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10月11日報道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網站9月4日刊發題為【孩子何時才算遊戲成癮?】的文章,作者是瓦倫丁·格雷普勒。全文摘編如下:
電子遊戲可以帶來很多樂趣,但也受到批評——無論是因為遊戲中的消費陷阱,還是對暴力的美化宣揚。最常見的批評是,無論是使用手機、電腦還是遊戲機,沈迷電子遊戲過久會導致上癮。
根據德國西南媒體教育研究協會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德國兒童和12歲至19歲的青少年中,有四分之三的人經常玩電子遊戲。神經生物學家馬丁·科爾特呼籲,應該像對待酒精和香煙一樣,對電子遊戲器材及其使用進行更嚴格的監管。然而,多久的螢幕使用時間才真正成為問題——以及何時才被視為成癮?
電子遊戲成癮的定義
近年來,相關定義變得越來越明確:世界衛生組織在其【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中首次為電子遊戲障礙制定了官方標準。
自電子遊戲問世以來,人們就一直在爭論是否應將與之相關的成癮行為單獨視為一種疾病。反對這種分類的觀點認為,有問題的遊戲行為更可能是由於潛在的心理問題、沖動控制障礙或一般行為成癮所致,而非遊戲本身。因此,在ICD-11釋出前,一些科學家在致世衛組織的一封公開信中表示,將電子遊戲成癮歸為一種疾病的決定弊大於利。英國娛樂和休閑軟件出版商協會委托撰寫的一份報告顯示,世衛組織的分類可能會給電子遊戲玩家帶來汙名化。
盡管如此,ICD-11還是在釋出近4年後於2022年1月生效。它區分了兩種形式的電子遊戲成癮:病態使用者行為(即電子遊戲障礙)以及危險使用者行為(危險遊戲行為)。
電子遊戲障礙必須滿足五個因素。首先,將遊戲視為生活中超越其他任何方面的最重要內容;其次,失去對遊戲行為的控制;第三,不顧負面後果,持續遊戲行為;第四,在私人、社交、學校或工作關系中出現嚴重障礙;第五,癥狀持續12個月以上。
危險遊戲行為是病態使用者行為的前兆:它描述的是負面後果已被知曉但尚未出現的過度使用行為。這類遊戲行為需要得到健康專家的關註和建議,但尚未滿足遊戲障礙的診斷要求。
德國漢堡-埃彭多夫大學醫學院的兒童和青少年成癮研究中心自2019年起開展了一項關於德國兒童和青少年媒體使用情況的縱向調查,調查物件是10歲至17歲的青少年及其法定監護人。
研究人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數據,研究人員從問題的答案中得出成癮嚴重程度的結論。研究人員不僅調查了電子遊戲行為,也調查了社交媒體和串流媒體服務的使用情況。
網絡遊戲更容易上癮
2023年第六次調查的結果顯示,在電子遊戲方面,11.1%的青少年存在危險行為,4.3%存在病態行為。在串流媒體使用方面,14.4%的青少年存在危險行為,1.2%存在病態行為。而在社交媒體使用上,24.5%的青少年存在危險行為,6.1%存在病態行為。
很難確定全世界到底有多少人患有電子遊戲障礙或表現出危險的遊戲行為。加拿大科學家比較了160項關於網絡遊戲成癮的研究結果。在這些調查研究中,電子遊戲障礙的患病率差異很大——從0.21%到57.5%不等。
盡管存在差異,但大多數相關研究都發現了一些共性問題:男孩更容易電子遊戲成癮,而女孩則更容易沈迷社交媒體。此外,電子遊戲障礙在東亞可能比在歐洲更常見。
德國圖賓根大學從事互聯網使用障礙研究的伊莎貝爾·布蘭德霍斯特強調:「其實並不存在直接的手機成癮——就像酒鬼並不是對酒瓶,而是對酒瓶裏的東西上癮一樣。」導致上癮的是遊戲而不是器材。但遊戲類別也與此有關:南韓研究人員在2017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得出結論,與【帝國時代】等即時戰略遊戲和【FIFA】等運動類遊戲相比,【魔獸世界】等所謂的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和【使命召喚】等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的玩家更容易上癮。
呂貝克大學2017年進行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如果遊戲中包含的策略能讓玩家長時間滯留於遊戲中,那麽就尤其容易讓人上癮。該研究還發現,如果一款遊戲具有賭博性質,並與玩家社區的社交反饋相結合,也會存在上癮的風險。例如,許多遊戲都提供聊天和檢視好友特定活動的選項。因此,網絡遊戲往往比離線遊戲更容易上癮。
如何治療遊戲成癮
德國烏爾姆大學精神病醫院神經科學家曼弗雷德·施皮策強調:「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看,與物質無關的成癮(如電子遊戲成癮)的發生與典型的物質成癮(如酒精成癮)的發生涉及相同神經元結構的參與。」他表示,沈迷電子遊戲還會導致近視、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癡呆等軀體問題。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也表明,電子遊戲可以提高某些技能,增強大腦的空間定位和記憶能力。美國醫學會202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遊戲玩家的反應速度更快,認知能力更強。德國波鴻魯爾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鮑利斯·蘇漢領導的研究團隊為遊戲玩家和非遊戲玩家布置了相同的學習任務,結果發現前者的表現明顯更好。施皮策批評說,這些研究大多將大腦損傷評估為積極訊號,從而曲解了研究結果。
一旦上癮,有多種方法可以治療,包括行為療法和藥物治療。施皮策表示:「治療就是尋找新的、有意義的活動來占用患者的時間和註意力。」然而,節制和有意願做出改變是成功治療行為成癮的基本前提。
施皮策說:「每個成年人都要對自己負責,但兒童和青少年則不然。在這方面,國家和家庭都有責任,而且盡責很重要。」任何擔心孩子或自己遊戲成癮的人都應該對遊戲行為加以審視。對比是否符合ICD-11中電子遊戲障礙的五個前提條件會有所幫助。如果符合部份條件,則建議到預防中心進行咨詢。(編譯/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