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全職媽媽最終真的會成為悲劇嗎?

2019-06-18親子

關於這個問題,我要說一個很重要,卻被很多人忽視了一個視角:很多人被孩子的教育所迫,不得不為「孩子的未來負責」而成為全職教育媽媽。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威力巨大的炸彈,一旦爆炸或者有發生爆炸的危險,很多媽媽,尤其是高學歷的職場媽媽,不得不半途回到孩子教育上來,成為「全職教育型媽媽」。

這種全職媽媽有別於傳統的「家務型媽媽」,畢竟現代工業這麽發達,大家也認識到了家務的技術含量和社會價值之低。

但教育這個坑不同,你一旦跳進這個坑,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會為你往裏面填土,讓你難以自拔。

這種在教育上的競賽式的賽跑, 是高房價繫結的教育資源的分配模式,是教育產業化的精分市場的裹挾,是所謂的階級固化和階級再生產的焦慮。 這種整個社會上的結構化問題,以及其帶來的種種壓力,都無形地傾軋到全職媽媽上來。

註意:我不是說媽媽在孩子教育上的努力沒有用,而是說,為了孩子教育而全職,可能性價比不高,期望不被滿足。

我說一個身邊最常見的例子。我女兒的學校,三年級有個男孩,上課不聽課,考試不願意寫試卷,不聽老師話,考試不及格還滿不在乎。他爸爸是清華的碩士,在華為工作,可能因為對自己的學業和事業成就比較自信,所以對自己兒子的教育也蜜汁自信。給孩子灌輸的思想就是:要好好玩,玩好了就行了,你看你爸爸我小時候在山裏跑,什麽屁早教補習班都不上,不也考上清華了麽?

在這樣的想法的引導下, 出於對父親的崇拜,這個孩子不願意做作業,不聽老師講課,然後到了三年級老師徹底管不了。

這時候,怎麽辦?孩子的母親辭職了,全職在帶孩子。從手把手地帶著寫作業開始,每天送孩子上學,接送補習班,輔導孩子作業。而周圍人對這件事情的評價是: 孩子他媽早全職就好了,早點抓緊點,不就沒這個事情了。

但事實上全職帶娃,教育娃,是一個無底洞的事情。比做家務更恐怖的是,這場「教育內耗式」的競賽沒有盡頭。如果只是做家務的話,還好,畢竟關起門來過日子,你是一個星期擦一次地,還是一周擦一次地,門一關,無傷大雅。但是,一旦你開始「肩負起孩子的教育」,那麽全世界都會開始對你提出越來越高的期望和要求。

如果孩子老師們知道了他有一個「全職負責孩子教育的母親」,那麽孩子作業不那麽工整了,老師會立馬打電話反饋給你:最近孩子寫字有點潦草,學習態度不能松懈啊...因為老師在這場「教育競賽」中也如履薄冰,他/她的及時反饋,也是為了負責。

特長班的各種老師/教練會告訴你:孩子最近的練習很好,要不要參加比賽,我們一起集訓一下。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拿著小本本,坐在孩子身後做好每一堂課程的筆記,然後帶著孩子練習。

從胎教,到早教,到全套的英文啟蒙,到數學思維啟發,到識字背誦的積累,到特長的童子功...市場上不斷有新的標準和遊戲規則產生出來,讓你應接不暇...

你透過自己二十多年的努力獲得的學業上的成功,職場上鍛煉出來的高效執行力,都會在這場競賽中,讓你在媽媽中脫穎而出,然後越來越高的要求會找到你身上。

與此同時,一旦孩子學習不好,各種壓力都會堆到你身上。 一旦進入這種迴圈,在各種無形壓力,和價值觀的裹挾之下,全職媽媽很難跳出來。

但,在這個遊戲中,邏輯鏈的斷裂之處在於:

  1. 這個社會的資源分配,最終還是會回歸於其本來規律結構。

無論是社會的金字塔結構(決定了資源分配),還是孩子個人天賦的正態分布(決定了學習成績的上限),都不會由一個個的「教育全職媽媽」而改變。全職媽媽以犧牲個人事業,甚至整個人生價值,努力十幾年,最終所謂在「孩子教育上的投資」所獲得的回報,最終會被社會規律所打臉。

2. 在孩子身上過多的投入,並不會一定收到孩子的感激。 反而會造成家庭內部的緊張關系,從而影響長久的親子關系。

孩子的人生最終是他們自己的,超額的投入會影響親子關系,造成沒必要的負擔。

其實孩子的教育和發展,也符合帕累托法則,即著名的二八定律: 80%的成果,取決於關鍵的20%投入。 這20%,包括孩子的先天天賦,父母的社會地位以及掌握的社會資源,以及成長中關鍵的幾個有技術含量的因素引導。

這些孩子成長中,有教育技術含量的因素,概括起來大約包括以下幾個因素:

  • 成長型思維,和樂觀積極的心態;
  • 獨立自主,和批判性思考;
  • 學習的元認知,和學習策略;
  • 對卓越的追求,和精神的力量;
  • 以上任何一點的獲得,都和「全職教育媽媽」不構成彼此的充要條件。

    相反的,一個獨立的,有見識的母親,可能給的正面影響力會更好,更能起到關鍵性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