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句話是:「我從來不忌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父母」,這樣說,是為了警醒父母。
這裏所說的父母並不是我們的父母,而是作為父母的我們。
當然,這句話也無意聲討我們的父母,只是希望我們自己在「父母」這個角色上,能夠阻止家族甚至民族的創傷向我們的下一代傳遞。
而精神分析取向的任務就是:讓所有孩子都不後悔來到這個世界上。
如果父母覺得自己不理解孩子了,就想想在同一個年齡的自己:你在想什麽、要什麽,以及希望父母怎麽對待自己。
不理解孩子,本質上是不願意去理解,而不是不能夠理解。
有個事業有成的中年來訪就曾既憤怒又哀怨地說,我實在不知道我16歲的兒子在想什麽、要什麽、幹什麽。
對他的回應是:「以你廣泛的閱讀、豐富的江湖經驗、對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你自己曾在那個時段走過,你竟然不知道一個小你二十幾年的小男孩在想什麽?」
如果他是你的敵人,你會不知道他在想什麽、要什麽嗎?
他很快覺得自己好像知道了。
再次強調,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或者不敢知道。
所謂的代溝,就是在為情感隔離找理由。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壓根沒代溝這回事,因為它代表的是人在理解他人方面的懶惰,而不是事實。
或者說,它是懶惰制造的事實。
同時,不要用太多的對與錯、好與壞來判斷孩子的言行,也不要讓他用這樣的眼光看待他所面對的人和事。
世界上大多數事情是不好不壞的,或者說是處於黑和白之間的灰色。
過於在乎對和錯,是人格停留在4歲前的發育水平上的表現,也會使孩子的人格缺乏足夠的靈活性。
對於孩子的某些錯誤,特別是經常犯的錯誤,不要立即做出反應,而是要延遲反應。
因為你的立即反應可能會使孩子對用這種方式調動你的情緒和行為成癮。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自己一發出刺激,對方立即就有反應,這是一件多麽爽的事情啊。
一般情況下,父母過於強調什麽,往往都會事與願違。
有句玩笑的說法:醫生的孩子容易生病,老師的孩子容易學習成績不好。
過度強調什麽時,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獨立意誌,回避屈從權威所導致的屈辱感,潛意識裏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努力。
還有,父母的強調本身可能就是一種反向形成的防禦機制;
比如 一個母親意識層面反復跟青春期的兒子說要多交朋友,而潛意識層面,可能就是害怕孩子多交朋友後拋棄自己;
更」巧妙「的地方在於:是我說的要你去交朋友,如果你真的去了,也是我主動要你去的,我」被「拋棄的感覺會減弱。
所以,意識層面,你對他交朋友的」鼓勵「,潛意識層面,就變成了他宅在家裏對你的」陪伴「。
如果是真愛,一定會有發自內心的尊重理解與共情,同時,會是有距離的陪伴、鼓勵和引導,而非遵循自我意願的強加。
因此,我們要學會把孩子當成心理學上的存在,這也就是所謂的心智化。
而生物學的存在,意味著他們需要水、食物和空氣;
心理學的存在,則意味著他們需要愛、信任、自由、獨立,和有一個自己可以說了算的人生。
所以,健康的心理,即心智化的成熟度,若想讓心智成熟,必須有認知的擾動,而擾動的產生,必須有充沛的情感做支撐,而情感的 累積 ,是透過豐富的體驗獲得。
故,活生生的體驗,才是活著、活過的證明!
娟心理:我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專欄有療愈創傷和人格成長的方法,如有需求,可作了解;若有情感心理困擾,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