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李玫瑾告訴你:為什麽孩子不聽你的話,那問題不在孩子,而在父母

2024-10-13親子

父母對孩子的愛那是沒個盡頭的,畢竟每個孩子從生下來到長大成人,都是靠父母悉心撫養的,父母對自家孩子往往寄予著很高的期望。盼著兒子能成龍,女兒能成鳳,這差不多是所有父母的心願,可與此同時,這也是所有父母的心事。

中國有句老話說「百善孝為先」,不管是以前還是當下,孝道都是被人重視的傳統文化。不過古今有個不一樣的地方,古時候孝道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紮根在心裏了,因而那時候的孩子不會跟家裏父母對著幹。

不過在現代社會,「孝」這個字已變成一種潛在的觀念,不會特意去著重表明。等孩子身心發展得較為成熟時,他們會懂得「孝」,但不會有「絕對不能違背父母」的念頭。正因如此,常常有家長覺得孩子越發不好管,孩子和家長之間的問題也慢慢變成了社會上的一個常見難題。

孩子難管這事兒,難道就全是孩子的問題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節目裏講過:孩子不聽話、不好管,問題不在孩子,而是在父母那兒。

大人對孩子的作用

每個孩子都像待放的花苞,得長成既艷麗又頑強的模樣。在孩子成長期間,得有人引領他們走在正確的道上。這或許就是父母和老師的重大意義所在。可在當下社會,未成年人犯罪的事例越來越多,一樁樁都讓人驚心,未成年犯罪的數目更是讓人惶恐不安。

李玫瑾教授搞犯罪心理學研究,所以她特別重視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宣傳和教育。在她的演講裏,她講經常有家長找她詢問管孩子的事兒,對於這個,她一直覺得孩子不聽話,父母的責任更大些。那她為啥這麽講呢?

首先,李玫瑾教授講了,孩子的問題通常是大人造成的。每個孩子出生時都像一張白紙,這張白紙最後變成一幅漂亮的畫、一幅有力的好字,還是一張滿是斑點的廢紙,那得看在這張白紙上動筆的人。

孩子剛開始懵裏懵懂地學習世界的規則,學習社會的知識和技能時,他們沒啥自己的分辨能力。這時候的孩子,曉得難過、不舒坦、餓肚子,可他們弄不明白啥樣的行為是對的,啥樣的行為是錯的。

孩子成天跟父母打交道,所以孩子要是有心理或者行為方面的問題,那肯定跟父母的行為脫不了幹系,孩子會不自覺地學父母的樣兒。正因如此,李玫瑾教授覺得,要把孩子的問題處理好,得先把父母的問題解決了。

關鍵期和滯後這倆事兒。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關鍵時期,如果在這些時期能得到適當的刺激和經驗,發展就會比較順利。可要是錯過了關鍵期,發展可能就會滯後,後續想要彌補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說,語言發展就有個關鍵期,要是在這期間沒好好學語言,那以後學起來可能就費勁了。所以,我們得重視關鍵期,盡量別讓發展滯後了。

農作物播種後會生根發芽,接著長高、成熟,這過程沒法倒著來。雖說把苗往上拔能讓農作物表面上顯得比其他植物高大、好看,可到頭來還是會幹枯死掉。

人的身心發展跟植物生長差不多,是有特定順序的。要是在剛開始學認字的時候,就讓孩子去作詩,那肯定沒啥成果。這就是李玫瑾教授說的第二個原因——孩子的心理發展存在關鍵期。

從心理學方面來講,關鍵期說的是兒童對某個方面格外敏感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教育孩子,孩子能變得更聰慧。就像李玫瑾教授演講裏講的例子,有養寵物經驗的人能察覺到,狗在頭八個月的時候教育效果最佳,要是過了這個時候,它形成的不少習慣就很難改了。人的教育也是這樣。

當孩子剛開始接觸這個世界,剛開始形成對是非的認知時,家長的責任可就重大了。在平常的教育裏,要是家長不經意間展現出有禮貌、註重環保等特質,那孩子就會明白,像這樣有禮貌、愛護弓境的舉動是對的。

李玫瑾教授講的第三個問題是,孩子的心理發展存在滯後性。好多問題並非一下子就出現的,而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問題越積越多,到了某個時候才一下子爆發出來。

那可不是一下子的事兒,一個人身體要是出了啥毛病,那是個挺長時間的事兒了。等你覺著自己不得勁兒,上醫院一查,這病其實早就在之前就有了。

好比癌細胞擴散這事兒。一個人去醫院後,被醫生查出得了癌癥,還發現癌細胞已經擴散了,然而實際上,癌細胞在好幾個月前,甚至好幾年前就有了。這就叫「滯後」。

孩子的行為表現是存在「滯後性」的。咱都知道,十五六歲的孩子處在青春期,比較叛逆,很難管。要是一個孩子在十五六歲時出現了很嚴重的不良行為,甚至犯罪了,那他心理出問題的時間其實得往十二歲甚至更早的時候去找。

所以好多父母察覺到自家孩子不好管的時候,往往就已經有點遲了。

彼此多些理解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裏曾有一篇【換位思考】的課文,這課文是讓孩子學會多從他人角度想問題,然而實際上,好多成年人都沒做到換位思考呢。

父母老是操心孩子的教育事兒,覺得孩子特叛逆,還不聽話,他們大多時候都是從自己當父母的立場去瞧孩子的問題。那又有幾個家長是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的呢?

還在懵懂階段的孩子,最信賴的那就是父母了,他們會把自己的小秘密說給父母聽,小情緒也會講給父母,在孩子的心裏頭,覺著父母是和自己一夥兒的。

孩子慢慢長大,不少家長開始犯愁,因為他們感覺弄不懂孩子的心思了,孩子也不肯把秘密告訴他們。他們覺得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矛盾不斷增加,爭吵不停,於是家長到處詢問「咋在叛逆期跟孩子相處」。

然而好多父母沒在意把孩子的秘密分享給他人後孩子的心情,也沒在意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批評指責還是陪伴在旁。就這樣,父母和孩子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事兒裏,不少是因為爹媽不咋管孩子。要麽是爹媽老吵架,讓孩子覺著暴力沒啥大不了;要麽是爹媽忙得顧不上孩子,讓孩子心裏特孤單。這麽一來,孩子的心理問題就越來越多了。

參天大樹很堅固,哪怕大風刮大雨淋,它照樣能挺立著,然而在長成參天大樹前,它不過是一棵小樹苗,是脆弱的、得好好保護的小樹苗。孩子長大成人後,能在社會的種種挫折裏越挫越勇,朝著自己期望的目標使勁向前,可在此之前,他們就是脆弱的小孩。

他們的身子挺脆弱的。像傷痛啊、病毒啊、意外啥的,好多外界因素都能讓他們身體出毛病。比身體還脆弱的呢,那得是他們的心靈了。親眼看到的暴力、秘密被說出去、在大人眼裏沒啥大不了的事兒,在孩子眼裏,沒準兒就是他們那點兒小認知裏的所有了。

那麽,在教導孩子懂得換位思考,在教導孩子學會體諒父母的時候,做父母的有沒有想過也進行換位思考呢?做父母的有沒有想過孩子那不及格的成績單背後也許付出了很多努力呢?在抱怨孩子越發叛逆,在為孩子越來越難管教而頭疼的時候,做父母的又有沒有思考過自己是否曾心平氣和地跟孩子交流、溝通呢?

孩子得有人管、有人耐心教,可孩子也有自己的主意,能察覺到各種心情。盼著每個家長和孩子,能變成相互理解的一夥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