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推薦一本的話,那就是 花費7年時間傾力打造 、 益智 又 超好玩 的 【十二生肖馬拉松】創意積木繪本 。
只需要陪娃玩1小時,你就能發現:
孩子學會十二生肖的順序了,搭積木的精細動作更好了,還會給你繪聲繪色講十二生肖的故事,關鍵是這一個小時都是在歡聲笑語中度過的。
不僅如此,還能 提高孩子的表達力、想象力、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寫作能力、自信心等 。
而作為家長的你,只需要給孩子買一本這個書,就算你沒時間陪娃玩,孩子自己也能玩的不亦說乎。
這本書不愧是 獲得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 得主。我要瘋狂安利給我身邊的朋友,不要錯過它。
想一想,你是如何記十二生肖的順序的呢?
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
還是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我是後者,我到現在都記得,當時我已經上小學了,我媽一遍又一遍的教我子鼠、醜牛、寅虎、卯兔,我媽教了很多次,可我腦子笨,為此還挨了一頓揍。
現在回憶起來,十二生肖其實並不是很難,那是因為自己死記硬背,記了一遍又一遍。
但是如果有這樣一套看得見、摸的著,在玩中學十二生肖的方法,我又何至於挨揍。
接下來我就說一說,拿到這本書,我是如何調動我女兒的興趣,跟隨我的節奏走的,也給家長朋友們一個參考:
1,調動孩子原有的認知,找到認識的動物積木
因為是創意積木,而且積木的動物有些卡通,所以有些動物小甜瓜能認出來,有一些她還不確定。
比如,有一只小猴子積木,我女兒說:這是個老奶奶吧?
哈哈哈,雖然我知道不是老奶奶,但剛開始我也沒有猜出來是啥,那就一起用排除法猜一下吧。
2,開啟百度,找十二生肖的圖片,讓孩子給動物積木排隊
那怎麽用排除法呢,那就是百度找到一張清晰的十二生肖圖片,讓孩子跟著圖片的順序來給積木排隊。
認識的動物,就可以直接放,就比如前面我女兒猜測老奶奶的積木,最後發現是一只猴子。
當然,如果孩子實在不會排隊,家長可以一邊提示一邊和孩子一起,你看它長長的耳朵,像不像一只小兔子?
這套積木中,有13個動物,除了原本的十二生肖中的12個動物,還多了一只貓咪。
這時候就可以問孩子,為什麽會有13個積木呢,哪一個倒黴的動物,沒有排上隊呢。
3,問孩子,為什麽十二生肖是這樣的順序?引發好奇,開始講繪本
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決定在他生日的那一天,舉辦一場動物們的馬拉松比賽,比賽排名前十二的動物,就名列十二生肖。貓和老鼠聽到了這個訊息,就一起去參加。但是老鼠說:我們兩個跑得慢,體力又不好,怎麽能贏比賽呢?這話被善良的老牛聽到了,於是決定幫助他們,讓他們坐在自己的背上。
在比賽的路上,他們需要過獨木橋,需要有勇氣穿過著火的森林,需要走黑黑的山洞,還需要遊過一條大河。最後第一個到達終點線的就是第一名,以此類推。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學到很多善良的品質,以及一些「小聰明」:
· 善良的老牛,願意幫助貓和老鼠;
· 有大愛的龍,寧願自己留下來噴水澆滅森林的火災,也不願去贏得這十二生肖比賽的名聲;
· 有主動的猴子,會主動詢問,誰願意和我一起組隊;
· 也有聰明靈敏的小兔子,本不會遊泳,但是可以踩著河裏其他動物以及石頭跳過去;
· 當然,也可以看到最後,小老鼠竟然把好朋友貓咪從牛背上推到河裏,擔心貓跑得比自己快;
孩子只有見識的多,才會懂得多,這一個故事,就可以讓孩子學到很多,比如團隊協作,比如善良,勇敢,有愛心。
4,第二遍講繪本,一邊講一遍拿起積木玩起來
第一遍聽完,孩子已經有一個大概的印象了,這時候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印象深刻,一定要趁熱打鐵,一邊聽一邊玩起來。
最開始貓和老鼠是好朋友,就讓孩子把貓和老鼠的積木找到,他們的關系有多好呢,用積木老鼠坐在貓咪的頭上,一起聞花香,捉蝴蝶。
後面老牛聽到老鼠和貓咪的擔心,於是願意幫助他們,再用積木把老牛放在最下面,上面是貓咪和老鼠,他們一直走呀走,走過了獨木橋……
5,拿出十二生肖的積木手冊,看看還能玩出什麽新花樣?
這套書除了繪本故事本身的趣味性,以及十二生肖動物積木的加持,還有一個好玩的,那一定就是積木手冊。
有時候拿到一個「玩具」,我們並不知道該怎麽玩,那可以先看看手冊,你會發現原來還可以這麽玩。
就比如這本手冊了,可以在讓孩子猜誰比牛重?誰比貓輕?觀察那些是吃草動物?有那三個動物也組隊了?閉上眼睛摸摸看,手裏是什麽動物?模仿兔子是從其他動物積木身上跳過。
總之,看手冊,我們能玩更多種類的遊戲,開發孩子更多的能力。
6,如果孩子本身表達力還可以,試著讓孩子給你講一下十二生肖的故事
最後,我們該講的也講了,該玩的也玩了,孩子如果還沒有盡興,那就嘗試著讓孩子給你講一講,她腦子裏的十二生肖的故事吧。
不光能加強孩子的記憶力,還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
遇到喜歡的書,又忍不住寫了2000字,真心推薦呀,很好玩……
當然,這個是我能想到的方法和步驟,歡迎有不同意見的家長們,一起評論區討論。育兒路上有你們,我不在孤單,希望能一路同行!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