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普京想要的,或許並非是烏克蘭!但結果,中國和美國會給嗎?

2024-11-16新聞

11月14日,俄羅斯主串流媒體引述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的話表示,杜林普就任美國總統不會從根本上改變美國對烏克蘭問題的立場。俄媒體評述,克里姆林宮試圖設定談判條款的方式強烈地表明,俄烏特別軍事行動的目標將保持不變,即烏克蘭必須無條件投降。

11月14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紮哈羅娃的聲明表示,西方必須終止對烏克蘭的所有軍事援助,這才是和平談判的先決條件。

一場持續近兩年的俄烏沖突,牽動著全球目光。這場沖突背後,實則暗藏著錯綜復雜的國際博弈。翻開歷史的長卷,這種大國間的較量從未停歇。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著名戰略家布熱津斯基就在他的著作中勾勒了一幅宏大藍圖 - 把俄羅斯分裂成三個松散聯邦:俄羅斯共和國、西伯利亞共和國和遠東共和國。這個設想雖然聽起來天馬行空,但卻道出了美國對俄羅斯的戰略意圖。

回看當下的俄烏局勢,美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鼎力支持並非偶然。他們試圖透過經濟制裁這把"軟刀子",達到瓦解俄羅斯的目的。然而,事態的發展卻出人意料 - 中國的經濟支持成為了俄羅斯的定海神針。

有意思的是,很多分析者喜歡把這場沖突與抗美援朝相提並論,這種比較其實並不恰當。抗美援朝時期,中國面臨的是切實的國土安全威脅,美軍戰機已經轟炸了中國領土。而在俄烏沖突中,俄羅斯是主動發起軍事行動的一方,這就註定了國際輿論的天平會傾向烏克蘭一方。

如果非要找一個歷史參照,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或許更具參考價值。這場戰爭展現了中國獨特的戰略智慧 - 重在"取勢"而非"取利"。當時雖然取得軍事勝利,但中國主動後撤,看似放棄了勝利果實,實則贏得了更大的戰略空間。

反觀俄烏沖突,普京最初的戰略意圖似乎是想效仿這種"取勢"打法。但閃擊基輔失利後,戰略目標卻發生了偏移。特別是在烏東四州入俄公投後,戰爭性質更是發生根本轉變,這讓俄羅斯在國際道義層面陷入被動。

不過,普京真正的戰略目標或許並不在烏克蘭。北約東擴一直是俄羅斯的心腹之患,普京更希望借此契機重塑歐洲安全架構。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在近期戰場形勢對俄有利的情況下,普京並未貿然發動大規模進攻。

值得註意的是,隨著前美國總統杜林普重返政壇,他提出"24小時內解決俄烏沖突"的說法引發熱議。杜林普方案中提到由歐洲部隊監督和平協定,而非北約或聯合國部隊,這背後的考量耐人尋味。

實際上,普京可能在等待一個更大的戰略機遇 - 北約內部的分化。如果歐洲主要國家組成的聯軍參與沖突並遭遇挫折,不僅會動搖北約的根基,更可能改變整個歐洲的地緣政治格局。

但普京的這盤大棋並非易事。美國不會坐視歐俄走向一體化,因為這將嚴重威脅其全球霸權地位。歐洲的工業實力加上俄羅斯的能源優勢,足以形成一個超越美國的經濟體。

對中國而言,俄歐一體化同樣存在潛在風險。如果歐亞大陸形成新的政治經濟聯盟,很可能對中國的發展空間造成擠壓。況且,同屬西方文明圈的美歐未來走向融合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在這場錯綜復雜的大國博弈中,各方都在精心計算著自己的利益。美國想維持全球霸主地位,俄羅斯試圖打破地緣困局,中國則在推動多極化格局。這場博弈不僅關乎當前的國際秩序,更將深刻影響未來世界格局的走向。

市場經濟下的博弈往往是零和遊戲,可在國際政治中,一個錯誤的戰略決策可能導致多方利益受損。當前的俄烏沖突已經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能源價格波動、供應鏈中斷、通貨膨脹加劇等問題接踵而至。

歐洲多國政府已經面臨嚴峻考驗。英國經濟陷入困境,德法等國民眾對高能源成本怨聲載道。這種局面或許正印證了一個古老的智慧:在國際政治的賭桌上,有時候適度克制比賭註全壓更明智。

當下局勢的發展走向仍撲朔迷離。北韓的介入為局勢增添新變數,杜林普能重返白宮更令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沖突早已超越了簡單的領土爭端,演變成一場關乎世界格局的戰略較量。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各國都需要在維護自身利益和維持國際秩序之間尋找平衡點。畢竟,一個失序的世界對誰都沒有好處。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註不凡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