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城鄉發展同頻共振 新型城鎮化建設加速度

2023-12-30新聞

文 黃永旭

王金龍 「十四五」以來,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2023年,住房和城鄉建設、能源安全、居民消費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發生著巨變。

然而,無論如何變化,從根本上都離不開產業發展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如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素發展將成為2024年的重要任務。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把堅持高質素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同時,還要求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偉大的事業從來不是如履平地、一蹴而就的。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要實作城鎮化,就需要不斷破解各種錯綜復雜的局面,從而繪就人類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新型城鎮化宏圖巨制。

穩步推進城鎮化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為新型城鎮化指明了發展方向。

2023年12月27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釋出訊息稱,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12月26日向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實施中期評估報告。

事實上,「十四五」規劃【綱要】從經濟發展、創新驅動、民生福祉、綠色生態、安全保障五方面提出了20項主要指標。其中,對推進新型城鎮化提出了「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的發展目標。

另外,2022年釋出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也對新型城鎮化提出要求,明確到2025 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穩步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明顯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明顯縮小。

根據鄭柵潔所作評估報告,總體來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和指標的實作情況基本達到預期進度要求。20項主要指標中,有4項指標提前實作,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便是其中之一。

評估報告指出,目前中國城鎮化水平糊質素穩步提升。戶籍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基本取消落戶限制,新增2910萬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對非戶籍常住人口覆蓋範圍持續擴大。城鎮化空間格局持續最佳化,城市群主體形態更加鞏固,都市圈建設步伐加快,推動超大特大城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深入實施。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向鄉村延伸覆蓋,城鄉居民收入比降至2.45。

【中國經營報】記者看到,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中,對新型城鎮化發展形勢作出判斷:「十四五」時期,城鎮化發展面臨的問題挑戰和機遇動力並存。中國城鎮化質素有待進一步提升,戶籍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尚未全面落實,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尚未覆蓋全部常住人口,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尚不健全,大中小城市發展協調性不足,超大城市規模擴張過快,部份中小城市及小城鎮面臨經濟和人口規模減少,城市發展韌性和抗風險能力不強,城市治理能力亟待增強,城鄉融合發展任重道遠。

受訪專家認為,中國的城鎮化行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仍存在資源環境壓力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足等問題和挑戰,需要政府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

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王鵬表示,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行程的重要支柱,應以人為本,註重綠色發展,實作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糊幸福感。同時,要關註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人口市民化等多方面問題,確保城鎮化行程健康、可持續發展。

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城鄉融合發展是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域的重大戰略問題,是現代化的重要標誌。長期以來,在中國發展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中,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依然是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城鄉二元結構特征依然明顯。

其實,城鄉二元結構並非近年出現的新現象。2013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曾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作出定義。會議指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行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受訪專家解釋稱,城鄉二元結構是在中國特殊時期經濟建設的特殊產物,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對發展經濟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城鄉二元結構開始形成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就是擴大城市與鄉村的發展差距,阻礙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行程。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2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85%。

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對中國城鎮化建設形成了巨大的阻礙。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改善,但差距仍然偏大,而且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城鄉之間也存在較大差距,基本公共服務尚不均等。此外,城鄉二元結構也導致了資源要素流動性不足,同時制約了城市和鄉村的發展。因此,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勢在必行。

王鵬認為,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關鍵在於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包括政策制度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等。具體措施包括,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雙向流動;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提高農村生產生活水平;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優質資源向農村流動;加強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表示,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首先,需要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水平。其次,需要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引導城市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向農村流動,促進農村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而且,還需要推進城鄉統一市場建設,打破城鄉分割的體制障礙,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城鄉融合協調發展

縣城是連線城市、服務鄉村的天然載體,在推進城鎮化行程中,發揮著承載大城市輻射、帶動小城鎮發展的重要作用,是區域經濟高質素發展的根本支撐。

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要求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發揮縣城連線城市、服務鄉村的作用,增強對鄉村的輻射帶動能力,促進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強化縣城與鄰近城市發展的銜接配合。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縣城是中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年底,中國城鎮常住人口為9.1億人。其中,1472個縣的縣城常住人口為1.6億人左右,394個縣級市的城區常住人口為0.9億人左右,縣城及縣級市城區人口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縣及縣級市數量占縣級行政區劃數量的約65%。

「縣城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節點,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文化創意研究所秘書長林先平表示,需要加強縣城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縣城承載能力和吸納就業能力,同時加強農村人口向縣城轉移的引導和支持,從而更好地推進新型城鎮化,形成城鄉融合發展局面。

袁帥表示,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都是為了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實作城鄉共同富裕,因此,在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需要發揮好縣城的紐帶作用,把握好城鄉發展的協調性,促進各類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和最佳化配置。

「新型城鎮化可以帶動農村人口轉移和城市資本、技術、人才等資源向農村流動,促進農村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而鄉村振興則可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透過這種有機結合,可以實作城鄉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共同繁榮。」袁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