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相親市場裏,看不見的標尺

2024-02-08新聞

2023年6月25日,上海,在人民公園一個角落裏的征婚資訊。視覺中國 資料圖

「到底是女性偏向找社會經濟地位高於自己的男性,還是男性偏向於找社會經濟地位低於自己的女性呢?」在論文中,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計迎春對這一傳統認知發出了疑問,並進行了細致的解構。

疑問來自她的田野調查。從2019年6月開始,計迎春及其團隊成員在人民公園相親角招募了42名為子女相親的父母進行訪談。

她記得,一位 49歲的陶叔叔,正在為90後獨子相親,他直截了當表達了訴求:女生工作穩定,可以照顧家庭,「薪金多低我都能接受,但是一定要穩定,最好是工作一輩子都不動」。

與之相對應的是,嚴叔叔的女兒年薪百萬,他不斷在文字介紹中調低女兒的收入,「 因為寫上去男孩子壓力太大……有男孩子因為這個條件拒絕掉(女兒)。」

相親角集中呈現社會的矛盾和男男女女的利益權衡,成為觀察男女婚配觀念的重要場域,其中還存在看不見的評判標準,稱之為「玻璃標尺」。計迎春發現,在相親角這個婚姻市場裏,男方家長對女方的學歷、職業和收入要求都不低,但是一個重點是,「你(女性)不能超過男性的。」

【以下根據澎湃新聞記者與計迎春的對話整理】

婚姻市場裏的父母

澎湃新聞: 為什麽以父母視角為切口研究年輕人的婚配模式和觀念變化?

計迎春: 中國家庭所謂的夫妻核心關系,實際上是鑲嵌在代際關系之中的。

所以,我們關註中國年輕人的婚配模式的變化,不僅僅需要年輕人的視角,還需要代際關系的視角(父母視角)。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問題,最後才能把大的圖景拼出來。

澎湃新聞: 為什麽將上海市人民公園的相親角作為觀察的場域?

計迎春: 在家庭社會學領域,有一個術語叫做「婚姻市場」,在這一市場上,男女雙方可能互相有一定的婚配標準,包含交換、互補或者是權衡。

而相親角就像是現實中的「婚姻市場」,它把社會的很多矛盾、規範或者是人們的期望、訴求、權衡特別密集地放在你的面前了,強烈地沖擊著一個社會學者的想象力。

澎湃新聞: 這些受訪者的家庭經濟條件、教育經歷和職業如何?

計迎春: 本研究的受訪者為 42名在相親角為在上海工作的子女相親的父母,其中女方家長29人,男方家長13人。他們出生於1939—1973年之間,絕大多數為五六十年代生人,其職業大多為公務員、事業單位和國企職工,還有些大學教授。上海本地家長16人,外地家長26人。

一般的農村家庭或者是收入相對低的工薪家庭,反而不怎麽在這個相親角出現,他們的婚姻市場不在這裏。從統計學角度來說,它當然是不具有代表性的,但從一定的理論借鑒意義上來說,我們會更貼近這些普通人(中產家庭)的內心權衡和掙紮。而中產家庭的這種變化一定程度上會是整個社會變化的風向標。

「你不能超過男性的」

澎湃新聞: 在上海市人民公園相親角裏,為子女相親的父母一般看重哪些條件?男女方家長對此會有不同要求嗎?

計迎春: 總體來講,標準肯定是很多元的。比如說男女雙方家長對外貌、身高都有要求,其次他們也關註教育、收入、住房、戶口。

男女雙方家長的關註點會有所不同。相較而言,女方家長對情感、幸福、陪伴這些東西會更看重一些,男方家長更側重於結婚生子、傳宗接代。

澎湃新聞: 男女方家長會對由誰出「婚房」有要求嗎?

計迎春: 從習俗上講一般婚房是由男方家庭來提供。

但在訪談中,大部份女方家長不要求男方提供婚房,女性可以自己買房或者和男方合起來買房。這和一般生活中關於拜金女、拜金丈母娘的刻板印象是不一樣的。

男方家庭的傳統觀念也在松動。56歲的陳阿姨表示女兒可以跟男方家一起買房,男方的父母還是表示不想讓兒子受苦,這個男生後來找了一個有房的女生交往。

澎湃新聞: 男女雙方家長對於兒女的另一半職業有什麽期待嗎?

計迎春: 在研究當中,我們發現男方家長相對保守一點,女方家長的態度更為現代包容,更有意願追求平等。

在男方家長眼裏,女方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一方面指的是女性需要有穩定的收入,另一方面是說女性需要履行傳統的妻子和母親的角色,需要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撫養和教育上。你不要經常出差,你不要經常加班。這些言語的背後有很多的性別期待。

澎湃新聞: 訪談的樣本中,這些父母會去揣測其他父母為子女擇偶的標準嗎?

計迎春: 比如68歲的嚴叔叔,他的女兒有一百萬左右的年收入,成為相親市場中對男方家庭「不能說的秘密」。另一個例子是,有一個女生是海外知名高校畢業的,家長最後決定淡化學歷,不說是海外留學的,連研究生學歷也不提了。

在婚姻市場裏,男方家長對女方的學歷、職業和收入要求都不低,但是一個重點是,你不能超過一定的範圍,不是說100萬或200萬,而是你不能超過男性的。

女方家長知道有人評判TA,而且TA知道評判的人是男方家長,在這個婚姻市場裏他們是掌握著評判權的人。每個人好像不停地被這個尺子評頭論足,稱斤掂兩。但這個尺子在哪裏,你是看不見的,我們稱作「玻璃標尺」。

「一半父母接受子女不婚」

澎湃新聞: 在訪談中有感受到父母為大齡子女相親中的生育焦慮嗎?

計迎春: 有位華叔叔,為1979年出生的小女兒相親。華叔叔提及因為女兒歲數較大,經常被相親角的父母奚落「沒意思了,再找(結婚) 沒意思」,他們的言下之意是華叔叔的女兒已經超過最佳生育年齡,也就失去了結婚的價值。

多次為女兒相親失敗的華叔叔逐漸產生了女兒可以不婚的想法,因為他在這個極端保守的婚姻市場上,經常受到屈辱打擊。他就有了更多的反思,他也更有可能理解女性在婚姻市場上的處境。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現象,在極端保守規範的倒逼下,他最後反而只能求諸現代的方式:不婚。

在相親角裏,很多男方家長是很看重生育的,甚至把女方的教育與優秀生育基因聯系到一起。

2009年,中國在校女大學生數量首次實作反超,總人數比男大學生多20余萬人。在社會學裏,教育被視作經濟地位和人力資本。但在一些男方家長看來,女方是不是「985」學校畢業的,意味著生出來的小孩是不是很聰明,她能不能輔導小孩功課。比如陶叔叔在為其獨子擇偶時,對「985」高校畢業的女生情有獨鐘:「你家的單位可以差一點。但是你高考分數,第一學歷就得好,你的下一代必須要讀名校。」

澎湃新聞: 對於為子女相親的父母來說,他們的婚育觀有發生一些變化嗎?兒女結婚、生育是必須的嗎?

計迎春: 這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裏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十年前,所謂的「剩女」還是一個熱詞,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婚不是選項,何時結婚才是選項,而晚婚特別是女性的晚婚也要承受極大的壓力。現在時代確實不同了。比如調研中大概有一半的父母可以接受子女不婚。此外,女方家長對不婚的接受度遠遠高於男方家長。

這裏有很多結構性的因素在起作用,從女方家長的角度而言,他們更有意願為子女追求一個更加包容、更加強調個人幸福的婚姻。甚至在婚後,女方家長對丁克接受度是蠻高的,而男方家長對生育很執著,只有極個別的男方家長能夠接受丁克。

澎湃新聞: 那麽在性觀念上,比如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男女雙方家長對此的接受度如何?

計迎春: 在結婚和生育的規範上,女性家長更為寬容,男方家長更為堅守普婚普育的規範。但是在性規範上,男方家長實際上是更為包容的,女方家長對此相對慎重、保守一點。

社會在性規範上存在性別雙重標準,對男性比較寬容,對女性的要求更為嚴苛。比如說古代的貞潔牌坊、烈女都是對女性的要求。所以在社會規範面前,女方家長仍是要顧面子的,女方的壓力肯定更大。

澎湃新聞: 你怎麽看待男女雙方家長對於婚配模式和親密關系呈現出的松動?

計迎春: 男女雙方的父母在性規範和婚姻觀念方面的觀念,動機和考量是不太一樣的,這種松動是不平衡的、不對稱的,實際上是傳統和現代雜糅的。這就形成了以性別平等觀念為核心的雙方觀念沖突,這可能是初婚年齡往後推遲,不婚率甚至是離婚率上升的一個重要文化觀念機制。

從社會來講,為了家庭穩定、婚姻幸福,我們應該在全社會推進性別平等,我們應該鼓勵男性一起參與和推進性別平等的行程,提倡性別平等的新型婚育文化的婚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