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話說「老大傻,老二精」,意思是老二要比老大聰明。這個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出生順序真的會影響孩子智商嗎?先後出生的孩子會有什麽不同?這篇來系統講一講。
關於出生順序和孩子的智商與性格
01
先出生的比後出生的孩子智商高,但差別很小,幾乎沒有實際意義
關於孩子出生順序與智商之間的關系,科學家們已經做了很多年的研究。根據現有的一些研究,孩子的智力隨著出生順序呈輕微的遞減趨勢,也就是老大、老二、老三,先出生的會比後出生的孩子「聰明」。
首次報告這個結論的是一項荷蘭研究[1]。1973年,荷蘭的科學家Belmont 和Marolla 根據近40萬名19歲男性的研究數據得出:孩子的智力,隨著出生順序依次遞減,隨著家庭成員增多依次遞減(如下圖)。
這個研究之後,新近的一些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結論,比如:
2015年,德國的一項研究[2],綜合研究了來自美國、英國和德國三個國家的約2萬人數據,得出家庭中早出生的孩子,也就是老大,智商值更高;第一個出生的比晚出生弟弟妹妹的智商值高1-2。此外,2015年瑞典的一項研究[3]、2011年挪威的一項研究[4]、2009年美國的一項研究[5]等,都有類似的發現。關於出生順序與孩子智力和人格特質的關系,2015年美國還有一項研究做了更加詳細的分析[6],根據37.7萬美國高中生的數據,在控制了年齡、性別、兄弟姐妹的數量、社會階層和經濟、家庭結構這些客觀因素之後,研究者也的確發現第一個出生的孩子,會比後續出生的孩子的平均智商值高1。
雖然,這個差別有統計學意義,但是差別的程度非常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意思就是, 現在的研究的確發現老大會比後面的弟弟妹妹的智商值高,但是高得非常有限,而這個微小的區別,對孩子來講,幾乎沒有實際意義。
這個研究還發現,從人格特質或者說性格角度,最年長的孩子更可能外向、親和、有責任心,比弟弟妹妹的焦慮程度低。但是,這些差異也都十分微小。
因此,根據這些研究結果來看,出生順序的確可能與孩子智商有關系,但與我們俗話說的「老大傻,老二精」恰恰相反,老大的智商要比弟弟妹妹的智商高,盡管智商差別非常有限,可能只有1-2。
如果不好理解智商值高1-2,我們可以看一個例子,比如:孩子缺碘,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導致認知和運動發育遲緩,影響孩子的學習表現。缺碘的孩子,可讓智商下降15。
關於如何讓孩子的智商更高一些
02
影響孩子智商的因素除了基因,還有營養、家庭環境、教育等
智能商數,簡稱智商(德語:IQ),是用智力測試測量人在其年齡段的認知能力(也就是智力)的得分。知名的智商測試包括:瑞文氏標準推理測驗、韋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史丹佛-比奈智力量表、伍德考克-莊遜認知能力測驗和考夫曼兒童智力測驗。
有研究發現,孩子的智商大約50%由基因決定。但截至目前,仍然沒有確認到底哪個或哪些具體的基因對孩子的智商起著主要作用。
除了基因遺傳外,孩子的智力與營養、家庭環境、育兒方式、教育、學習資源等因素有關。對父母來講,老大老二老三都一樣,沒必要把一些俗語或科學研究結果套用到自家孩子身上,不要提前預設哪個孩子天生就是更聰明的。
想要孩子更聰明,基因決定的部份,我們沒法控制或改變,但是孩子成長環境和條件部份,我們是可以在能力範圍內,盡可能為孩子創造。創造這些條件,未必要大量的金錢投入,比如: 從出生開始,就努力給孩子科學、優質的陪伴;及早陪孩子閱讀,進行有互動的共讀。
2018年,美國兒科學會旗下【兒科】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到, 及早與孩子多說話,可以促進孩子智力和語言發育。 而這裏的「多說話」,是指用正常的語言對話、一來一回的跟寶寶說話,而不只是跟寶寶說「嬰語」或讓寶寶聽一些語言背景音。
這個研究發現,家長及早與孩子對話、交流、互動, 尤其是在18-24這個月齡區間 ,對孩子將來上學後的語言、記憶、推理等各方面能力有幫助,為孩子將來學習表現打下基礎。
而關於為孩子閱讀和共讀,不只是念一念繪本上面的字,讀的過程家長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來編故事,還可以試著問問孩子接下來可能會怎麽樣了,會發生什麽。
另外,健康均衡營養攝入,鼓勵孩子多運動,也都對孩子的整體智力發育有積極意義。
說到吃什麽讓孩子更聰明,大家可能會立刻聯想到補充DHA或者魚油。對於健康足月出生的孩子,額外補充DHA目前認為是安全的。但是讓這些孩子額外補充DHA,還沒有明確證據顯示會讓他們變得更聰明或者智商更高,至於是否提高孩子的行為、認知或學習能力,現在也沒有統一的結論。
因此,錢多任性想給孩子吃點DHA,那補著也沒事,畢竟目前沒有發現額外的健康危害,但是不用指望補魚油或DHA,孩子就更聰明、智商更高了。從營養角度來看,對孩子的整體健康和發育最有意義的,還是長期健康均衡飲食。
03
盡可能減少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暴露
過量的鉛、汞等重金屬暴露,尤其是3歲以內,都會對孩子的智力、行為等帶來嚴重影響。關於如何盡量減少孩子鉛暴露、遠離鉛中毒,在養育細節上註意:
1、不要碰偏方
不要嘗試偏方以及一切神神秘秘,不知道裏面是什麽東西卻宣稱有奇效的東西。 這一點尤其要發給家裏老人看。
2、警惕自來水管裏的熱水
家裏自來水管裏的熱水或溫水,一般都是預存在熱水儲備系統內,而不是新鮮的水源。 長久儲存的溫水或者熱水,可能有鉛暴露風險,煮沸了也沒辦法逃離鉛汙染風險。 所以,給孩子做飯、沖奶粉、做菜等用的水,盡量不要用自來水管裏的溫水或熱水。
3、放掉一些靜置的冷自來水
做飯做菜或燒熱水時,如果水龍頭幾個小時沒用了。那盛水前, 至少把前一分鐘出的自來水放掉 ,也就是把本來幾個小時都儲存在管道裏的自來水放掉。
4、母乳餵養
母乳餵養也有助於減少孩子鉛中毒的風險,因為 母乳中的鉛含量會比自來水中低很多。
5、不要用含鉛材質的容器給孩子盛東西
這些容器包括:
1)鉛晶玻璃容器, 這種玻璃材質特別漂亮,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鉛晶玻璃一般含鉛量超過24%。
2)錫壺, 在城市或者年輕人家庭可能不多見了。但是在偏遠地區或者長輩的家裏,可能還是能夠看到。錫壺的材料是鉛錫合金,用錫壺存放炒菜的料酒,結果導致全家老小鉛中毒的新聞報道時有看到。
順道要提的是,祭祖時用的「銀元寶」之類的燒紙要警惕吸入性鉛中毒。因為燒紙上的錫箔(其實是用鉛箔代替)和顏料都可能是鉛來源,焚燒之後吸入可能導致鉛中毒,所以不要讓孩子觸碰或者焚燒的時候別讓孩子站旁邊。
3)各類鮮艷的劣質陶瓷餐具。 很多家長更喜歡給孩子用陶瓷餐具,覺得比塑膠的更清潔安全。其實,色彩明艷的劣質陶瓷餐有鉛中毒風險。因為為了陶瓷制品的外觀色澤光鮮亮麗,需要用到鉛。劣質產品的鉛溶出可能超標,從而帶來健康隱患。
6、警惕劣質玩具、鉛筆外塗層
孩子,尤其是嬰幼兒喜歡舔、啃、咬各類物品,劣質玩具、鉛筆外塗層、摸了臟東西的手,都可能是孩子重金屬暴露的來源,因此家長要留心,不要讓孩子養成啃、咬鉛筆鮮艷的外層顏料的習慣、養成勤洗手、正確洗手的好習慣。
總結一下, 出生順序與孩子智力之間可能存在一定關聯,老大可能比老二的智商要高,但是家長沒必要糾結,因為差別非常有限。不論是老大、老二、老三,陪伴、愛護他們;尊重、信任他們;確保營養均衡、積極運動;避免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暴露;能力範圍內,盡可能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和環境,是我們作為父母,對孩子要做和能做的事。
參考資料:
1. Belmont, L., & Marolla, F. A. (1973). Birth order, family size, and intelligence. Science, 182, 1096–1101. https:// doi.org/10.1126/science .182.4117.1096
2. Rohrer, J. M., Egloff, B., & Schmukle, S. C. (2015).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birth order on personal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 14224–14229. https:// doi.org/10.1073/pnas.15 06451112
3.Barclay, K. J. (2015). A within‐family analysis of birth order and intelligence using population conscription data on Swedish men. Intelligence, 49, 134–143.
4. Black, S. E., Devereux, P. J., & Salvanes, K. G. (2011). Older and wiser? Birth order and IQ of young men. CESifo Economic Studies, 57, 103–120. https:// doi.org/10.1093/cesifo/ ifq022
5. Heiland, F. (2009). Does the birth order affect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a child? Applied Economics, 41, 1799–1818. https:// doi.org/10.1080/0003684 0601083220
6. Damian, R. I., & Roberts, B. W. (2015). The associations of birth order with personality and intelligence i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U.S.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58, 96–105. https:// doi.org/10.1016/j.jrp.2 015.05.005
7. https://www. who.int/features/qa/17/ 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