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烏軍陣亡4.3萬人,澤連斯基當面賣慘,不料踩到杜林普的紅線

2024-12-14新聞

在鐘樓駝俠重建落成儀式上,杜林普與澤連斯基的會面揭示了烏克蘭戰爭可能進入新的階段。澤連斯基罕見地公布了慘重的戰爭傷亡數據:烏軍陣亡43,000人,370,000人受傷,其中約半數傷員復員。這一數據的公布絕非偶然,而是在新的地緣政治博弈中的精心布局。

杜林普隨即呼籲立即停火,這一表態與其一貫的政治風格高度一致。作為即將重返白宮的總統,杜林普正試圖打造一個和平締造者的形象。他曾多次強調自己第一任期內沒有發動新的戰爭,這與他心目中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形象密切相關。從政治角度看,結束烏克蘭戰爭將成為他新任期的重要政治資本。

然而,澤連斯基公布傷亡數據的戰略意圖值得深思。透過揭示慘重傷亡,他試圖向西方,特別是美國施壓,以獲取更多軍事援助。但這種賣慘策略恰恰觸及了杜林普的敏感神經。杜林普在NBC的采訪中已明確表示,烏克蘭可能在其執政期間獲得更少的軍事援助,並質疑為何美國投入3500億美元,而歐洲僅投入1000億美元。

杜林普宣稱「我了解普京」,並呼籲中國參與調解,在他看來,大國之間的直接對話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不是透過代理戰爭或持續的軍事援助。

澤連斯基的戰略考量實際上是一種精準的政治時間管理,即便杜林普已經在2024年11月贏得大選,但是新總統要到2025年1月才正式就職。在這段近3個月的過渡期內,拜登政府仍將掌控美國對外政策。更重要的是,即便杜林普上台後,由於美國政治體制的特性,國會已批準的軍事援助計劃不會立即終止,其執行具有一定的慣性和延續性。

更重要的問題是,澤連斯基清楚,即便杜林普上台後積極推動美俄對話,從建立初步互信到形成實質性談判框架,再到最終達成可執行的和平方案,這一過程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更長時間。在此期間,俄烏雙方都將繼續在戰場上較量,以期在未來談判中占據更有利位置。

在正式外交渠道之外的承諾,無論多麽誠懇,都難以形成具有約束力的政治共識。杜林普團隊目前處於一個特殊的身份困境——既不是在野黨,也不是執政團隊,而是一個處於準執政狀態的政治實體。這種模糊的身份定位嚴重制約了其在國際外交中的可信度和影響力。

對莫斯科而言,與杜林普團隊的非正式接觸既缺乏法律基礎,也沒有外交保障。克里姆林宮深知,任何在這一階段達成的默契或共識,都可能因美國國內政治變數而付諸東流。普京政府在經歷了多輪西方制裁後,對非官方渠道的外互動動保持高度警惕。他們更傾向於等待杜林普正式就職後,透過正規的國家間外交機制來推進對話。

正是基於這種時間差,澤連斯基采取了一種兩線並列的策略:一方面在巴黎與杜林普會面時保持外交禮節,表現出對和平對話的開放態度;另一方面則透過公布慘重傷亡數據,向現任美國政府和國會施壓,試圖在這段視窗期內最大化軍事援助。

澤連斯基深知,一旦杜林普正式入主白宮,美國對烏克蘭的政策將發生根本性轉變。因此,他必須在這最後的黃金時期內,透過一切可能的方式,哪怕是冒著激怒杜林普的風險,來獲取盡可能多的軍事支持。這包括利用媒體影響力、動員國際社會同情、強調俄羅斯威脅的持續性等多管齊下的策略組合。在澤連斯基看來,眼下獲得的每一枚炮彈、每一套防空系統,都可能成為未來談判桌上的籌碼。

值得註意的是,烏克蘭國內對和平談判的態度也在發生微妙變化。政治分析家維拉迪摩·費先科指出,大約三分之一的烏克蘭人反對任何妥協,三分之一願意透過對俄讓步換取和平,還有三分之一持觀望態度。這種民意變化與戰爭疲憊感密切相關。

但和平行程面臨嚴峻挑戰。普京此前提出的條件包括保留克里米亞、承認四個被吞並地區的主權、禁止烏克蘭加入北約等,這些都是基輔難以接受的。近期接近莫斯科決策圈的訊息源也向【衛報】透露,普京並無做出實質性讓步的意願。

杜林普質疑歐美在軍事援助上的不平等分擔,這預示著美國可能進一步收縮其全球軍事存在。這種轉變將深刻影響北約的團結,並可能改變整個歐洲安全架構。

然而,和平不能僅僅建立在疲憊和讓步之上。如澤連斯基所言,烏克蘭需要公正而強有力的和平,這種和平必須有西方的安全保障,否則可能會在幾年內被俄羅斯摧毀。這凸顯出停火協定與持久和平之間的根本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