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兒童食品」,真的更適合孩子成長嗎?

2024-01-12親子
文|馬佳一
兒童面條、兒童水餃、兒童牛奶……經常逛超市的人肯定看到過品類各異的兒童食品,這些兒童食品往往宣稱對成長有益,更適合兒童體質。最近,媒體調查發現,多數「兒童食品」在成分上與普通食品並沒有太大差別,價格卻要高出不少。一些「兒童食品」甚至透過加糖來迎合孩子口感,反倒對健康不利。
部份家長熱衷於購買兒童食品,主要是出自一種傳統觀念,即認為兒童正在成長發育階段,飲食需要特別註意,一些食品所含的自然物質或添加劑不適宜未成年人食用。
日子一長,「大人吃的,孩子不一定能吃」就成了育兒的「基礎知識」。於是,在媒體采訪中,就可以看到有家長直言:「大人吃的面條一般鹽分比較高,怕對孩子身體不大好,還是買嬰幼兒專用的放心些。」
這種育兒觀念與商業策略一拍即合,帶動了兒童食品的暢銷。同時,由於兒童食品被賦予了某種更營養、對兒童成長更好的意義,售價自然也會高出不少。倘若兒童食品真的對兒童成長更有益,倒也算是一種正常的定價方案。關鍵就在於,媒體報道發現的部份兒童食品,其中並無特殊的營養成分,反而是未必適合兒童成長。
細數那些兒童食品的特點,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在口感上做文章,比如把味道調得更甜或者更鹹一些,這樣做的後果是從小給孩子養成了重口的習慣,使其長大後難以控制一些調味料的攝入量。另一類則是純純的「智商稅」,食品宣傳中的許多「噱頭」,看似有道理,卻並沒有科學依據。
那麽,是否存在「兒童食品更適合孩子成長」這樣一個科學說法呢?至少是存疑的。目前,中國有0至36個月嬰幼兒配方奶粉和輔食的標準,3歲以上的兒童消費的食品並沒有專門的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由於缺乏相關標準,3歲以後的兒童食品就有了商業包裝的空間。講究一點的商家,可以從兒童成長所需的營養成分闡述自營兒童食品對健康的好處,而不講究的商家,則完全可以像媒體報道的那樣,靠廣告和吹噓,靠科技與狠活搶占兒童食品市場。
值得註意的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曾於2019年釋出【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第15條明確: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規定的,食品標識不得使用專供或者強調更適合嬰幼兒、兒童、老人、孕婦等特定人群的文字表述。隨後不知何故,該管理辦法流產,至今尚未出台。同時,廣告法也未明確對兒童食品做出相關規範。而從如何避免兒童食品誇大宣傳的角度上,恰恰是需要法律法規有所要求的。
近年來,兒童食品相關問題屢屢被輿論關註,這也是一種呼喚。一方面,希望更多的科普可以消除其中的資訊壁壘,讓消費者可以更加科學地看待相關宣傳。另一方面,相關部門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讓兒童食品的生產和包裝有更清晰的規範。
熱點影片推薦
↓↓↓
更多內容
關註「光明時評」微信影片號
清華學生轉入雙非院校,網友討論有點多
大學戀愛課,為何如此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