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夥,第一看到這種說法,趕緊去百度搜了一下,原來是這麽回事!
這麽一形容咱就明白是啥意思了,碰巧,身邊還真有類似的例子,真實存在,且是十幾年前就被我見證過的事情。
我某個親戚,家裏就是安排他的,座標黑龍江某縣,不過跟上圖情況倒過來,他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企業,從小到大基本都是家賴恩排了一切。
不管是上學、結婚、還是生孩子...
我印象裏有那麽 十多年的時間 他真的沒什麽事情幹,就是純純「給父母打工」!
日常父母有工作的時候就忙工作,他自己在家裏玩玩遊戲,或者出去跟朋友耍,日常花銷用度自然都父母給的....
Emmmmm~坦白講,本質就是啃老。
至於所謂的幫父母分擔家務、一些事情上打下手、提供陪伴價值等,到底值不值父母給的那些錢,懂得都懂。
所以除了被其他親朋好友噴一句「媽寶男」「啃老族」以外,似乎也沒聽誰對他有過什麽積極的評價。
時間就這麽一天天過,剛開始無拘無束自由散漫,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結婚、生子,人總是會邁向成熟,不願意再在父母的羽翼庇護之下生存。
他在父母的資助下,搞了一家小店,當起了老板,盈虧先不論,至少是有了一份自己的營生。
產生這種轉變的原因也很簡單,就像下面這張截圖裏說的:
短時間內被父母供養,我們美其名曰為父母打工,當然,怎麽定義都好,畢竟是自家的事情,別人沒有權利說什麽。
就像王老板一塊錢賣給思聰萬達股份,普通人只有羨慕,然而思聰要對標的也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人都是具有社會性的,當身邊的朋友、同學,一個個真正找到自己喜歡幹、且願意付出時間精力換取某種價值的事情,甚至已經小有成績...
而有的人還在原地踏步, 這很難說是一種高明的選擇。
所以我的結論是,這 種模式短期內過渡是沒問題的,但是長期的話不建議。
更沒必要給所謂的「失業」「啃老」,披上孝道的外衣。
何況世事無常,或許當前父母的條件還OK,但是誰又能確定未來永遠一帆風順呢?
當他們有一天能力無法為子女提供一個「家裏蹲打工人」的身份時,長期與社會工作脫鉤的子女,又將何去何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獨立自主的第一步,便是逐漸不再「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