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在機關單位內,為什麽「筆桿子」越來越少,沒人願意幹??

2024-01-12新聞

第一,「大人,時代變了」

剛考上公務員的時候,前輩給我講,他們當年,辦公室就一台電腦,大家輪流上機打材料。

那時候年輕人非常珍惜工作,每天拿著【人民日報】學習,覺得不錯就剪下來放抽屜裏,以備哪天不時之需。

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機,資訊來源的渠道只有電視、報紙和雜誌。

報刊雜誌征訂量是驚人的。官媒報刊被尋常百姓高度關註,「喝茶看報」可不是體制內老頭的專利。

就算是地方報刊,能在上面發表「只言片語」也是難得的,單位領導也會給三分面子。

然後被請進機關寫材料,他的筆就是領導的嘴,稍有出彩,甚至能為領導錦上添花,助一臂之力。

那是筆桿子的黃金年代。資訊渠道被權威牢牢把持,筆桿子作為喉舌,有巨大影響力。

二十年後的今天,電視觀眾銳減,群眾註意力被自媒體和社會媒體收割大半。

紙質媒體征訂量暴跌,即使被征訂,送到單位後也極少有年輕人人翻閱。

原因無他,年輕幹部都盯著手機呢。

「筆桿子」的作用,從全面影響力變成了內部自娛自樂

當然,體制內單位也想搭上「新媒體」便車,公眾號雨後春筍冒出來,可惜面對體制外自媒體無拘無束的自由發揮,官媒唯一的優勢僅剩「權威資訊釋出」。

而「權威資訊釋出」是不需要筆桿子的,本質上還是體制內資訊壟斷帶來的便利。

新媒體時代,註意力就是資源,吸引不了註意力的「筆桿子」,能起的作用就剩「給領導寫講話稿」。

當然,他們也在報紙上發表文章,但前面說過,印發他們文章的報刊都在庫房裏堆灰呢。

於是只能一聲嘆息:「大人,時代變了」。

第二,「名不副實」

現在的「筆桿子」,很多聲名在外,其實難負。

雖然時代已變,但在以前,厲害的「筆桿子」是非常能打的。

甚至我覺得老一輩「筆桿子」如果活到現在,肯定也有生命力。

這裏強烈推薦【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邏輯絲絲相扣,語言平實老辣,雖然作者人品不怎麽樣,但僅文章質素而言,讓人拍案「這才叫筆桿子」,沒有寫作極度熱愛是寫不出這種東西的。

現在的筆桿子呢?

不過是「新瓶裝舊酒」,在比喻和排比間糾結,詞藻無論多華麗,也掩蓋不住字裏行間透出的「工作而已」的厭煩心態。有些人成了一台只會呼吸不會思考的寫字機器。

看看【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有沒有什麽華麗詞句?

再翻翻【毛選】,為什麽被封為經典?裏面可有什麽高深理論和排比對仗?

說白了,文風變了。

這種改變有領導審美的變化,也有筆桿子自身水平的限制。有時候領導也未必多滿意,但工作需要,湊合著用。誰讓絕大多數人還不如這兄弟?

對群眾來說,刷抖音刷知乎不比這些東西有意思多了?對官媒的態度,偶爾開啟「權威釋出」看看「建了那條路」「修了什麽橋」就夠了,誰沒事看你的排比比喻擬人大雜燴?

還有些政府文章,專業名詞太多,自創詞匯層出不窮,如果沒幹過這活兒,公務員都不一定看得懂,你還指望群眾看懂?

第三,「不學習」

我一直認為,體制內筆桿子不一定適合搞自媒體。

自媒體先在「迎合」,再是「引導」。

筆桿子擅長遣詞造句,不一定擅長把握受眾心裏。就像某些自媒體大號,他們真寫不出什麽像樣的文章。

就像我,寫材料如便秘,寫自媒體卻一氣呵成。

筆桿子若想奪回群眾的關註點,在學習遣詞造句後,還得追加一門「關註群眾心聲」。

順便再學學「群眾化的語言」。

而如山的工作和領導的個人品味,讓他們沒時間,也沒動力去做出改變,更沒心思去迎合大眾品味。

長此以往,筆桿子成了封閉空間裏的碼字員,很少擡起頭關註世界的變化。

綜上,年輕人不願意去挑這個擔子,我覺得是正常現象。

或者,我們該反問一句,如此筆桿子,憑什麽就必須被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