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1月26日報道台灣【聯合報】1月25日發表題為【外銷訂單年減16%,賴清德還在謝票嗎?】的社論。摘編如下:
賴清德正開展環島謝票活動。距離他正式上任還有4個月,但藍白兩黨在台立法機構已磨刀霍霍,蔡英文的爛攤、國民黨和民眾黨帶來的挑戰即將排山倒海而來。
最近,島內經貿陣線陸續傳來一些訊息,都相當不樂觀,也極富挑戰性。包括電價上漲壓力極大,長榮航空飛行員和台鐵工會醞釀罷工,工廠和企業缺工,都反映了陳年未能改善的產業結構,包袱越來越大。其中最令人沮喪的,則是台經濟主管部門釋出的2023年12月外銷訂單金額同比下滑16%,而工業生產出現「連19黑」的訊息,表現遠比市場預期低迷。蔡當局原本聲稱今年景氣就會回春,但以現有表現看,下半年能否復蘇都成問題。
眾所皆知,外銷接單和工業生產統計都是「領先指標」,比起財政稅收或海關進出口統計等,更能提前反映景氣的興衰。台灣地區外銷訂單方面,2023年全年訂單年減15.9%,較2022年衰減逾千億美元,衰退金額史上最高,衰減振幅也是史上最深。工業生產方面,2023年全年下滑12%,不僅是連續兩年衰退,也是史上首次出現雙位數跌幅。工業生產已連續19個月衰退,且六大制造業表現都呈現負數,電子零元件業和機械器材業均年減逾17%,可謂一片哀鴻。
台灣這兩年出口、接單和工業生產受挫,有國際因素作祟,也有內部政治及產業結構性因素使然。國際因素方面,由於美中的對峙及科技制裁,導致全球化的貿易體系遭到破壞,自由貿易斷鏈。此外,不少國家的經濟並未在疫後如願復蘇,加上俄烏沖突和以巴戰爭之擴散效應,有些重要航路遭到阻斷,各國及區域性貿易形態徹底改變,難以再返。尤其是,台灣未能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產品的競爭力便受制於關稅劣勢,難以與競爭對手抗衡。
內部因素方面,則是蔡當局「抗中」政策之影響,使台灣不少輸陸農工產品遭到關稅或貿易禁令限制。根據台財政主管部門統計,2023年全年台灣出口為4324億美元,年減9.8%;貿易順差雖達805.6億美元,但其中對大陸和香港的貿易順差即達805.5億美元。亦即,扣除對大陸和香港的順差,台灣的順差幾乎是零。如果兩岸關系及貿易繼續惡化,今年過後,台灣極可能淪為貿易逆差經濟體。
我們之所以羅列這麽多經貿產業數碼,主要就在提醒賴清德:當台灣的經濟好景被蔡英文用光之後,接下來大家要面對的,就是緊縮、低迷、缺電缺工、高學歷低就業的時代。蔡當局的浮華「大內宣」,已耗盡民眾的信任;整個年輕世代,都投向反對陣營。未來賴清德要如何維系社會信任,必然是一個艱苦的挑戰。
經濟及產業的發展,恐怕是賴清德個人弱項;在他競選的過程中,人們甚少聽到他發表過相關政見。為應對台灣即將來臨的傳統產業困境及經濟挑戰,乃至大陸可能祭出的新舉措,在謝票的路上,賴清德不妨想想台灣經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