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長病倒了,常常會感到非常無助和無力,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利用這個機會向孩子「示弱」,請求他們的幫助,不僅可以讓孩子體會到成長和成就的喜悅,還能夠教育他們責任和關愛。
一個例子就是媽媽因為忙著新房裝修,病倒了,然後她就喊來了10歲的兒子幫她倒水。兒子非常細心地給媽媽倒了一杯溫水,並且看到媽媽咳嗽很嚴重,就問媽媽什麽食物能讓她不咳嗽。媽媽隨口說了一句「銀耳雪梨湯」,沒想到兒子就去廚房搗鼓了,還一邊做一邊詢問媽媽方法。就這樣,兒子在廚房搗鼓了一個小時做好了銀耳雪梨湯,讓媽媽感到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這位媽媽也經常利用生病、工作忙等機會向孩子「示弱」,並拜托兒子幫忙做點事情,比如拎東西、掃地擦地、疊被子等。慢慢地,兒子也變得越來越有責任心,一看見媽媽生病了,就心疼得不行。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全能的,也沒必要在孩子面前充當全能父母。尤其是孩子12歲以後,父母要懂得示弱,讓孩子有機會體驗成為家庭中的「大人物」,並教育他們責任和關愛。
當孩子有機會承擔起一些責任並取得成就時,他們會感到自信和自豪,這有助於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和自我肯定。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成為「全能」的人,而是幫助他們成為獨立、自信、有責任心的人。在父母脆弱的時候,能夠替父母分擔,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
有一位焦慮的媽媽在網上發帖,抱怨自己12歲的兒子太膽小怕事,連點主見都沒有,穿什麽衣服、出去玩、書本被損壞等等事情都要問媽媽的意見。她表示每次聽到孩子這樣問就會很氣憤,卻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根源是自己。
原來,這位媽媽早在孩子3歲時就開始對孩子穿衣服進行限制,只有她認為好看的才能穿。孩子上小學後,她還制定了一系列規矩,所有事情都要由她來安排,一旦孩子違背了她的意願,就會面臨生氣、批評、責罰和冷暴力的懲罰。甚至做錯一道題也會被教訓好久。媽媽過於強勢,用強者的姿態去面對孩子,導致安排、控制和情緒教育成了孩子成長的主導。孩子變成了一個聽話照做的機器,一旦有所忤逆就會遭到懲罰,這讓孩子失去了自我思考和獨立意識,導致性格變得懦弱、沒主見。
當我們將孩子看作是一個可以獨立思考和自我發展的個體時,應該給予他們一定的自主權和決策權,讓他們有機會做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在教育孩子時,應該用耐心和理解來引導他們,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讓他們逐漸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孩子犯錯時,我們應該以寬容和理解為基礎,借機引導他們學習和成長,而不是采取懲罰和控制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健康、自信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