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鍵上網」的時代,課堂的點點滴滴也經常被分享到網絡上。近日,網名為「小鄧同學(小蜜蜂老師)」的鄧老師,因給上課愛說話的學生戴「小蜜蜂」擴音器的影片走紅並引發爭議。
因未給學生影片打碼等原因,她表示迫於壓力選擇離職。有聲音質疑,她究竟是不是學校老師,相關事件又是否為擺拍炒作?且不說此事件是否又是一次「秦朗的作業」,就說當下老師隨意拍學生影片發上網的行為,確實存在不妥。
部份老師熱衷於在網絡世界裏「曬娃式教學」。有的或許初衷是好的,想分享教育中的美好瞬間或教學成果,但結果未必是「甜」的。
那些未經家長同意便上傳的影片,很有可能讓孩子們暴露在網絡的「風口浪尖」,遭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審視與評判。甚至,可能是惡意滿滿的攻擊與謾罵。對於孩子稚嫩的心靈而言,將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
即便是獲得家長同意的影片記錄,也可能因過度追求「吸睛」效果,而讓孩子陷入「擺拍怪圈」。孩子們本應專註於知識的充電與品德的修煉,卻被拉到鏡頭前「營業」。長此以往,學習精力被分散,自然會偏離了正常的學業軌域。
老師作為教育的引領者,在享受網絡便捷的紅利時,務必堅守職業操守與法律規範的底線,莫讓「流量沖動」遮蔽了教育的本真。學校和教育部門也應「補位」,完善監管機制,強化培訓教育,為老師的網絡行為「劃好紅線」。作為家長,更要增強保護孩子私密的意識,不被「流量誘惑」,與學校攜手為孩子築牢安全的防護墻。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而非育「流量」。保障孩子們免受「流量鏡頭」的傷害,才能幫助他們心無旁騖地追逐夢想,在健康有益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評論員 金妮
編輯 王小婷
二審 楊韜
三審 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