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經常抱」和「經常躺」的嬰兒,長大之後,差距會越來越大

2024-01-15親子

文|瑩媽

01

國外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專家華生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殘忍的實驗,9個月的小艾波特被用來做實驗,跟白鼠,兔子,狗,猴子等一些小動物待在一起,剛開始的時候小艾波特對這些物品不感到恐懼,還會跟它們玩。

後來在小艾伯特11個月的時候,在跟小白鼠玩的時候,華生就用鐵錘來敲打懸掛的鐵棒發出非常響亮刺耳的聲音,小艾波特在聽到這些聲音的時候就感到恐懼,如此反復幾次之後,當小白鼠再次出現在小愛波特面前的時候,小艾伯特開始感到害怕。

在實驗17天之後,只要是帶毛的東西,小艾伯特都會感受到害怕,這個實驗華生得出的一個理論:恐懼的情緒是可以透過條件反射後天習得的。

而這個作為實驗物件的小朋友,卻長到了幾歲之後就死掉了,也有可能是在這個殘酷的實驗環境中受到了心理的刺激。

因此他還衍生了一個哭聲免疫教育法,也就是孩子哭的時候不要抱不要哄,讓他自己知道哭是沒有用的,這個哭聲免疫法當時在國外流行了一段時間,後來還傳到了中國。

我記得在20年前,我有個同事就非常推崇這種哭聲免疫法,他們家孩子從小的時候哭是不抱的,就等孩子哭夠了不哭了才會給孩子吃的喝的,才會抱孩子,他說他們家孩子很懂事,一段時間之後想要吃要喝的都不會哭……

後來聽說他們家孩子上初中的時候就不願意上學就休息了,因為覺得老師同學都不喜歡他,最後這個孩子還被送去了心理醫院去救治。

02

其實孩子在一歲之前,特別是6個月之前,他是不懂得什麽規則意識的,他是需要父母的時候他就會哭鬧,因為哭聲是他的語言,哭聲是他的求助訊號,哭聲是他不安的表現,這時候他父需要父母的懷抱,所以我們建議孩子在6個月之前一定要多抱抱孩子。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就提到了一個「原始母愛灌註」,他觀察了6萬多對母嬰關系就提到了,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全心全意地對待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而經常抱孩子就能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呼吸,心跳,溫度以及味道,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容易感受到自己是值得愛的,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有一些家長就說帶孩子沒有時間,經常放孩子自己躺在床上,孩子哭了也沒有及時擁抱,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對孩子的一種放棄,孩子就覺得自己是不值得愛的,因為爸爸媽媽都不愛我。

所以在嬰兒時期,經常得到擁抱和經常躺在床上的孩子,長大後會出現很明顯的差距。

小時候「經常抱」和「經常躺」的寶寶,長大後會有以下這些差距

差距一:自信心

一個人只有內心充滿愛他才會更自信更陽光,在小的時候得到父母足夠愛的孩子,經常得到擁抱的孩子,他會覺得自己是值得愛的,無論他的外表是怎麽樣,無論他的成績好不好,他都能勇敢的去面對,所以非常有自信心。

但從小沒有得到父母擁抱的孩子,內心的安全感是不足的,因此更容易自卑。

差距二:挫折商

孩子經受挫折時候能不能扛得住挫折,有一些孩子被批評就覺得萬念俱灰,有一些孩子被批評之後反而知恥而後勇。

如果小的時候經常得到擁抱的孩子,他內心是非常富足的,內心也是非常安定的,也是非常有安全感的,這樣的孩子在經受挫折的時候,他不會認為自己不行,他只會去想我要怎麽做才能把這件事情做好。

而從小經常被父母放任躺在床上,連哭都沒有人抱的孩子,內心裏面對這個世界是不放心的,對自己能不能獲得別人的喜愛也是沒有信心的。

所以自卑的孩子在經受挫折之後他就會給自己貼上標簽,「我是不行的」「我是不好的」「我是不值得愛的」這樣的孩子經受挫折之後很容易崩潰。

作為家長在孩子一歲之前一定要多抱抱孩子,要多關註孩子的需求,只要孩子有需要就及時地滿足孩子,這樣才能讓孩子以後自信勇敢,才能經得起社會的千錘百煉,才能更有出息。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