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似乎是一股「新科研勢力」,在他們身上很少感受到框架的束縛,取而代之的是融合交叉學科創新,借助數據科學、AI等新技術進行科研創新。這背後可能源自於達摩院青橙獎有別於一般科學獎項的評選機制,其在選拔中摒棄傳統的論文和資歷評審標準,重視技術創新、套用落地與實際影響力。
第六屆達摩院青橙學者。
第六屆達摩院青橙獎於近日公布,這群平均年齡僅有33歲的獲獎學者將每人獲得可自由支配的百萬元獎金。
這筆獎金怎麽花?1月8日,在浙江大學舉行的達摩院青橙學者分享會上,2023屆青橙學者、之江實驗室智能計算平台研究員馮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非常實誠的回答引起現場一陣歡笑,「實話實說,我打算買房。如果能安家落戶,以後做科學研究也可以更安心。」
「90後非典型科學家」馮毅一直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憑借物理競賽保研到清華物理系,本科畢業前往美國加州深造,很快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Nature)正刊發表論文。而他之所以被稱為「非典型科學家」,是因為他曾經「不務正業」兩度創業,涉足密室逃脫和手機遊戲領域。折騰一番,馮毅最後發現還是對科研興趣濃厚,在再次回到實驗室後進入計算天文領域,快速射電暴現象引起了他的註意。
快速射電暴是當代天文學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可以確定的是,大多數快速射電暴都來自銀河系外,是宇宙深處發出的遙遠訊號。這種目前沒有公認解釋的天文現象,勾起了馮毅無限的好奇心,「我理解的快速射電暴領域就像一塊巨大的拼圖,看似雜亂無章,但我會選取最重要的拼圖去進行攻關,尋找它裏面最本質的規律」。
「在實驗室,我們第一次聽到了計算模擬的快速射電暴的聲音,它尖銳地呼嘯而過,成為刺向宇宙大尺度結構研究的探針。」在現場,馮毅向所有的觀眾展示了這個聲音。
2019年,馮毅所在團隊透過FAST捕捉到FRB121102(編號為121102的重復射電暴)的1652個爆發,超過此前本領域所有文獻總和,首次發現其能量雙峰結構,推動重復暴研究進入高統計性時代。
2022年3月,快速射電暴的奧秘被馮毅揭開小小一角。他首次提出統一解釋重復快速射電暴偏振頻率演化的機制,揭示了快速射電暴可能存在演化階段。有專家評論,這一發現為最終確定快速射電暴起源確定了關鍵的證據。隨後他們對世界首例持續活躍的快速射電暴進行長達17個月的觀測,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快速射電暴可能處於雙星系統中,伴隨爆發源的可能是大質素恒星甚至是黑洞。國內外天文物理學家給予高度評價,前所未有的觀測揭秘快速射電暴可能的起源,往認知它的起源又更進了一步。
馮毅透露,團隊目前正在籌備「宇宙觸角」,和受到中國著名科幻作品【三體】啟發的「現實版紅岸基地」小天線陣。他分享道,茫茫宇宙無比浩瀚而又神奇,地外生命一定存在。「在不要回答和回答裏面,我會選擇回答。在茫茫宇宙中能找到一個不孤單的另外一種文明,我覺得很幸運。」此次,因開創性結合中國天眼FAST與智能計算,為快速射電暴起源提供了關鍵線索,馮毅獲得達摩院青橙獎。
馮毅身上的「非典型」特征似乎是這群年輕科學家的縮影。在2023屆青橙學者、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陳孝鈿眼裏,銀河系並非一個圓盤,而有點像一塊薯片。在他們的講述中,似乎可以感受到科學研究並非只是嚴肅的、正襟危坐在書桌前所做的艱苦努力,而是由並不抽象的趣味和好奇心自我驅動。
「科研探索有兩個快樂。一個是頓悟的快樂,我學習到某個從前不清楚的知識體系。一個是創造的快樂,我創造出來一個全世界從來就沒有過的東西。這兩個快樂一直支持支撐著我做科研。」北京大學碳基中心研究員邱晨光分享道。邱晨光致力於研發後摩爾新型電子器件,實作了迄今晶體管最高室溫彈道率,將低維半導體器件效能推近量子理論極限。
本屆最年輕的獲獎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裏最年輕的博導蘇俊似乎是一個更為「非典型」的科學家,他在社交媒體上自稱「染金發博導」,分享喜歡的動漫、有趣的「探店」經歷和生活日常,因為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優秀的科研成績而被學生稱為「時間管理大師」。他的研究主要是用科學提高卵子與胚胎的質素,以減少女性經歷試管、流產、出生缺陷等造成的身體與精神痛苦。他談到科研起點時提到一個非常動人的細節,「我首次透過顯微鏡觀察到活幹細胞的那一剎那,仿佛看到了生命之舞。」
這似乎是一股「新科研勢力」,在他們身上很少感受到框架的束縛,科學和技術,研究與套用的分界,在他們身上不再明顯,取而代之的是融合交叉學科創新,借助數據科學、AI等新技術進行科研創新。而這背後可能源自於達摩院青橙獎有別於一般科學獎項的評選機制,其在選拔中摒棄傳統的論文和資歷評審標準,重視技術創新、套用落地與實際影響力。陳孝鈿在分享中透露,「申請只需要一份簡單材料,無需推薦信。」
據介紹,達摩院青橙獎(青年科學家成長計劃)創立於2018年,旨在發掘和幫助更多對科技進步有重要推動作用的中國青年科學家,每人都將獲得可自由支配的100萬元獎金,鼓勵他們在重大科研攻堅中挑大梁,發揮榜樣作用。青橙獎至今已連續舉辦6屆,累計向中國27家高校/科研院所的69人授獎。
「比起走出挫折,更難的是走出榮譽。」在頒獎禮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邵峰說,期待獲獎的青橙學者能夠正確對待每一項榮譽,在未來取得更大的成就,從青橙(Green Orange)變成金橙(Golden Orange)。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