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夏的時候,我們帶著我家番茄在小廣場玩兒,遇到了一群平時不太常遇到的家長,帶著和番茄差不多大的孩子們,都是三歲左右的模樣。
我領著番茄湊過去打算社交一番。
正好她們都在說孩子最近不好好吃飯的事兒,我剛想發言,一個老太太說:最近這幾天做什麽都不吃,我打算明天帶她去看看中醫,拿點兒中藥回來,給她調理調理。
聽完,我領著番茄趕緊撤了,身後其他媽媽說:不用去醫院吧,小孩子不都是吃飯好幾天賴幾天的嘛。
那些天北京突然就從含蓄的春天跨入燥熱的夏天,毫無過渡地氣候變遷,別說孩子了,大人都熱的沒胃口。
但也就熱了三天吧,氣溫又恢復了初夏的模樣,我和番茄的食欲也都正常了。
「好好吃飯」這事兒絕對是大多數家長爭相發言的話題之一。
有個媽媽曾經哀怨的和我說:我就發現啊,越是費心思做點兒特別的吃的,她就越不吃,賊氣人呢。
我算是會做飯的家長,但是也曾飽嘗類似的哀怨,即便番茄大多數時候吃飯都還不錯,能吃也愛吃,可是一遇到他不好好吃飯的那幾天,我是無比焦慮。
總結下我焦慮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辛辛苦苦做的花樣不愛吃,心裏憤憤不平;
家中的長輩知道番茄不愛吃飯的話,就會一直一直念叨、磨嘰,那種語氣就好像我是個失敗的媽媽一樣,連讓自己孩子好好吃飯都做不到;
擔心番茄餓壞了;
番茄現在兩歲十個月,對於他吃飯的情況,無論多與少,我都盡量的讓自己放輕松心態。
因為即便是幾天不好好吃飯,孩子也不會餓壞,因為他不吃飯就會吃水果、零食、奶等,反正是餓不著自己,只能是說營養不那麽高;
長輩也好,旁人也罷,自己的娃自己全力以赴的對待就行了,嘴長在別人身上,咱也管不了啊;
嚴禁自己產生那種「我都這麽辛苦的為你做飯了,你卻不領情」的心態,不用付出去壓迫孩子;
不過做飯呢,我還是有一些小小的心得:花樣!一定要有花樣!
不是說做的要多復雜,搞得跟滿漢全席似的,就是口味均衡一些,有酸有甜,有鹹有淡,顏色好看一點兒。
這是番茄吃輔食之後,還不和我們同吃的時候,我做的一些飯。
都是很家常的東西,有些就是加鹽之前先給他撈點兒出來。
而他開始和我們同吃之後呢,除了觀察番茄的喜好,更多的還是按照大人的口味來,因為做的太特殊了吧,我也是沒有那麽多的能力。
只是在口味和口感上,多琢磨一些,就比如炒青菜吧,炒出來的青菜顏色不夠翠綠,那一定就是炒過火了,顏色才會發烏,這樣的青菜口感大都發面,少了本身的清香。
做肉吧,番茄再喜歡吃排骨,我也不會一周做兩次,不能讓他吃膩。
就比如,有的寶寶剛開始吃蝦,瘋狂喜歡,家長就瘋狂給做蝦吃,每天都吃,這個過程中大人省事兒,孩子也開心,可是直到孩子吃膩了不肯再吃,麻煩就來了。
再有就是做法也會多樣一些,同樣是雞翅,燉的、烤的、炸的、炒的都盡可能的嘗試,不單單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嘴饞的自己。
孩子吃飯這事兒,不要焦慮,不要執拗,放松心情,總有一天他會好好吃飯的。
我爸媽以前是開飯店的,總能遇到顧客說:我家孩子最近突然愛吃飯了,以前吃一碗飯都費勁,現在一頓兩碗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