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是我們生活中必然會遇到的現象。
無論在學校教育裏,還是在家庭生活中,我們都會接觸到不同形式的批評和反饋。
然而,面對孩子對於批評的沈默回應,作為家長該如何解決呢?
這一困擾,牽扯到如何維護孩子的自尊,同時有效地傳遞我們的期望和導向,如何在他們犯錯時,不僅讓他們認識到錯誤,還能激發他們去主動改正的欲望。
下面具體來分析:
為什麽孩子被批評後一聲不吭?
面對家長的批評,孩子為何保持沈默,可能有以下原因:
1.防禦心態
孩子可能會感到被攻擊,他們用沈默作為一種防禦機制。
他們可能感到害怕或者不安,不知如何回應。
不說話,也就避免了可能進一步引發家長不滿的風險。
2.缺乏表達能力
孩子可能心中有話,但是無法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達出來。
他們可能擔心自己的話語孩子可能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擔心再次被誤解或批評。
3.自我否定
當家長的批評過於嚴厲或頻繁,孩子可能會感到自我價值的否定。
他們可能會誤以為自己總是做錯事,沒有做對的能力,因而選擇沈默以避免再犯錯誤。
4.缺乏溝通環境
如果在家庭環境中缺乏開放的溝通氛圍,孩子會覺得自己的觀點被忽視或者並不重要,從而選擇沈默。
他們可能覺得即使表達想法,也改變不了任何事情。
摧毀孩子的批評方式
超一半的家庭都用過
教育要做到嚴慈相濟。
但在家庭教育中,確實有些批評方式可能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以下是一些我們應該盡量避免的批評方式:
1.人身攻擊的批評
個人攻擊類別的批評,如「你怎麽這麽笨!」或「你就是沒出息」,會直接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可能讓他們對自我形成負面看法。
2.公開場合的批評
無論孩子犯何錯誤,我們都應避免在公眾場合批評他們。
這樣只會使孩子在面對他人的目光下,感到尷尬和羞愧。
3.過於頻繁的批評
頻繁的批評可能降低批評的效力,讓孩子對批評變得麻木。
甚至可能導致他們對家長的意見產生反感。
4.比較性的批評
許多家長常會用其他孩子來做比較,如「看看人家XX,人家就沒你這麽讓人頭疼。」
這樣的比較,易讓孩子產生嫉妒、自卑等負面情緒,偏離了有效教育的初衷。
家長這樣做
孩子聽了才會改
批評的目的在於指導孩子認識並改正錯誤,而非傷害他們的自尊心。
因此在實施批評時,我們應當註意方式與尺度,避免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這裏提供一些正確批評孩子的建議:
1.針對行為
我們應該明確批評的物件是孩子的錯誤行為,而非孩子本人。
例如,我們可以說「這樣做是錯誤的」而非「你這個人就是不對」。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並理解批評。
2.積極批評
當我們需要提出不滿或批評時,可以嘗試以建設性的方式進行。
即不僅指出問題,更要提供解決辦法,或引導孩子自己尋找解決方案。
3.公平公正
批評應該公平,不受個人情緒或其他因素影響。
要保持一貫性,對於同一種錯誤,無論什麽時候發生,都應給予相應的批評。
4.私下溝通
如果可能,應選擇適當的私人場合批評孩子。
這能讓孩子在尊嚴沒有受損害的情況下接受並理解批評,而公開批評有可能讓他們感到羞愧和痛苦。
總的來說,正確批評的目的是引導和教育,而不是懲罰。
我們需要以理解和接納的態度,去幫助孩子認識錯誤,並鼓勵其改正。
這種批評才真正具有育人功能,能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