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帕米爾花兒別樣紅——新疆塔縣衛國戍邊群像記

2023-12-30新聞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30日電題:帕米爾花兒別樣紅——新疆塔縣衛國戍邊群像記

新華社記者

這是一座「雲端上的縣城」——它位於帕米爾高原,平均海拔超4000米,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裏峰近在咫尺。

這裏「一縣通三國」——塔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它接壤,世界海拔最高的口岸紅其拉甫便坐落於此。

在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國門衛士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邊防戰士、海關關員、邊境警察、護邊員……各族同胞在這裏撲下身、沈下心、紮下根,書寫大風吹不動、高寒打不動、強敵撼不動的衛國戍邊新篇章。

(小標題)堅守:「生命禁區」闖「三關」

出塔縣縣城,沿中巴友誼公路一路向西,一個多小時車程後,水布浪溝海關舊址映入記者眼簾。

「一頂帳篷七個人,三頭牦牛一口鍋。」1969年,中國與巴基斯坦開始進行邊境貿易,從此,「帳篷海關」在帕米爾高原紮下營盤。

在塔縣工作,尤其是守土戍邊,要過生理、生活、精神「三道關」。

紅其拉甫是名副其實的「生命禁區」,最低氣溫零下40多攝氏度,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紫外線強烈。頭痛、失眠、脫發是國門衛士的「家常便飯」。

這裏「一日四季」,上一刻還是烈日高懸,曬得皮膚生疼,後一刻便是雨雪紛飛,寒風呼嘯。

「衛國戍邊是我們的本職工作,無論什麽條件,我們都要站在我們應該在的崗位上。」紅其拉甫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執勤三隊副隊長、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孫超說。談到臉上的紫外線灼傷、因凍瘡而開裂的雙手、高原帶來的「少年白頭」,他說:「這是大自然的‘饋贈’,更重要的是還有不屈的精神、堅定的信念。」

隨著國家持續投入,一代代國門衛士艱苦奮鬥,將昔日不毛之地建設一新,駐地也經歷了從「帳篷」到「別墅」的變遷。

「我們住上了新式營房和標準間,前哨班用上清潔、高效的電采暖,互聯網連線到宿舍,就連氧氣都接到了床頭。」卡拉蘇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政委邱生智感嘆,戍邊民警的執勤生活和環境發生巨大變化。

養花種菜也不再是難題。大家夥兒集思廣益,利用高海拔光熱資源,建設陽光房,探索種植各類蔬菜瓜果。「過去尤其是冬天,滿眼只有單調的灰白。」民警王植成說,如今可不一樣了,業余生活日漸豐富,興致來了,還能在誦讀亭裏聽段故事、讀讀書、唱兩嗓子。

年過半百的楊曉林是個「老海關」,在紅其拉甫海關幹了20多年。組織上體恤他長時間堅守高原,要把他調到條件好點的地方。老楊放不下「塔縣的山山水水」,又申請回到帕米爾高原。如今,他領著一批新生海關關員,繼續堅守在塔縣連通塔吉克的卡拉蘇海關。

「衛國戍邊,沒有情懷是不行的。」老楊常說,路再遠,忠心向黨;山再高,不忘初心;風再大,必有定力。

老楊不是孤例。在塔縣,有的國門衛士來了走、走了再來;有的攜家帶口,紮根邊疆;還有的,一個在山上守邊,一個在縣城執勤,兩口子「同在一地為異地」……

他們遠離繁華都市,來到雪山深處,默默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守衛祖國邊疆,用個人的孤獨、寂寞,換取萬家的團圓,用忠誠築起祖國邊關的萬裏長城。

(小標題)傳承:賡續衛國戍邊誌

塔什庫爾幹,維吾爾語意為「石頭城」。塔縣最多的就是石頭,有一塊石頭格外令人心生敬仰。

塔縣域內瓦罕走廊的盡頭,在這塊三人合抱的石頭上,刻著一顆五角星和幾段話,其中,有這樣幾句——「為我中華之繁榮昌盛,四十余載我衛國戍邊。一輩子愛祖國跟黨走,一代代子孫定來接班。」

這是龍吉克·卡德爾一家四代護邊的家訓。刻下家訓的人,是龍吉克的父親卡德爾·阿布都克力木,他曾是邊防軍人,也是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中主人公阿米爾的原型。

「過去要騎馬或騎牦牛,走一整天才能到這裏。」60多歲的龍吉克·卡德爾退休後,繼承父親義務護邊的遺誌。此行,他帶著新婚侄子夫婦。「接力棒現在傳到年輕一代手裏,要繼續履行世代守邊衛國的使命。」在家訓石旁,龍吉克向家族年輕一代叮囑道。

如果沒有地形熟、人頭熟、語言通的護邊員,祖國西陲的安寧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在這裏,一座氈房就是一個哨所,一個牧民就是一個哨兵。塔吉克族祖祖輩輩都居住在帕米爾高原,一出生就和牦牛、羊群為伴,常年奔波在崇山峻嶺間,是這裏的「活地圖」。

戍邊路上,傳承從不缺位。「時代楷模」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三代書寫戍邊傳奇;龍吉克·卡德爾,從他爺爺起四代人衛國戍邊,已先後走出53名黨員、22名軍人及警察和84名護邊員……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代代相傳奔波在邊境一線,用高尚的愛國情懷和守邊情結,堅守在保衛祖國邊防的第一線。「沒有祖國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羊」是他們最樸素的告白。

在瓦罕走廊入口的排依克邊境派出所,一座石頭墻吸引了記者的註意。「無悔青春」「無上光榮」「別害怕」……派出所所長彭明有說,不少民警巡邊時撿回了石頭,寫上自我勉勵的話語。

在這座「石頭城」,記者見到許多石頭,有些刻著「歷史」,有些刻著「中國」,有些刻著「傳承」……

(小標題)發展:興邊富民穩邊防

塔縣石頭多,牦牛也多。巡邊山高路險,擁有「高原之舟」美譽的牦牛,是不可或缺的夥伴。

見到護邊員庫爾遜江·加尼時,他正忙著收拾新家。「過去,牧場只有氈房和石頭堆的土房子。現在你看,新村建起來了。」年近50歲的庫爾遜江難掩興奮,家裏的牦牛等牲畜也有了溫暖的「新家」。

從「深山放牧無定所」到「大山深處有我家」,這些年,塔縣護邊員的日子越過越好。

守邊固邊必先興邊富邊。走進鞍鋼集團援建的牦牛肉加工廠生產車間,肉香撲鼻而來,身著統一工服的人員正有序作業。塔縣牦牛肉加工廠專案是鞍鋼集團重點幫扶專案之一,帶動了當地「土地種植+牦牛養殖+牦牛肉深加工+品牌培育」整條產業鏈發展。

「自從有了肉食品加工廠,家裏牲畜銷路問題解決了。」古麗巴哈爾·阿布都熱曼告訴記者,她也不用再離家很遠去外地打工。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銜接,一系列措施持續促進塔縣繁榮穩定。

縣城西邊,一排排三層小樓林立,吾拉木艾山·紮依克一家四口2018年搬進了這個地震後重建的小區,120平方米的三居室寬敞舒適。妻子米日姑麗·艾克米汗曾在塔什庫爾幹鄉小學任教,如今在縣中心幼稚園當園長。

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米日姑麗深感塔縣教育事業的喜人變化。「我們學校室內通了地暖,教學樓內還設定了圖書館、音樂教室等一些活動場所。冬天,孩子們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開展活動,別提有多高興了。」

更多令人欣喜的變化正在發生。自駕穿行網紅公路盤龍古道,山腳下昔日深度貧困的班迪爾鄉坎爾洋村,「花兒為什麽這樣紅」餐廳裏迎來一批又一批遊客,各地口音匯集。

「我們正加快打造旅遊產業帶動鄉村振興。」駐村幹部馬寧介紹,當地正透過挖掘歌曲【花兒為什麽這樣紅】發祥地,以及油畫【塔吉克新娘】等民俗文化旅遊資源,打造特色景區。

邊境興則邊疆穩,邊民富則邊防固。

援疆幹部、駐村工作隊、支教老師……衛國戍邊的隊伍接續更替、不斷壯大。人們在不同的崗位上做著同一件事——我為祖國守邊疆。(記者李自良、劉紅霞、李響、關俏俏、高晗、宿傳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