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在乎別人的看法,從心理學上講,是"自我意識過剩"的表現。
自我意識過剩,是指個體會對自我存在過分的放大,很在意別人對自己言行舉止的看法,甚至還會在眾人面前展現出難為情、不自在等現象。通俗來講,就是孩子"臉皮薄",別人一說就受不了。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1、孩子缺乏自信
因為不自信,總是擔心自己受到不好的評價,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一旦別人說出自己的缺點,孩子就會進一步加重對自己不好的認識,從而過分關註自己的感受,特別在意他人的評價。
2、父母過度關註
父母過分關註孩子,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滿足,在生活中圍著孩子轉。孩子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一旦出現有人不滿足自己、說自己不好的話,那麽孩子的內心就會覺得受到了打擊,就會開始產生自我懷疑。
當父母包辦了孩子的所有事情之後,孩子會形成這樣的一種心理:就是凡事都等待著別人來幫他做。孩子為了要讓別人幫他忙,就會去改變自己,故意的迎合別人,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
3、父母經常嘮叨、指責打罵或冷暴力,忽視孩子內心感受,孩子缺乏安全感
例如,父母天天對孩子叨叨:「你看你學習學不好,脾氣不好,習慣也不好,就知道玩遊戲,沒日沒夜地玩手機,以後能有什麽出息?」
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放下手機更無聊,內心產生深深地無力感,更容易自暴自棄。
那麽,家長為孩子做些什麽呢?
1、父母改嘴,培養孩子的自信感及安全感
孩子對自己的認知主要來自於三方面:
1)主我:主觀的我對自己的認知
2)客我:對自己客觀的評價
3)鏡我: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主我、客我、鏡我各占一定比例,能夠對自己進行綜合評價,不會受制於他人的評價。
而對孩子而言,他內心沒有那麽強大,無法對自己進行一個綜合性的評價,他大部份的認知來自於別人,尤其是自己父母的評價。父母如何評價孩子,就決定著孩子怎麽認識自己。
所以,父母如何評價孩子,對於孩子自信感以及安全感的建立,至關重要。
父母改嘴,孩子改命,父母的嘴是孩子一生的起跑線。
父母對孩子說的話,鼓勵到孩子,對孩子評價很高,孩子就會產生自信,有了自信內心越來越有力量,他就相信自己,做事情就能堅持到底。
反之,如果父母總是批評、指責甚至打罵孩子,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對孩子評價非常不好,那孩子內心就越來越沒有力量,越來越不相信自己。
和善而堅定,相信我們的孩子,相信相信的力量,孩子就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有安全感。
2、學會課題分離,區分事實與觀點
教孩子分清楚什麽是事實,什麽是觀點。
無論別人怎麽說、如何評價,也僅是對方的觀點,那是別人的課題,觀點可以不同,但不代表是客觀事實。
別人的觀點不代表事實,別人的評價對我來說也沒那麽重要,因為我自己知道我很好,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
課題分離,是阿德勒提出的經典理念,曾治愈了無數因在意他人看法而困惑痛苦的人。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受,當你覺得別人一句話一個眼神就能點著你、傷到你,經常不是那句話的殺傷力有多大,那個眼神有多麽犀利。是因為它剛好折射了你內心的恐懼、你對自己不滿意不自信的地方。
越是接納自己,越是和自己的「不完美」和解,內心就越強大,也越不care別人的看法。
即使我們再完美,也還會有人不喜歡;縱然我們再普通,也是限量版!
3、父母適當放手,學會示弱,讓孩子多去體驗
父母學會放手示弱,不僅會讓孩子的自信心變強,內心變強大,還讓孩子擁有更強的自主性,變得有主見。
孩子親自經歷過,體驗過後,才會獲得內心真實的感受,可以聽外界的意見,但最終自己拿主意。
孩子有了主見,就不會隨意受他人看法影響,左右搖擺不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