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孩子寫作業從來不主動,總是要催促吼叫才肯寫,怎麽辦?

2023-10-02親子

引導孩子自主學作業的根本解決之道 是成為有邊界感的媽媽

01.困境

娃上三年級之後作業量猛增,由於一二年級的時候學習習慣沒有養好,我從外地回來工作之後又把重心放在了娃知識點的追趕上,好不容易把知識點補齊了,量一增加,習慣又不好,就經常作業做到深夜。

即使是這樣,我從老師那裏得到的反饋依然是,作業不認真,經常漏寫作業或者忘帶本子,改錯也經常漏改。

老母親的這顆心啊,即使是科學育兒理論武裝到牙齒,也免不了有些焦慮了。

於是開始每天認真地陪寫作業,仔細對照家校聯系本逐項檢查確認是完成了才收工,但這樣依然不行,因為他的家校聯系本上也會時不時漏抄作業……有一陣子我出差比較頻繁,哥哥的數學老師給我發資訊,說孩子的作業問題又出狀況了。

出個短差也能接到投訴,老母親的心啊

說到底, 孩子並沒有把「認真寫作業」這件事發自內心地認同為自己的事情

02.邊界

和很多父母一樣,我在陪寫作業的過程裏,最容易陷入的困境模式就是: 一邊指責幹涉,一邊代替包辦。

一邊替孩子背負著學習的任務,一邊透過題主所說的「催促吼叫」來發泄著對孩子的不滿,我們家長群裏有些家長自己比孩子更清楚需要完成的作業內容,日復一日當成自己的任務來執行,這個過程最應該做的事——對孩子的能力培養,卻被忽略了。

「指責幹涉」對應的角色是 監工;

「代替包辦」對應的角色是 助教

而作為終極目的為「不用父母陪,孩子也能自主學習」的陪寫作業的過程,家長的角色更應該是 觀察者、支持者與引導者。

可道理似乎也懂,但執行起來就不行了,看到孩子不主動會很焦慮,看到孩子磨蹭不專心會忍不住催促吼叫。

愛與自由的口號誰都會喊,但一做就幹反教育常識的事比比皆是。

問題其實就在這個邊界上。

我們要先搞清楚什麽是不能做的,雷區在哪裏?一個是隨意打斷,破壞孩子的專註力,比如不斷地坐姿提醒握筆提醒;二是奪命催促,催一下動一下甚至催幾下才動一下。

在【有邊界感的媽媽】這本書裏,作者總結了父母陪孩子寫作業的「五步走」:

  1. 閑談交流+當天任務規劃
  2. 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
  3. 必要時提供支持
  4. 「雞蛋裏挑骨頭」般的鼓勵
  5. 每日睡前復盤

這個流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其實對父母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比如做任務規劃的時候,你也需要像我們家長群裏的家長一樣對孩子當天的作業任務和大致的工作量了然於胸,但又不能越俎代庖去代替他做規劃。

再比如每日睡前復盤,首先你得有內容可以復,難點在於還得復到點子上,比如陪寫作業中發現的那些並不適合當場指出來的問題,做口算時最容易錯的題型,那些寫錯了的筆順,總之就是悄悄用心記錄下來的所有的內容,整理一下,每天復盤個幾點。

好在書中還給出了很詳細的實操建議,比如睡前可聊的三個問題。

每日睡前復盤

!!!劃重點:不焦不躁,和孩子站在一起去面對問題,一時間就改正所有的點是不可能的,有進步就應當被鼓勵。

03.激發

父母在養育過程中的邊界主要是為了激發孩子的內驅力,但是現代教育理念下的父母可能還缺乏另一個重要的激發因素:規矩的外推力。

我們需要給孩子設立相應的界限,立規矩也是激發孩子內驅力的重要方面。

任何人都是有惰性的,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 大人也懶 啊,因此規矩是一個家必須得有的根基,但是有一個非常非常關鍵的點在於及時正反饋,並且把正反饋的歸因歸功於孩子自身,而絕對不能「你看,聽媽媽的話是不是就可以有獎勵」、「你就說我管你管得對不對」?

正確的互動方式是,誇獎孩子的「自控力」,「你為自己贏得了30分鐘的玩耍時間,真不錯!」。

我家妹妹會在寫完作業時興奮地說:「可以痛痛快快地玩嘍,真開心!」,我相信在這個過程裏,她感受到了是因為自己采取了正確的行動,所以才產生了好的結果,這樣,下一次她也就會更願意重復同樣的行動,激發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有邊界感的媽媽】提醒我們,給孩子立規矩要遵從「最小介入原則 」,一定要在我們覺得非常有必要的問題上才立規矩,孩子能享有充分自主的空間,能有一定程度的選擇權,才會願意遵守有限的規則。

在立規矩之後,激發孩子的內驅力,還需要有雙方都認可的清晰的目標,書中也給出了清晰的操作指南,分享給你:

  1. 透過提問和給予選擇,溝通出雙方都認可的目標。 這裏也有一個需要註意的點,就是父母需要在這個制定目標的過程裏把握大方向,需要做到心中有思路,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盡量提高孩子的參與感。
  2. 根據SMART原則制定目標,將目標具體化。 比如「多閱讀、多聽英語」的目標就是含混不清的,SMART原則意味著明確具體、可衡量、可實作、相關性、時限性。
  3. 和孩子一起預想可能會出現的困難,提前約好如何提醒。 這一步至關重要,為後續合理管娃提供了「合法」依據啊有木有,讓娃自己定規則,讓娃無話可說,搞清楚大人是在 幫忙,而不是控制。
  4. 做目標進度表,讓過程有視覺化反饋。 這個表可以發揮創造力去完成,看得到進度,就不容易偏航。

有合理的邊界,父母就更不容易越界,孩子也更不容易失職,真正理解到並且去踐行「學習是自己的事」這個真相。

04.分享

我做育兒博主的初心就是這樣,一邊解決自己的問題,一邊分享好的經驗和方法。

教育是一件專業性非常強,而且體系非常龐雜的漫長修行,被孩子寫作業的狀況困擾很久,我一邊冥思苦想解決之道,一邊讀書學習,讀了些坦率地說出於功利心的育兒書,比如前文中提到的【有邊界感的媽媽】,但卻很驚喜地看到了很多真知灼見的分享。

我最近讀的書

總有一些父母會在養育過程中不斷成長,不斷去研讀經典教育心理學著作並不斷去實踐和復盤,【有邊界感的媽媽】在持續的反思和學習中匯流百成的有知有行的操作方法,因為它的實踐性很強,上市剛2個月就銷量好幾萬。

它對我的觸動和幫助確實很大,再摘一些經典的內容分享給你,比如:

  • 親子互動模式是負迴圈還是正迴圈,差別就在於家長是否從內心相信「孩子也希望把事情做好,希望自己是優秀的」,能否敏銳地發現孩子做得好的部份並及時予以鼓勵。
  • 每個孩子一開始都是樂意去達成父母期望的。
  • 我們欠缺的是將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
  • 除了前文提到的這些,作者給出了一個完整成體系的具體的解題思路,幹貨滿滿。比如如何教孩子學會管理時間,如何提升孩子的抗挫力和自控力,如何培養學習好習慣,如何進行父母的情緒管理等等,礙於篇幅這裏不太可能一一呈現,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買回來再細細讀一下。

    大大方方承認自身在育兒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不足,按科學方法勇敢去改正,一邊收獲更好的親子教育效果,一邊收獲更好更強大的自己,與君共勉。

    我是龍小美美,倆娃媽,育兒中修行成長。深度思考,用心解構學前教育/K12行為習慣和考試;幹貨科普,科研精神理性種草。原創不易,歡迎關註 @龍小美美 ,一起修行成長。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