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看見孩子|「沈迷手機」低齡化,如何遠離孤獨與被「困」的童年?

2024-09-01親子
【編者按】
很多父母常說:「我的孩子我還能不了解?」但事實是,許多父母並未曾真正感受孩子的內心,看見孩子深層的渴望。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擊、欺淩等行為問題,但卻並未看見行為隱藏下的內心渴求、方向迷失。
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關系到億萬家庭的幸福安寧,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關系到民族的興旺發達。近期,澎湃新聞推出「看見孩子」系列專題,希望在積極回應和主動看見的環境中,孩子內心得到全然的滿足,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成年時形成一個健全的自我,擁有獲取幸福的能力。
近日,山西一位媽媽在短影片平台上釋出影片稱:孩子找自己要平板哭鬧撒潑,自己悔不當初。
影片裏,他的孩子一直在吵著問媽媽要平板,已經到了一種近乎瘋狂的狀態,嘴裏一直不停地說道,「你給我拿平板,放哪裏了」「拿平板,可以嗎?」,甚至動手打自己的媽媽。隨後,這位母親在短影片平台上發文稱:「作為你的媽媽我覺得好悲哀,不知道當初是怎樣豬油蒙了心,好好的一個娃為了一個平板真的是瘋了,就像吸毒一樣。」
現實中,不少父母因為忙於工作,習慣用手機替代自己「陪伴」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對電子器材越來越依賴。
2023年,有機構面向全國31個省區市學齡前兒童家庭展開抽樣調查,調查顯示,父母在兒童成長早期缺少高質素陪伴。有12.6%的家長會經常主動用手機「陪伴」孩子,有68.75%的家長偶爾用手機「陪伴」孩子,僅有18.66%的家長從來不用手機「陪伴」孩子;有六成多家長會讓孩子瀏覽自己的手機。此外,還有30.43%的家長選擇讓孩子用手機等流動終端伴聽入睡,代替傳統的父母講故事哄睡。
另外,根據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2023年釋出的報告顯示,有九成農村留守兒童長期使用手機玩耍,近七成孩子用手機看短影片,三分之一玩手機遊戲……由此帶來的,是孩子體質下降,學習能力和興趣下滑,甚至模仿不良網絡資訊釀成悲劇,給個人和家庭造成沖擊。
「沈迷」手機低齡化會帶來哪些問題?如何讓孩子遠離孤獨與被「困」的童年?
近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兒童早期教育專家陳學鋒博士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她指出,父母習慣性地將手機或電子產品給孩子作為安撫工具,會缺乏親子互動和情感交流,導致兒童感到孤獨和缺乏安全感。如果兒童無法從父母處獲得足夠的情感支持和認同,就有可能會出現情感和行為問題,還可能導致兒童的認知和社交能力發展受限。
陳學鋒博士建議,在兒童照護過程中應踐行積極養育的理念,進行回應性照護。她從家庭、社會和政府方面分別提出了具體建議。
「沈迷」手機會造成兒童心理和情感發展受阻
澎湃新聞: 一些家長在照護孩子的時候喜歡刷手機,對孩子的需求一味地應付甚至置之不理;還有一些家長為了省事兒,在照看兒童甚至幼兒的時候,習慣性地把手機(或電子產品)丟給孩子讓他自己玩手機。在兒童的照護過程中,這些情況可能帶來哪些問題?
陳學鋒: 如果家長在照護孩子時過度使用手機,尤其是長時間沈浸其中,就容易忽視與孩子的互動。這種行為不僅使家長對孩子的需求僅僅停留在表面應付上,缺乏深層次的情感交流和關註,還可能帶來安全隱患——父母一旦分心,可能會忽略孩子的安全問題。
還有一些家長為了「省事」,習慣性地把手機或其他電子產品給孩子玩,作為一種安撫手段。這其實是忽視了孩子的需求,從兒童心理和情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些做法可能會使兒童心理和情感發展受阻;親子互動和情感交流的缺乏,也會導致兒童感到孤獨和缺乏安全感。
親子之間的交流,尤其是眼神接觸,是不可或缺的。專註地看著孩子,能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家人的重視和信任。如果兒童無法從父母那裏獲得足夠的情感支持和認同,可能會導致一系列情感和行為問題,例如缺乏自信、缺乏獨立性,或表現出過度在乎或漠視他人想法的傾向,甚至出現叛逆行為等。
從小過度接觸並依賴電子產品,還可能限制兒童的認知和社交能力的發展。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會減少兒童與外界環境和同伴的互動,阻礙社交能力的發展,並減少他們探索和學習的機會。長時間使用手機還可能影響兒童的腦發育和認知能力,削弱他們長時間專註的能力,進而影響知識掌握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另外,過度使用電子產品還可能帶來健康問題,如視力下降、睡眠質素差和缺乏運動等。家長在使用手機時漫不經心地回應孩子,也會影響孩子對自身和他人態度的看法。無論是對大人還是孩子來說,過度使用手機都會阻礙有效的溝通,影響親子關系的建立和孩子與他人之間的互動。
透過回應性照護讓孩子在充滿關愛與支持的環境中成長
澎湃新聞: 那父母應該怎樣照護兒童,早期的養育照護應該註意哪些方面?
陳學鋒: 高質素的兒童早期的養育照護是具有培育性的,也就是說,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良好的環境和養育過程是能夠滋養兒童的身心發展的。高質素的養育照護需要兼顧多個方面,包括良好的健康、充足的營養、回應性照護、早期學習的機會和安全和福利保障,同時,在這一過程中,要特別註意關註孩子的需求並作出回應。
回應性照護非常重要,它是促進兒童健康和全面發展的關鍵。從兒童早期發展階段開始,孩子就隨時在發出訊號表達他們的需求,告訴家長他們何時舒服、何時難受;不論他們喜歡什麽、不喜歡什麽,都在用「咿咿呀呀」的語言、或者表情和動作在表達。這就要求父母和其他照護者細心觀察、及時回應,這個過程就像接發球一樣,家長越是能接住孩子「發來」的訊號,越是配合得好,孩子就越快樂和主動, 情感表達和學習機會就越豐富。如果得到了良好的回應,兒童會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在一個充滿關愛和支持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澎湃新聞: 怎麽做才是回應性照護?
陳學鋒: 回應性照護的核心要素包括細心觀察和理解、及時和適當的回應、建立安全感、情感支持、互動和溝通、促進探索和學習等六個方面。
首先,照護者需要透過細心觀察,了解兒童的反應和需求,並用眼神、表情和語言及時回應。陪伴孩子時,專註於他們,而不是手機。陪孩子的時候玩手機就是典型的簡單「應付」,對於孩子來說,感覺就像是發了球沒有人接,如果家長總是分心,孩子會覺得自己被忽視,久而久之,他們可能會失去與家人分享情感和思想的興趣,而家長也會錯失培育孩子的重要機會。對於年幼的孩子,照護者也需要仔細觀察兒童的行為和情緒,理解他們的需求和訊號。例如,當孩子哭泣時,照護者應嘗試理解哭泣的原因,是饑餓、不適還是需要陪伴。
安全感來自一個穩定、安全的環境,讓孩子感到被保護和被關愛。規律的作息時間、安全的生活環境,以及父母持續穩定的關愛與照料,都會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此外,照護者需要給予兒童充足的情感支持,從幼兒時期開始就幫助他們學習辨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也逐漸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例如,當孩子感到害怕或不安時,給予安慰和鼓勵,幫助他們恢復情緒平靜。透過引導和示範,幫助孩子學習如分享、合作和解決沖突等社會技能,回應他們在社互動動中的困惑和需求。兒童從父母的關愛、贊賞、支持的眼神和話語中獲得自信、積極思考並且有調節情緒的力量。
同時,家長要經常與孩子進行互動和溝通,透過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促進他們的認知和語言發展。例如,給他們講故事和唱歌,和他們聊天,豐富他們的語言環境,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培育性照護能夠幫助孩子培養終身學習興趣,這也意味著我們要為孩子提供豐富的學習和探索機會,尤其是透過遊戲,這對幼兒來說是最好的學習方式。透過玩耍,孩子能夠充分學習新技能和知識,培養終身學習的興趣。
要為留守兒童建立穩定的情感支持網絡
澎湃新聞: 對於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在成長照護中特別需要註意什麽?
陳學鋒博士: 對於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首先需要特別關註的是他們的情感和心理支持。要為他們建立穩定的情感支持網絡,確保他們有可靠的替代照護者,比如說祖父母、其他親人,來提供日常照護和情感支持。替代照護者和社區工作人員要關註兒童的情感需求,與他們建立彼此信任的關系,給予他們安全感和穩定的支持。
親子情感交流也是很重要的,要鼓勵留守兒童與外出打工的父母保持定期聯系,透過電話、影片通話和寫信等方式進行情感交流,減少情感疏離感。
在教育和認知發展方面,應該安排誌願者或社區教師為留守兒童提供課業輔導,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早期教育機會,確保幼兒得到充分的認知刺激和發展;學校或社區應組織各種興趣小組活動(如繪畫、音樂、體育等),培養兒童的興趣和特長,增強其自信心和成就感;鼓勵留守兒童參與社區活動,增加社交機會,培養他們的社交技能和團隊合作精神。
我們還要關註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和安全,確保留守兒童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及時發現和處理健康問題;要為他們提供均衡的飲食,確保孩子得到充足的營養。在安全與保護方面,要讓孩子掌握自我保護的知識和技能,也保護他們遠離意外傷害和暴力與侵害。
當然,社區支持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社區內可以動員社區誌願者參與留守兒童的照護工作,為他們提供陪伴、學習輔導和情感支持。還應該設立社區服務中心,為留守兒童和他們的替代照護者提供資源和幫助。
在政策方面,應制定和實施支持留守兒童的政策,如教育資助、健康保障和心理輔導服務等,同時,對於有更多需求的兒童,如殘障兒童或學習困難的兒童,要早發現、早響應,必要時將他們轉介至專業服務。如社工或社會心理服務可為有較大困難的留守兒童提供心理輔導和支持,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服務,幫助孩子處理分離焦慮、孤獨感和情感問題。
家庭和社會共同發揮作用為兒童建立安全、友好、充滿支持的環境
澎湃新聞: 在良好的養育照護中,家庭、社會需要分別做好哪些分工?
陳學鋒: 要使養育照護富有培育性,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家庭作為兒童成長的第一環境,承擔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情感支持、教育引導和社交培養的主要責任。而社會透過政策支持、教育資源、社區服務和健康福利,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持和保障。只有在家庭和社會的共同作用下,兒童才能在一個安全、友好、充滿支持的環境中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在家庭裏,父母、祖輩和其他看護人肩負著重要責任。這裏特別要強調爸爸參與育兒的重要性,爸爸的陪伴和媽媽一樣不可或缺。不管是爸爸和媽媽,都要多多透過日常互動和陪伴,和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系,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和被重視。幫助孩子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父母和其他看護人也要為孩子提供早期教育的機會,如閱讀、講故事和遊戲等,促進孩子認知和語言發展。此外,也要為孩子創造與同齡人和成人(家人、親戚朋友、其他社會成員)互動的機會,培養他們的社交技能和團隊合作精神。透過言傳身教,家長能夠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價值觀。而這些陪伴和支持給孩子帶來的影響都是手機或電子產品不可企及的。
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近期開展的倡導活動中,我們積極呼籲家長從兒童早期發展階段就開始,多觀察、多了解孩子的需求,給出積極的回應。
政府部門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從多個方面支持家長為孩子提供良好的養育照護。例如,在政策和制度支持方面,制定和實施有利於兒童發展的政策,為家長育兒提供支持,包括育兒假、工作場所的母乳餵養空間、托兒服務、育兒津貼,以及教育資助和醫療保障等。不斷完善保護兒童權益的法律法規,從而全方位地保護孩子免受虐待、忽視和剝削,確保兒童的安全和福祉。
在社區層面,應該設立對家庭和兒童友好的活動場所、兒童之家、托兒所、幼稚園、養育指導或兒童之家,確保所有兒童都能獲得良好的早期教育。家長教育和培訓專案也很重要,這能夠幫助家長提升育兒技能和知識,促進家庭教育質素的提高。另外,可以透過為兒童提供社會心理服務支持來促進孩子的健康和福祉,比如說,為有需要的孩子的家庭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輔導,幫助他們應對心理健康方面的挑戰。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