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一開始,有孩子的家庭紛紛開始規劃帶娃出遊,朋友圈裏更是掀起了一股雲旅遊的熱潮。有人打卡了哈爾濱、迪士尼,也有人選擇了三亞、新疆或西藏。
午休時,同事小星感嘆道:「誰說現在經濟不景氣?我聽說熱門旅遊景點的酒店一晚住宿竟然高達5000元,這真有必要帶孩子去湊這個熱鬧嗎?」
"一看你就沒生過孩子。古人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想讓孩子開闊眼界、將來有出息,就得多帶他們出去見見世面,別總待在家裏。"
另一位同事接話道:「經常外出活動的孩子,不論是在視野開闊、大腦發育還是性格培養上,都比宅在家的孩子更勝一籌。」
聽到同事這麽說,文文爸心裏不禁一震,難道真是這樣嗎?
為了弄清楚那些經常「出去浪」和喜歡「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後究竟會有什麽不同,文文爸特意上網尋找了一番。不得不說,經過兩三個小時的搜尋,我確實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內容。
首先,常常外出遊玩的孩子,往往有著更開闊的視野
古人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句話的含義是,書本上的知識畢竟有限而表面,只有透過親身實踐,才能真正領悟其中的精髓與道理。
換言之,書本上的學習是靜態的,無法完全展現事物的全貌,唯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深入而完整的理解。
網上有一對廣受關註的父母,他們在兒子出生後,並沒有急於購置房產或車輛,也沒有選擇做傳統的「雞娃」父母,而是決定花費100萬元,帶著兒子一起環遊世界。
一家三口花費大約一年的時間,途經12個國家,曾目睹北極熊的風姿,也曾在南極與企鵝邂逅。他們的足跡遍布南美洲的眾多國家。
後來,這對小夫妻在網絡上爆紅後,面對網友們的質疑,解釋道:他們的兒子正處於關鍵的認知啟蒙期,他們不希望孩子僅僅透過書本和電視來了解世界。
她表示,帶兒子出去旅行,可以讓他親眼見到並感受世間萬物,將書本中的知識轉化為實踐,例如親手觸摸花鳥蟲魚,體驗真實的世界。
文文爸並不是希望大家都去模仿這對夫妻的做法,而是建議家長們,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多帶孩子出去走走,開闊視野,增加見識。畢竟,一個人的視野廣度往往決定了他未來的成就和賺錢的能力。
文文爸親眼見到一個大學生,在上大學前從未離開過自己的縣城。走進辦公大廈時,他顯得十分拘謹,給人一種小心翼翼、畏縮不安的感覺。其實,那座大廈並沒有任何限制,完全可以正常通行,只是他對此並不知情。
在文文爸的眼中,那些常常出去見世面的孩子,通常都有較高的眼界,不會局限於眼前的事物,往往胸懷遠大誌向!
此外,頻繁外出遊玩還能更有效地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
英國的一位心理學博士表示,家長經常帶孩子外出旅行,無論是欣賞名勝風景還是探索大自然,都有助於啟用大腦發育的關鍵區域。
我們需要了解,大腦的發育始於神經細胞的增長,而在6歲之前,正是大腦神經元細胞快速發育的關鍵階段。
腦科學家們的研究表明,3歲時神經元細胞會經歷爆發性的增長,6歲時達到最高峰,隨後逐漸減少。而在眾多促使神經元細胞增加的因素中,自然環境的感官刺激是其中的主要來源。
經常外出探索的孩子,大腦所接收到的外界刺激遠遠多於常常待在家的孩子。「外出探索」的孩子,眼睛可以看到豐富多彩的世界,耳朵聽見花鳥蟲魚的歡愉聲,身體感受到萬物的存在……只有自然界的聲音、光線、色彩、氣味、形態和物體,才能滿足孩子知覺發展的需求,進而促進大腦的發育。
女兒在早教班上時,老師總是強調要給予孩子豐富的感官刺激,如語言、聲音和畫面等。書本上再生動的小金魚,也不如孩子親眼看到、親手觸摸來得印象深刻。畢竟,與其僅僅知道,不如親身體驗更為重要。
相比之下,那些整天「宅在家」的孩子,接觸的幾乎只有家人,時間大多花在看電視或玩手機上,所獲取的資訊既單一又固定,神經突觸自然難以得到應有的刺激。
從這個角度來看,常常「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大腦發育是存在差異的!
最後,那些經常外出探索的孩子,往往在溝通、自理和解決問題方面表現得更加出色
文文爸仔細留意了身邊那些常常「出去浪」的孩子,發現他們的適應能力、溝通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通常要比那些「宅在家」的孩子更為出色。
我記得有一次帶女兒去迪士尼遊玩,那次旅行對她產生了相當深遠的影響。出發前,我和女兒一起做了幾件準備工作:
和孩子一起制定旅行攻略,女兒全程參與了準備工作。我們一起規劃了路線,選擇了住宿類別,並討論了要參觀的景點以及相關的背景知識。
孩子的行李可以讓她自己整理,比如選擇帶哪些衣服和洗漱用品,這樣能夠大大提高她的自理能力。
在旅行中,學會總結是非常重要的。文文爸已經和女兒商量好,每天旅行結束回到酒店後,我們會各自記錄下當天的感受。
總而言之,經常外出和常常待在家的孩子,長大後會有明顯的差距。文文的父親建議家長們多帶孩子出去看看這個世界,與各種不同的人交流,這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