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了兩件小事,讓我對教育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第一件發生在接女兒放學回家路上,我順路去取了快遞。因為快遞有點多,路上掉了好幾次。
女兒走在邊上,看了卻無動於衷。
甚至,當我叫她幫忙拿一兩個快遞時,她一口拒絕了:「不嘛!我都好累了。」
第二件是前天,因為工作調動,我需要出差幾天,無法參加女兒的家長會,便想著讓爸爸去參加。
結果,女兒聽後竟開始脾氣,鬧著不讓我上班去,還沖我大喊大叫,說我說話不算數。
盡管我一再解釋,她就是半點不體諒,無理取鬧的樣子讓我心裏五味雜陳。
都說愛與尊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一直以來,我都秉持著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經常傾聽女兒的想法,征求她的意見,事事都跟她商量著來。
我想當然地認為,被尊重的孩子更強大,將來也能更好地掌控人生。
然而,我無條件的尊重並沒有讓女兒往理想的方向成長,反而還被「反噬」了:
女兒變得愈發自私、任性,不懂得尊重大人。
這是哪裏出了問題?
一番學習後,我這才發現: 尊重本身沒錯,錯的是我「用力過猛」,尊重過了度。
過度尊重
會助長孩子的任性妄為
曾在遊樂園看到這樣一幕:
媽媽跟孩子商量好,只玩半小時就就回家寫作業。
但半小時後,孩子仍玩的不亦樂乎,所以便不斷央求媽媽讓他再玩10分鐘。
媽媽心軟同意了,但10分鐘後,男孩又開始祈求媽媽讓他再玩一會。
最終,男孩足足玩了一個小時才回的家。
相信類似的一幕,很多家庭都存在。
約定好了只能玩30分鐘手機,但在孩子的軟磨硬泡下,時間逐漸變成了40分鐘、一小時、兩小時。
原本定下規矩,孩子必須承擔家務,但聽著孩子一句句喊累的話,你心一軟,就一次次破例,孩子就越來越懶。
明明制定了作息時間表,但孩子總磨蹭著不遵守,你不想自己顯得太專制,於是一再讓步,孩子便一直沒有時間觀念。
有句話說得好:愛的本質是克制,而非放肆。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常常會透過任性來試探父母,審視規則。
若父母過度尊重孩子的意願,一再放寬限制,遷就孩子,這實際上是在「模糊邊界」,向孩子傳遞了一個錯誤的資訊: 規則是可以隨意打破的。
而一個沒有規則感的孩子,不懂得行為的邊界,必然會在任性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過度尊重
會餵出孩子的自私貪婪
博主 @千語媽媽 曾自述,為了表示尊重,他對兒子幾乎是有求必應:
兒子想吃榴槤,她咬牙每周買一次;
兒子想參加夏令營,她專門請長假陪兒子;
兒子說走路上學太辛苦,她就每天早上提前起來半小時,繞一大圈騎車送他去學校……
她習慣性滿足兒子,哪怕會讓經濟壓力更大,生活更累,也甘之如飴。
但這背後的副作用卻很明顯:
無條件的付出,換來的是兒子理所當然的享受;過度的重視,換來的是兒子只顧及自己的感受。
有一次,兒子看上了一雙2388元的鞋,她不想買,覺得學生沒必要穿這麽貴的鞋。
兒子立刻不高興了:「我同學就穿這種鞋,別人爸媽都舍得買,你別太摳門了。」
她忍著脾氣解釋,告訴兒子她們是普通家庭,沒辦法負擔2000元一雙的鞋子。
結果,兒子竟對著她咆哮,吼她「沒本事,賺不到錢」,然後又跑去房間一陣打砸,書架上的書被扔得滿地都是,課桌也被他踹翻在地。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兒子見到她就氣沖沖的,還故意當著她的面跟朋友吐槽她不尊重他,連小要求都不滿足。
其實,父母尊重孩子的喜好,重視孩子的感受沒有錯,錯就錯在過度的尊重和滿足。
因為孩子的需求,本身就是無底洞,父母不劃定底線,那孩子的欲望,只會一再膨脹。
這其實就是溺愛,只會把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不懂感恩、不懂體恤的利己主義者。
過度尊重
會毀掉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電視劇【家有兒女】裏,曾有這樣一幕,讓我印象尤為深刻。
劉星和小雨吐槽父母小時候沒給自己報興趣班:
「如果從小培養我,我也會彈鋼琴,或者拉小提琴,或者吹小號……」
一直以尊重孩子想法為傲的媽媽劉梅很委屈地辯解:
「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立馬反駁道:
「我不願意學,您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就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逼著我學呀……」
寥寥幾句話,卻字字誅心,媽媽劉梅無言以對。
是啊,劉星的話雖直白,卻道出了真理。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於他們只關註當下,他們想不了那麽多,也看不了那麽遠,難免依著性子行事。
但,一個特長的培養,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一個好成績的取得,往往需要付出長期的練習、忍耐、堅持,孩子難免心生懶散、退縮。
過度尊重孩子的選擇,任由孩子輕易放棄,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
好的尊重,不僅要民主,更要智慧地引導,讓孩子走一條更長遠的路。
尊重再好,父母心中也要有一桿「秤」,不能由著孩子的性子來,這不是專制,而是一種責任。
這就像航行時,舵盤必須掌握在船長手中一樣,方能引領著船只穿越風浪,確保它安全到達目的地。
那麽,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做到有效的尊重呢?先看下面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來自知乎網友的分享。
他的女兒很愛吃雞腿,所以家裏每次做切塊炒雞的時候,都會給女兒特地留一個完整的雞腿。
但是他後來發現一個問題,女兒認為家裏最好的就應該給自己,而且對家裏人說話都很不客氣。
於是,他便決定給女兒好好樹立規矩。
某天,家裏又炒雞時,他直接當著女兒的面,把雞腿夾到了外婆碗裏:
「今天做飯的外婆很辛苦,所以雞腿應該給外婆。」
女兒見狀嚎啕大哭,他便把女兒抱進了屋裏,靜靜地陪著,直到女兒鬧夠,他才給女兒強調了三個點:
我們很愛你,但家裏不是什麽東西都必須以你為先;
家人照顧你,你要尊重家人對你的好,知道別人的辛苦;
求人幫忙要說「請」。
從屋子裏出來後,女兒就因之前說話太大聲而向家人道歉了,之後,女兒逐漸變得懂事,不再自私任性。
理解、包容、安撫孩子的感受和情緒,但絕不放縱行為,這才是好的尊重。
尊重孩子有傷心、發脾氣的權利,但孩子該承擔的責任,該遵守的規則,該學會的品德,父母必須堅守。
有原則,有底線,尊重才不會過度。
第二故事來自哈佛媽媽於巾幗。
她的女兒蕭宇琪自幼就是學霸,自覺自律,懂事勤奮,16歲時就獲得了加拿大總督獎,以優異成績被哈佛大學提前錄取。
相比之下,她的兒子蕭宇陽則則特別不讓人省心:
讓他去練琴吧,不是鉆空子不練,就是胡亂馬虎練。
學習上更是一有機會偷懶,就絕不放過,半點不自覺。
盡管如此,她尊重兒子的天性,接納兒子的不足,從不拿他跟女兒比較,也不否定或指責他。
但也沒有放任不管,而是想盡辦法,耐心培養,用心教導。
為了督促兒子,她把餐桌當書桌用,一邊做飯,一邊盯著兒子做功課;
兒子不想練琴時,她便各種「威逼利誘」:不練,就不能出去玩;少練,就減少動畫片時間;好好練,就增加娛樂活動。
最終,她成功把兒子也培養進了哈佛大學。
談及對孩子們的教育,於巾幗坦言道:
「孩子對讀書、學習沒興趣只是一個借口,家長太開明,反而害了孩子。」
是啊,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來,但絕不靜待花開,這才是好的尊重。
在心態上可以保持松弛,在教育絕上不放棄管教,父母們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有句話說得好: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像栽培小樹苗成長一樣。
如果任由樹苗肆意生長,必然枝杈橫生,主幹歪斜。只有既給予樹苗陽光和養分,又進行適當修剪,它才能茁壯長高長大。
孩子的天性中難免有自私、任性、貪心、懶惰的部份。
因此,唯有愛與規範並列,有尺度地尊重,有原則地處事,有智慧地引導,孩子才能逐漸成長為獨立、自信、優秀的人。
點個 贊吧 ,願父母們都能跳出尊重的「陷阱」,讓孩子的成長少走彎路,助力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