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寶寶1歲8個月,有自閉癥傾向,如何幹預?

2016-09-07親子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柯曉燕曾在一個演講中提及,12個月大的孩子家長就能看出孤獨癥端倪,針對小齡有孤獨癥傾向,家長可以如何進行家庭幹預:

關註孤獨癥孩子的早期診斷線索

孤獨癥的核心障礙是社交障礙,體現在人際互動當中。父母撫養孩子時,最大的樂趣就是親子互動,而孤獨癥影響的就是親子互動。如果孩子4個月大的時候不會看著人臉微笑,6個月的時候沒有明顯快樂的情緒就要引起家長註意了。

對於孤獨癥來說,目前透過對高危人群前瞻性的觀察,會發現到了一周歲的時候,孤獨癥的一些早期行為線索就開始慢慢穩定,也就是說它的預測價值越來越高。

有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在12個月的時候,聽力正常,但是對自己的名字沒有反應,你喊他不理你,他有80%的可能性將來會發展成孤獨癥。

在16個月大的時候,如果孩子還不會講單詞,18個月的時候不會指東西,這都是一些高危線索。共同註意力(joint attention)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能力。比如我說燈很亮,然後指向燈,大家能看一下那個燈,我們共同關心的話題就是燈亮不亮,隨後開始交流,這就是社交。在兒童發展當中,他是否能夠建立和成人之間的共同註意力,可以由此判斷孩子早期的社會性發展得好不好。

還有,孤獨癥同胞再患的比例高達15~20%,目前無法做到產前診斷,只能靠家長自己早期監測。 當家中已有一個孤獨癥兒童,再生一個孩子的時候,第二個孩子被定義為高危人群,家長可以做什麽呢?這個時候就是逗樂。

很多家長問我,怎麽去促進孩子的語言發育,怎麽讓他學講話學得更快?語言最大的功能是用於交流,當孩子能夠體會到語言的交流性,他的興趣會大增。同時,語言要連結到現實中他能理解的情景。

家長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回應孩子,回應他的發音。當然,除了回應發音,當他語言出來之後,我們還可以不斷地豐富他的語言。如何豐富呢?我們經常發現家長把小孩子當成一個大人看待,跟他說道理,這種方式並不可取。 其實,跟小朋友交流的時候,你的語言只需要比他多一步,比如說他能說單詞,你的詞匯量就不能是句子,最多是詞組,這是剛剛好最適合他學習的節奏。

還有一些指標,比如說任何年齡出現語言倒退。這一現象其實是非常少見的,除非在一些腦損傷或者特殊的癲癇等情況。如果任何階段出現語言倒退,這是孤獨癥的一個早期線索,因為在孤獨癥當中,大概有1/3~1/4的孩子,前面是發育正常的,然後在一歲半兩歲半期間出現語言和技能的倒退,家長都應該去尋求一下答案。

曾經有一份北京地區的研究,表明一個家長從開始擔心孩子是不是講話有點晚,到真正去接受原來這可能是孤獨癥的問題,平均要有33個月的時間。

可見,從懷疑到接受之間浪費了太多早期發現的時間。所以,我經常勸慰家長,你帶孩子來醫院診斷一下,我們並沒有改變什麽,只是更好地去一起認識這個孩子。

小齡家庭幹預,呼籲社會接納

為了提高公眾對孤獨癥的認知,2016年全國孤獨癥研究方面的專家一起草擬了一份「4.2專家共識」,傳遞了有關孤獨癥的16條核心內容:

1.孤獨癥(又稱自閉癥)是一類神經發育障礙。

2.社會交往與溝通障礙、興趣局限及重復、刻板行為是孤獨癥核心癥狀。

3.孤獨癥已成為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

4.孤獨癥的診斷目前主要依據行為特征,尚缺乏特異性的實驗室診斷手段。

5.不看人、不理人、不指點是孤獨癥嬰幼兒重要的早期征象。

6.孤獨癥的治療尚無特效藥物,早期發現和早期幹預非常重要。

7.持續保持每周25小時以上的科學系統幹預,可以顯著改善預後。

8.孤獨癥早期幹預訓練建議以改善交流、行為、認知、情緒為重點,同時註意生活能力的養成。

9.父母和家庭的參與是幹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份。

10.兩歲以下孤獨癥幹預適宜在家庭環境中進行。

11.孤獨癥孩子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需要更多人的接納和理解。

12.孤獨癥孩子危險意識較弱,需要家長精心呵護和社會關愛幫助。

13.友好接納的學校氛圍是學齡孩子融合教育的關鍵。

14.支持孤獨癥的早期篩查、診斷、幹預和融合教育是政府和社會共同的責任。

15.呼籲高等教育加大培養孤獨癥有關的醫學、康復學、教育學等方面專業人才。

16.請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共同實作對孤獨癥及其家庭的終身人文關懷。斷目前主要依據行為特征,尚缺乏特異性的實驗室診斷手段。

對於孤獨癥兒童來說,核心障礙就是交流的障礙,因此,我們的幹預重點也應該圍繞著交流,圍繞他如何跟人學習。交流性的問題是一個終身發育性的問題,沒有父母的參與,不可能有一個好的療效,所以家庭的幹預至關重要。

兩歲以下小年齡段的孩子,還是應該透過專業人員指導家長,以家長幹預更為恰當。對於一些大的孩子在社交群體中,會由於對環境的不理解,自身表達方式的不恰當,引發環境適應的困難。這時,除了去訓練孩子以外,還有另外一個路徑,就是我們的包容、理解和接納。

他在學校表現的問題是大問題還是小問題,如果是原則性的大問題,一定要幹預;如果是小問題,我們就接納。

對於整個社會環境來說,孤獨癥的孩子是社會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我們要理解在發育過程中就會是有差異性的,所以,在學校裏友好的接納是幫助這些孩子融合最重要的因素。

經過幹預後至少有75%的孩子還是會持續帶有孤獨癥的特征,甚至是終身性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去包容,整個過程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我們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我們還要培養更多的專業人員為大幅增加的孤獨癥人群服務,這些專業人員不僅僅服務於醫療機構,更要服務於教育等其他行業。希望整個社會積極行動起來,實作對孤獨癥孩子及其家庭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