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生孩子需要承受很多的痛苦,孕媽媽們在為生育付出巨大代價後,產後還得面對一些「隱秘的角落」。「坐月子」(產褥期)這一段時間是產婦的「多事之秋」,產褥感染、乳腺炎、子宮脫垂、附件炎等多種嚴重威脅產婦健康的疾病,都可在這段時間內發生。要重視、不忽視,需要我們正確認識產褥期。
什麽是產褥期?
產褥期是指從胎盤娩出至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復至正常未孕狀態所需的一段時期。民間俗稱「月子」。約需6周。產褥期為女性一生生理及心理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之一,多數產婦恢復良好,少數可能發生產褥期疾病。
產後子宮如何變化?
分娩之後,子宮為了能恢復到原來的大小,產婦下腹部會感到陣發性劇烈疼痛,類似於產前的陣痛。在分娩當天或翌日尤其明顯,之後,會慢慢緩解,一般會持續2-3天自然消失。在產婦哺乳時疼痛加重,不需特殊用藥。產後子宮收縮主要是為了防止發生大出血以及促進惡露的排出。一般來說,子宮要恢復到孕前的大小,還需要6周的時間。堅持純母乳餵養,可以促進子宮復舊和減少產後出血,還有利於產婦的體型恢復。
產後惡露怎樣變化?
產後隨子宮蛻膜脫落,含有血液、壞死蛻膜等組織經陰道排出。我們稱之為「惡露」。正常的惡露有血腥味,但是不臭,總量大約為250-500毫升,惡露的量、顏色及內容物隨時間而變化,一般持續4~6周。分娩後不久,惡露的成分大部份為血液,顏色為紅色,而且量也非常多,之後顏色逐漸變淡,排出量不斷減少。如果惡露排出的時間過長或過短,或惡露的量、色、質、氣味異常,或伴有腹痛、發熱、或出現淤血塊等情況,都屬於異常現象,應及時引起註意,並到醫院檢查治療。
產後為啥要盡量早下床活動?
只要體力允許,產後盡量早下床活動,並逐漸增加活動量。這樣,不僅可促進腸蠕動和子宮復舊,還可避免發生腸粘連腸梗阻、血栓性疾病等。特別是剖宮產術後產婦,要盡早下床,在拔掉導尿管後,只要一有尿意就要努力自行解尿,避免引起尿瀦留和尿路感染。
產後月經啥時候恢復?
生完孩子之後,很多寶媽會有疑惑:「醫生,是不是哺乳期不會來月經?」。其實,產後月經恢復的時間因人而異,早的可在產後一個月來月經,晚的要到產後一年才恢復。大多數女性會在產後第12周恢復月經。這與媽媽是否哺乳、哺乳頻次、產婦的年齡及生殖功能的恢復等有關,一部份母乳餵養的寶媽,由於受體內激素的影響,可使得「大姨媽」姍姍來遲,有的甚至在整個哺乳期都不會來,但一般在停止哺乳後可恢復月經。如果母乳餵養的寶媽斷奶後半年仍未恢復月經,人工餵養的寶媽產後3個月未恢復月經,在排除了再次懷孕的可能後,可以做婦科彩超評估子宮內膜及卵泡的情況,根據彩超結果評估是否需要幹預治療。
產後精神上會有哪些變化?
經過妊娠分娩之後,女性的身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再加上對寶寶的哺育,精神上也處於劇烈的轉換期。產婦在忍受產後體內激素急劇變化的同時,還要承受分娩所帶來的疲勞、睡眠不足、對育兒方面的擔心或喪失自信、家庭環境、自身性格上的原因等精神上的緊張和混亂,導致有一些產婦會患上「產後抑郁」。平時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還要多加強與親人的溝通,讓家人了解你的身體狀態和你現在的心情。另外,多與好友交流、充分利用周邊人的幫助,也都是很好的方法。
「坐月子」這個過程,身體需要六到八周的休息和特別的護理才能復原。恢復得不好,會影響產婦日後的身體健康。社會心理上的護理,特別是丈夫、家庭的支持和關懷是最重要的。希望每位產婦都能順利而科學度過產褥期,更好完成產後的恢復。(通訊員 盧丹 賈曉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