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所有藝術類的都一樣,不管音樂也好,美術也罷,要先認識到學這個東西是「無用」的,並且能接受它的「無用」之後再去學。
如果僅從就業的角度來說,受這輪AI沖擊最大的就是「商用藝術」了,包括各種商用音樂,商用美術以及「商用文學(如果能叫文學的話)」。目前(2024年),商用藝術的低端市場的供給可以視作是無限的,就像空氣、水和陽光一樣。所以想要靠藝術類謀生的話,我的建議是盡早轉行,未來如果你在這個行業裏做不到Top30%,你可能就剛剛只能夠溫飽,想過「體面」的生活都很難。
但是話又說回來,今天商用藝術受到沖擊,一方面使得很多從業者面臨失業風險,但另一方面也促使藝術慢慢回歸本質,即「人類的表達」。就算有一天所有畫師都沒有AI畫的好,所有歌手唱的都沒有AI好,所有作曲的寫作技術也都比不上AI了,我也依然想做這個事情,沒什麽原因,單純就是做音樂,寫音樂,演奏音樂會讓我覺得快樂。這就像很多人會沈迷酒色,沈迷遊戲,沈迷釣魚一樣,能在藝術行業出類拔萃的,大多也是那些沈迷於藝術創造的人。我也愛玩遊戲,也愛看電影,也愛美食,也愛旅遊,但是對我來說,沒有一件事帶來的快樂能比得上創作音樂或者演奏音樂。
我覺得也可以從馬斯洛需求上去解釋。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為滿足前幾個需求奮鬥:最初級的生理需求,第二級的安全需求,第三級的愛與歸屬的需求,以及第四級的被尊重的需求努力。大多數人透過努力奮鬥,都是能實作前三級需求的,但第四級需求基本就是很多人奮鬥一生的終點了。但是這裏還有第五層需求,即「自我實作」。這種需求只有少部份人能夠實作,比如雷軍,比如馬斯克,他們想做的是改變行業,甚至改變世界,從而實作自己的人生價值,賺錢多少反而是次要的。又或者像米開朗琪羅,貝多芬,托爾斯泰這種藝術巨擘,你如果看過他們的傳記,就會發現他們的目標也不是說要賺多少錢,要讓多少人尊重自己,而是單純地想把自己「藝術的技藝」打磨到極致,從而更好地表達自己。你要說藝術真的有啥功能,可能就在於此吧,即讓大多數普通人,透過「創作和表達」,能稍微摸到到一點點「自我實作」的門檻,給為了藝術努力付出過的人,獎勵一點點「自我實作」的快樂。
所以,回到問題,藝術並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很多人終其一生也都沒辦法完成自我實作,而且透過藝術謀生,也會越來越難。所以,學任何形式的藝術,從本質上來說都是「無用」的。如果你的家庭沒有辦法支撐小孩的愛好,或者小孩對藝術也不感興趣,那不學也沒有關系。但是如果小孩能從中感受到快樂,甚至能從中感受到「自我實作」的快樂時,並且家庭也能負擔的話,那我覺得這個「無用」的東西,就值得學。畢竟人都會死,到最後你的所有財富,地位都是縹緲的,生命旅途裏的實實在在的每個快樂的瞬間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