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潑好動,是孩子們的天性。
從促進健康角度,5歲以上的孩子,每天應至少運動60分鐘。這些運動並不一定是正式的體育專案,也可以是非常隨意的跑跑跳跳,爬高爬低,只要孩子是在活動狀態,就都認為是在運動。
關於運動的好處,我們第一反應是鍛煉孩子的骨骼和肌肉,降低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風險。
其實,對孩子們來講,經常運動對認知、行為、註意力、學習表現等也都有好處。
所以,堅持運動和不動的孩子,長遠來看,可能會有哪些方面的差別呢?我們今天來聊聊。
01
堅持運動的孩子
4個方面更有優勢
平時堅持規律運動的孩子,以下四個方面有優勢/好處:
No.1
良好行為
頻繁而規律的運動,有助於改善行為。哪怕是由於特定健康原因所致的行為問題,比如自閉癥譜系障礙、註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焦慮、抑郁等,也能透過規律運動得到改善。
2017年有一項研究發現,有行為障礙的兒童(年齡段涵蓋幼稚園至高中階段),每周2天參加一項30-40分鐘的單車專案後,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明顯提高,更少需要暫停法(time-outs)來規範行為。
No.2
專註力和學習表現
一項針對6-12歲兒童的系統回顧研究發現,孩子們在運動之後,短期內就能發現更好地集中註意力。而長期有規律運動的孩子,學習成績也更出色。
一項針對 6 至 12 歲兒童的meta分析中顯示,孩子們進行體育鍛煉後,短期內就發現的好處是:更好地集中註意力。而對於長期定期鍛煉的孩子,則發現他們的學業成績更好。
No.3
認知發育
運動和保持健康狀態,有助於更好的思維能力。根據2016年的一項Meta分析結果,對於7-12歲的孩子,經常運動有助於提升執行功能;而執行功能與孩子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都有關。
另外一項2015年發表的系統回顧研究發現:對於5歲及以下的年幼兒童,運動可能有助於他們的認知發育。
No.4
心理健康
2019年的一項系統回顧研究,綜合分析了來自114項研究的數據發現,運動有助於6-18歲孩子的心理健康。
綜合來看,運動更多的年輕人,他們的抑郁、壓力、緊張等相對較少/輕;自我感覺、生活滿意度、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相對更好/理想。
另外,長期不斷堅持運動也可能有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研究發現,對於6-8歲的孩子,運動更多,兩年後出現重度抑郁的情況更少。
02
如何培養孩子運動習慣?
運動的好處那麽多,那如何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呢?如何讓孩子慢慢進入運動的狀態呢?關於鼓勵孩子多運動,以下6點供參考:
1. 安全是一切的基礎
確保孩子運動過程安全,是一切的基礎。防止孩子運動損傷或在運動時意外受傷,要從以下3方面努力:
身體:
1) 選擇適合孩子體能和身體條件的運動專案,比如報專案時,要仔細看適合年齡、技能要求等。
2)鍛煉肌肉力量時,最好借助孩子自身的體重,比如透過單杠、跳躍類活動。
3) 如果有的活動需要必要的防護工具,要按照活動規則正確佩戴護具。
4)給孩子常備水壺,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後,都要讓孩子及時喝水。
5)註意防曬。
6)運動前先熱身,運動後做一些簡單的拉伸,慢慢讓身體緩下來。
7) 警惕孩子過度運動的表現,比如運動後筋疲力盡、受傷疼痛、運動後無法很好的恢復體力,則可能孩子已經運動過度,下一次要註意活動強度和量的控制。
環境:
1) 選擇合適、安全的場地,比如沒有尖銳物品、破損運動器械等。
2) 如果遊泳,避免長時間泡在冷水裏。
3) 高溫極端天氣,避免戶外運動。
運動專案:
1) 讓孩子參加各種不同類別的活動或運動,比如有氧運動、肌肉力量訓練、負重鍛煉等。
2) 不建議在幼年時期(比如3-8歲內),就讓孩子開始高強度的體育專項訓練。
3) 避免長期只做一項運動或活動,讓孩子參與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
4) 提前了解要參與的活動或運動專案中,要做什麽,以及規則是什麽。
5) 對於各項活動或運動中要用到的技能,提前讓孩子練習,比如攀爬、平衡、拋接等。
2. 家長樹立榜樣,全家一起動起來
跟鼓勵任何好行為一樣,家長以身示範很重要。我們想要孩子愛運動,我們自己首先要有規律運動的榜樣,當然,我們不一定要跟孩子做一樣的運動;另外,也可以設計全家人都能做的運動,或者把運動作為一個家庭常規「娛樂專案」。
3. 投其所好
帶孩子嘗試,善於發現孩子喜歡的運動,然後為孩子積極創造條件,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運動。
4. 適當鼓勵和獎勵
比如小年紀的孩子,可以獎勵貼紙;大年紀的孩子可以考慮獎勵周末看電影,可以多看20分鐘的理想電視節目等。
5. 慢慢來
如果孩子平時並沒有怎麽運動,那一開始的時候可以時間短一點,而不用強迫孩子一次性完成1小時的運動。更理想的做法是讓孩子做幾組10-15分鐘的運動,這樣來累加時間。等孩子慢慢進入運動的習慣和狀態了,再根據情況增加時長或強度。
6. 不要完美主義
只要運動,就會比不運動好。所以,哪怕孩子達不到60分鐘一天,也不用挫敗,跟不用因此而強迫孩子。其實,只要盡力了,孩子比之前運動多起來了,那就是好事,值得肯定和鼓勵。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希望有幫助,也請分享給更多家長一起閱讀和了解。我是珊珊,關註我 @婦幼博士Dr韓,一起做更好的父母。
部份參考來源:
1. Bowling A, Slavet J, Miller D, Haneuse S, Beardslee W, Davison K; Cybercycling Effects on classroom Behavior in Children With Behavioral Health Disorders: An RCT. Pediatrics February 2017; 139 (2): e20161985. 10.1542/peds.2016-1985
2. de Greeff JW, Bosker RJ, Oosterlaan J, Visscher C, Hartman E.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executive functions, atten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preadolescent children: a meta-analysis. J Sci Med Sport. 2018 May;21(5):501-507. doi: 10.1016/j.jsams.2017.09.595. Epub 2017 Oct 10. PMID: 29054748.
3. Jackson WM, Davis N, Sands SA, Whittington RA, Sun LS.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Meta-Analysis. J Neurosurg Anesthesiol. 2016 Oct;28(4):373-380. doi: 10.1097/ANA.0000000000000349. PMID: 27768674.
4. Carson V, Hunter S, Kuzik N, Wiebe SA, Spence JC, Friedman A, Tremblay MS, Slater L, Hinkley T. Systematic review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early childhood. J Sci Med Sport. 2016 Jul;19(7):573-8. doi: 10.1016/j.jsams.2015.07.011. Epub 2015 Jul 10. PMID: 26197943.
5. Rodriguez-Ayllon M, Cadenas-Sánchez C, Estévez-López F, Muñoz NE, Mora-Gonzalez J, Migueles JH, Molina-García P, Henriksson H, Mena-Molina A, Martínez-Vizcaíno V, Catena A, Löf M, Erickson KI, Lubans DR, Ortega FB, Esteban-Cornejo I. Role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in the Mental Health of Preschooler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ports Med. 2019 Sep;49(9):1383-1410. doi: 10.1007/s40279-019-01099-5. PMID: 30993594.
6. Zahl T, Steinsbekk S, Wichstrøm L.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r, and Symptoms of Major Depression in Middle Childhood. Pediatrics. 2017 Feb;139(2):e20161711. doi: 10.1542/peds.2016-1711. Epub 2017 Jan 9. PMID: 28069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