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學者:張寶通
本文作者:張寶通
最近網上關於新中國前三十年和後四十余年的爭論很激烈,出現了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和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兩種極端的教條式的對立。這關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更關乎第二個百年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目標的實作問題。必須跳出極端教條思維,堅持中國特色道路,確保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新中國成立時沒有社會主義的經驗,只能按照馬克思的設想,參照蘇聯的模式,實行劃一的公有制和計劃經濟。中國這樣做還與中國的國內外環境有關。中國當時是「一窮二白」,又面臨帝國主義的封鎖。中國要迅速工業化只能實行劃一的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靠家庭經營是不可能迅速實作工業化的,新中國三十年完成了工業原始積累。
但現實社會是非常復雜的,要使經濟快速持續發展,必須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實行多種所有制和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後中國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公知」鼓吹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主張完全的私有制和市場經濟。如果這樣做了,就是蘇聯的下場,超級大國淪為二流國家,就沒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前景也只能是二流國家。
歐洲文明發源於地中海,工商貿易和城邦國家林立,含有資本主義的基因。中華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主要是農耕文明,秦始皇集中力量興修水利,實際是農業社會主義。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是理想,哈耶克新自由義是美西方的基因,農業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傳統。只有立足中國國情,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作強國建設民族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