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女性不婚不育的本質是什麽?

2023-07-06親子

求生欲。

事實上,這也是某些男性選擇不婚不育的本質。只不過男性做出這種選擇被其他男性視為「結束競爭」,被社會輿論集火攻擊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而女性做這個選擇更容易被攻擊,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女性被普遍視為「資源」,而不是資源所有者——換句話說,某些男性認為任何女性都沒有權利選擇「不婚不育」。就如同一輛車,有資格給自己定價,但沒有資格選擇要不要司機。即使是無人駕駛型車輛,也總得有個法律上的「主人」。

網絡圖片

實際上,無論性別,選擇不婚不育的個體就是本能地選擇了個體生存。如果覺得不理解的話,不妨多看看動物世界/紀錄片。對女性而言尤其如此。

沒有(對母體而言)相對安全,且食物富裕的環境,又或者生存壓力過大,自身狀況不佳(自然流產就是這種情況下發生的),自然界中的雌性動物不會繁衍下一代,甚至在極端情況下,雌性還會殺死這種情況出生的下一代。不過,一般來說,殺死族群中幼崽的主要是雄性——它們會殺死不是自己後代的同類幼崽,無論是否是在饑荒時期……

殺同類幼崽的行為在自然界十分普遍,這也就不足為怪了。許多在「前進演化樹」上相距甚遠的動物,比如蛙類、靈長類、海鷗、老鼠都表現出這一行為。在少數雄性領導一群雌性的物種中,殺嬰行為更容易發生。獅子、海豚、斑馬(準確地說是海角山斑馬)、河馬、冠海豹、家貓[插圖]等都是如此。據觀察,如果族群中雄性偏少(1個雄性對2.5個以上的雌性),就會發生殺嬰行為。如果雌雄比例較為均等(1個雄性對1.3個以下的雌性),這種事情就不會發生。人人都有伴,何苦臟了手呢?如果雄性不想占有所有雌性,競爭就不會那麽激烈,雄性也就不用想著殺、殺、殺了。履行一夫一妻制的物種會形成長期的伴侶關系,它們不會殺嬰,因為雄性可以肯定幼崽是自己的後代,完全沒有理由大開殺戒。

決定物種是否殺嬰還有另一個因素,就是繁殖周期。說得更準確些,就是雌性兩次妊娠之間的時間。如果雄性要等1年,雌性才能再次生育,那殺嬰也沒什麽好處。結果,雌性發情越頻繁、越規律,其雄性伴侶殺死幼崽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雌性很快就能再次生育,滿足雄性的需求。

研究人員考察了97種有殺嬰行為的哺乳動物,發現一年繁殖一次以上的物種中76%有殺嬰行為。總之,如果某一物種的族群中雌性數量多過雄性,且僅有占領導地位的幾個雄效能與雌性交配,同時,雄性的統治時間較短,而雌性產崽後很快能再次生育,那麽這一物種就容易發生雄性殺嬰的情況。

…………

到現在,我們一直說的是雄性殺嬰。那雌性會不會也殺嬰呢?回答是肯定的,但罕見得多。我們看到,雄性殺嬰是為了得到雌性「資源」,而雌性殺嬰是為了得到其他更多的資源。
(【科學也反常】)
網絡圖片

人類怎麽說也是高級哺乳動物(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脫離不了最基礎的生物性,本能嘛,所謂自然而然的選擇。

不是總有一群人說,是生物性尤其繁衍本能決定了「男性就想要與盡可能多的女性多發生肉體關系」嗎?當然了,這也不是所有男性,只是部份男性。

那麽,也是同樣的生物性尤其是生存本能,決定了女性在當下環境裏選擇不婚不育。當然了,這也不是所有女性,只是部份女性。

法定的一夫一妻制在歷史上是那些有一定權勢和無甚權勢的男人們之間達成的協定,而不是男人與女人之間達成的協定。它的目的與其說是為了盤剝浪漫產業中的顧客(女人),還不如說是為了使生產商(男人)之間的競爭的成本最小化。在一夫多妻制下,男人們爭奪的是異乎尋常的達爾文式利益——許多妻子VS。孑然一身,這種競爭是非常殘酷的。許多兇殺和大多數部落戰爭都直接或間接地事關女人。當首領們需要聯盟那些沒什麽權勢的男人們,並需要他的臣民同敵人戰鬥而不是彼此爭鬥時,他們就從法律上廢除了一夫多妻制。早期的基督教吸引了窮人,部份原因是由於它對一夫一妻制的承諾令窮人也有機會討到老婆,並在社會中有一席之地,因為平等主義和一夫一妻制的關系就像暴君獨裁和一夫多妻制的關系一樣,是一對孿生現象。

即使在今天,不平等已經使得另一種一夫多妻制得以迅速發展。富人養得起一個妻子和一個妾,或者在結婚20年後和妻子離婚並付給她生活費和子女撫養費,再去和另一個更年輕的女人結婚。記者羅拔·韋特(Robert Wright)推測,輕易的離婚和再婚就像公然的一夫多妻制,會導致暴力的增加。適齡女人們被富裕的男人們所壟斷,導致較低社會階層中的妻子的供應量緊缺,這迫使最窮的年輕男人們陷入絕望的競爭之中。
(【心智探奇:人類心智的起源和前進演化】)

實際上,上面這段參照的內容裏沒提到另外一件事:社會中男性和女性的數量並不是平衡的,男性人口多過女性人口。無論是從世界範圍內,還是對大多數國家而言都是如此。當前普遍被認同的數據是世界男女性別比為101:100,暫時沒有找到更詳細的數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七普數據,中國人口的男女性別比約為105:100。實際上,某些地區男女出生比嚴重失衡,甚至達到驚人的120:100。越重男輕女的地區,男女出生性別比失衡越嚴重,這幾乎是種必然。

如果考慮到大多數地區女性的人均壽命較男性略長,實際意味著年輕女性的數量與年輕男性的之間的「缺口」之大,還要超過總人口的男性與女性人口的「缺口」。在2022的聯合國人口展望報告裏(下面參照了英文原文),提到了就全世界總體而言,65歲以上的女性數量多於男性,約為該階段年齡總人口的55.7%。具體到每個地區,數據略有不同。

Globally, women outnumber men at older ages. In 2022, women comprised 55.7 per cent of persons aged
65 or older. Among regions, the share of women in the population aged 65 or older is the lowest in Oceania
(excluding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50.6 per cent) and the highest in Europe and Northern America
(57.5 per cent) in 2022. With the ongoing progress in health and survival, allowing more men to reach older
ages, the share of the women in the older population is projected to decrease to 54.5 per cent by 2050 at the
global level. Similar patterns are expected to be observed across regions. In 2050, the share of women among
the persons aged 65 or older is projected to range between 52 per cent in Northern Africa and Western Asia
and 57 per cent in Oceania (excluding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聯合國人口展望報告2022】)

世界人口展望報告2022

而以上這些僅僅是整個故事A面的一部份。

如果婚姻制度建立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那麽就不可能只考慮其中一方的意願。生育同樣。如果,不建立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又如何?那麽——就回到了開頭提到的情形:即使在動物界,健康的雌性也會盡量避免在自己生存受到威脅的環境下繁衍生育下一代,這種幼崽即使出生了也很容易夭折。而雄性,哪怕殺死了所有並非自己後代的幼崽,也並不意味著一定會擁有自己的後代。當然了,人類社會遠比動物社會復雜,而人類幼崽的成年期……又比絕大多數動物的成年期更長,不確定性更大。

最後補充幾句,不要把個體的選擇與對群體的統計學混為一談:每個時代都有人幸福,每個時代都有人不幸,並不意味著此時代與彼時代沒有區別。把目光聚焦於百分之一、萬分之一甚至十萬分之一的機率,就如同在談論財富自由路線時首選哪種彩票一樣,其實沒有太大意義。

任何制度婚姻制度下,都有人進入婚姻,也都有人選擇不進入婚姻,不代表任何婚姻制度對個體而言就沒有區別。何況個體與個體的差別也是非常大的。總體而言可以說,某個制度對某個群體越不利,就會有更多屬於這群體的個體選擇不與該制度發生互動。

趨利避害是人性,不是女人性/男人性。

當一個制度既不承認對某個(群體)的系統性剝削,又企圖維持對某個(群體)的系統性剝削時,難免會出現系統性的不穩定因素:即屬於這一群體的個體不約而同地選擇力圖減少與大系統的互動,甚至努力盡可能地遠離該制度而生存。

因為對於個體,最重要的,無非是生存,以及更好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