有時面對孩子的一些情況,可能也沒辦法。老師會有很多實際困難,請理解我們的老師吧!

支持:支持並配合好老師的工作,老師安排的各項工作要積極主動認真完成,並及時給予反饋。積極參與班級活動,盡量多幫老師做一些事情。

信任:老師會盡心盡力去教育我們的孩子,要配合好老師,老師教過的孩子很多,有些孩子的問題可能比自閉孩子還讓人頭疼,要相信老師會有好的方法教育好孩子。

感恩:感謝學校給我們的孩子一個接受普通教育的機會,感謝老師們為了教育好我們的孩子付出的辛勤汗水,感謝每一個幫助過我們的人。

有家長看後可能覺得,天啊,我們譜系家長也太卑微了!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真的進到學校了,親眼看到老師的難處和不容易,他們確實很忙,尤其一年級的孩子,能力很弱,基本上所有事情都是老師在做,孩子喝水連瓶蓋都擰不開,一下課三四個孩子圍著老師要擰瓶蓋。如果我不陪讀,我不知道老師會有這麽大的工作量,我們自閉癥家庭希望別人理解我們不容易,那麽,我們是不是也應該理解別人的不容易,將心比心?

這時候,我們跟老師介紹什麽是自閉癥,它有什麽特點,老師根本沒有那麽多時間和精力聽我們講,更別提消化吸收了。所以,如果我們不能換位思考去理解老師,而是始終站在自己的立場來考慮問題,那跟老師的溝通就會有問題。

入學前,我寫了一份介紹孩子情況的簡介,班主任和各任課老都看了介紹,對孩子有了初步的了解。

開學後老師會對孩子有一段時間的觀察了解,在這期間不要怕暴露孩子的問題,有問題時家長作為陪讀也要積極應對,家長也要觀察和記錄孩子在校的各種情況。

我陪讀期間會定期寫一份文字性的在校情況匯報,交給班主任老師和其他任課老師(我三個月左右寫一次,也就是一學期寫兩次),把孩子的一些情況以敘事的方式寫出來,裏面簡練的穿插自閉癥的科普,主要是針對孩子身上發生的情況,比如小R要開窗戶,而且窗戶要開到一個固定的角度,比如孩子回座位的時候要走固定路線,這時就可以簡單介紹一下,這是刻板行為……簡單地說,就是介紹自閉癥特點的時候,要根據孩子身上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介紹,不要長篇大論。

另外,在匯報裏我還寫了應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方法,好處是,不占用老師很長時間聊天(老師願意聊除外),老師在空閑時會認真看,而且是站在第三方客觀的角度看,就像看故事一樣,還可以反復看,加深對孩子的了解,並了解到一些自閉癥的特點。

老師可能使用我們提及的方法,也可能使用其他方法進行嘗試,或者再進一步觀察孩子,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習慣,在學校裏應當以老師確定的方法為優先方案,老師發現不適合時也會調整,或者進一步跟家長探討。比如小R班主任利用課間時間,讓小R認同學的方法就幫助孩子快速認識並記住了班裏所有同學。

我在匯報中不會給老師提建議或意見,特別是不會去建議老師去學習自閉癥等特教知識(我個人非常反對這點),更不會給老師買特教等方面的書籍,老師沒有義務去專門學習特教知識,即便是師範學院,特教也是一個單獨專業,單獨一個學科。

沒事的時候,我都不進老師辦公室,家長在辦公室會給老師帶來不便,比如我是男的,老師大多是女的,很多事情都不方便。

平時盡力做好各方面的事,盡量不給老師添麻煩,能輔助老師做的工作,我也會積極主動的去完成(包含但不限於家委會等工作),老師交代的事情,要有個回應。

陪讀中,我也不斷觀察和學習各位老師的教育方法,我發現普教和特教本質上是一樣的,很多方法和套路都一樣,只是側重點、使用頻率及強度等方面不同,在這個過程中我也不斷把普教和特教相融合,提升自己對孩子的教育能力。

培養小夥伴:把自己融入到班級中

我也會和班裏同學搞好關系,和他們做朋友。

有同學會好奇,我為什麽在班裏?還問小R情況的,我會把自閉癥的一些知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給同學進行普及,但不宜說得過多、過深。

我會準備橡皮、鉛筆、尺子之類的檔作為小禮物,私下裏送給幫助小R的同學,但是要註意把握尺度,平時也會借助各種機會和班裏同學的家長建立聯系、搞好關系。

還有,看到同學幫助我們的孩子時,要跟班主任匯報,請班主任表揚他們。

有一次在操場上做完活動,各班帶隊回班,班主任指定了一個同學拉著小R,我就在後頭跟著,他倆走在隊尾,這時有一個高年級的班正好斜插過來,把這倆孩子沖散了,本來拉著小R的孩子一看自己掉隊了,慌了神,快步追上了自己班級的隊伍,小R沒有這方面的意識。此時,他們班另外一個孩子回頭看到了小R,馬上脫離隊伍,拉著小R追上了班級隊伍。

我就把這個事情就跟班主任講了,班主任在班裏大力表揚了這位同學,號召大家多幫助小R,老師這種公開的強化,比私下送多少禮物都更好用。

我們的孩子逐漸適應環境,老師和同學們也逐漸對他熟悉後,家長應該適當遠離,尤其是孩子們之間的交流不要過多幹涉,要冷靜、客觀對待孩子被欺負等問題,因為你的幹涉,其他孩子可能會遠離你的孩子,孩子們交流的過程中,也沒有那麽多平等,自閉孩子比較弱勢,但我們不能因此對孩子有過多的保護,說個在小R身上發生的事情:

出去春遊,一個孩子的蛋糕吃不了,但他已經把蛋糕四周都咬了一圈,這時候他把蛋糕給了小R,小R接過來吃掉了,我就在他們兩米遠的距離,我無視發生的一切。

我快速分析了那個孩子的心理情況:孩子是吃不完了,但他知道扔掉食物浪費(學校正在進行光碟行動),但需要處理掉剩余的蛋糕,小R當然是首選(孩子們會找弱勢的孩子處理問題,比如發下來的書有瑕疵,就會找小R換等),這個孩子主觀並沒有惡意,只是想處理蛋糕而已,所以不需要指責他欺負小R。

我也可以幹預這件事情,但我是家長,那樣會讓這個孩子覺得沒有面子(當時周圍還有很多其他孩子,其實當時也有其他孩子試圖阻止小R吃蛋糕,並指責那個孩子不該這樣做)。

而且如果我不在,小R還是會吃掉蛋糕,所以我幹預了這次,但是不能保證下次,孩子們的事情,在沒有主觀惡意的情況下,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回來好好教孩子不吃別人剩下的食品,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除了跟老師學習普教方法之外,我也要在開學後的短時間裏,記住每個孩子的名字和他們座位的位置,為了能快速記住,我自己畫了個班級平面圖,並標註了每個孩子的座位和姓名,這也便於我幫助孩子記住班裏的同學。

我還要觀察每個孩子的特點,上課下課的行為,發現學習和表現好的孩子,上課時也不能持續地註意力集中,也會小聲說話、趴桌子等,透過觀察孩子們的特點,我能夠更好地把握對小R的方法和尺度,比如小R趴桌子了,我是不是要立刻提示他坐好?

結束陪讀前,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和班主任溝通,請班主任給小R培養小夥伴,班主任是融合教育中的靈魂,沒有之一。我結束陪讀,並不是小R完全不需要陪讀了,他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別人的提醒或輔助,小夥伴的加入很好地解決了我結束陪讀後的問題。

撤出要循序漸進

我陪讀的目的就是為了「不陪讀」。輔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與老師近距離接觸,提供孩子各方面資訊,方便老師更快地了解孩子的情況;輔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班裏孩子及家長更多接觸,幫助孩子結交更多的朋友等。

當這些條件基本成熟以後,我開始嘗試撤出陪讀。先從班主任的課開始撤,另外才是各任課老師。

1.首先是上課的時候和小R分開坐(開學時,學校安排我倆同桌)。然後是撤出班主任的課,我不進班,但守在班門口,有事能第一時間響應。

此時其它課仍然進班陪讀。班主任的課沒問題後,可以讓班主任跟其他任課老師打個招呼或我自己和老師們溝通。

2.從對孩子關註度比較高的其他課程撤起,比如語文、英語老師。結束班級後,我在教室外面陪了一段時間,一年級下學期快結束的時候,正式結束了學校。

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小R不斷成長。四年級時,在學校的春季運動會入場式上,小R做為班級引導員,雙手高舉著四年級三班的班牌帶領著班級隊伍,走向主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