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養育孩子,想要他多讀書、上好學校,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他將來有出息,過得輕松幸福一些。
但其實,一個人未來成就如何,不僅要看他履歷,還要看他自身的能力。
教育家蒙特梭利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品格,會在9歲左右定型。一旦過了這個時期,想要改,就很難。
曾有一項研究,對1000多名孩子進行了長期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孩子在兒童時期表現出來的做事風格、行為方式,會直接預示他長大後的行為模式。
也就是說,孩子在青春期前形成的性格,會伴隨他之後一生。
而長大「越混越好」的孩子,9歲前多會養成3個習慣,占一個也優秀。
管理時間的習慣
小孩子由於控制力差,他經常會有拖拖拉拉的習慣。
叫他吃飯,他說看完這一集電視;叫他寫作業,他說再玩5分鐘;叫他睡覺,他說你們都不睡,為什麽他要先睡。
如果我們任由孩子自己的性子,他就會形成拖延的習慣,沒有時間觀念。一件小事,明明幾分鐘能做完,他非要拖到幾個小時。
若形成習慣,以後小到生活瑣事,大到學習工作,他都會想著,等一會兒再做吧。
而拖延就必然會導致效率低,很多要緊的事情來不及做,他長大後,容易失去重要的機會或者錯失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事情。
想要孩子養成管理時間的習慣,我們大人需要他從小建立時間觀念。
比如不說「再玩一會就走了啊」。
「一會會」是多久呢?可以是5分鐘,也可以是10分鐘,等你叫孩子時,他可能會說時間還沒到。
我們可以明確告訴孩子「再玩5分鐘就走」,或者「再玩10分鐘就走」。若孩子還不懂5分鐘是多少,我們可以告訴他:「媽媽數到100時,時間就到了。」
而時間一到,我們就堅定地帶孩子走。
這樣,孩子就會形成這樣一種觀念:「時間到了,我就需要停止做某件事,或者時間到了就該做某件事了。」
慢慢的,孩子就會有很強的時間觀念,從而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做事高效。他會發現,每次都會有成就感,而且越來越自信。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不管做什麽,都會很出色,越混越好。
溝通的習慣
我們會發現,很多人遇到事情,不是先溝通、解決問題,而是先發一通脾氣,發泄完情緒再說。
但不是每個人都理智,等著你發泄情緒再溝通。
往往一件小事,一方先發脾氣,另一方也跟著情緒上頭,然後大家不說事情,完全就在發泄情緒,最後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把問題弄得更復雜。
如果孩子容易情緒化,一遇到事情不先說,而是直接撒潑打滾、尖叫哭鬧,我們也很難再有耐心和他好好說,而是也會生氣。
所以,能控制情緒、多溝通表達的人,他能化解很多矛盾和「危機」,甚至把挫折轉變成機遇,更好地實作人生價值。
平時遇到問題,如果孩子一下就陷入情緒,我們不妨自己冷靜下來:「先別急著哭,慢慢說,告訴媽媽,發生什麽事了?」
還可以問問孩子感受:「發生了這樣的事,你是不是有些煩?有點著急?」
最後,再問問孩子的看法:「那你覺得可以怎麽辦呢?你能想到讓我們兩個人都接受的辦法嗎?」
有這樣一個思路清晰的思考和表達,孩子就不會一遇到事情就先抱怨或情緒化,而是積極地溝通表達,想辦法解決。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在團隊中,很容易成為主心骨和領導者。只要有機會,他就會發展自己的才幹,讓自己「越混越好」。
自律的習慣
大部份成功的人,都非常自律。
比如睡眠,如果不自律,一刷手機就熬夜。
比如生活習慣,想吃就隨意吃點,不想吃就吃了上頓不吃下頓。
長期這樣,先不說成就如何,就是他的身體,也沒法為他追求夢想而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後盾。
自律還不只體現在睡眠和飲食上,還有工作、學習、做事的習慣。
這就需要我們給孩子從小制定好規矩,並且遵守規則,不輕易打破。
比如回家後要先做作業,只要做完作業,就可以玩;每天只能看半小時電視,時間一到,電視機就需要休息;每天堅持運動半小時。
如果孩子從小養成了好習慣,那麽這些重要的品行,就會伴隨到他長大。以後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工作上,都會讓他受益終身。
你覺得還有哪些好習慣,會讓孩子將來受益匪淺呢?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
更多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