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正略咨詢:從二十屆三中全會看國資國企改革

2024-07-29新聞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重點研究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問題,審議透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開啟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到十八屆三中全會(2013年)邁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三中全會始終聚焦國家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重大問題,會議審議透過的「決定」檔,也往往成為今後一個時期經濟領域改革的綱領性檔。

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因此,國資國企的發展問題是歷屆三中全會關註的重點之一,國資國企改革更是會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和中心環節。

圖:歷屆三中全會與國資國企改革行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國資國企改革在國資布局最佳化、國企分類改革、現代企業制度與市場化經營機制建設、國資監管體系完善、加強黨的領導等方面大做文章,一系列改革舉措一脈相承、全面推進、步步深入、成果累累。

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剛剛結束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國有企業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必須牢牢把握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緊扣會議決議要求,加快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

下面,筆者根據三中全會精神,結合過往國資國企改革歷程,展望了下一階段國有企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

一、圍繞一個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企」

從黨的十一屆三中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到黨的二十大做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再到二十屆三中全會重申「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我們可以發現,過去、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我們的改革目標始終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離不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企」。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中堅力量,三中全會後,國有企業改革需緊密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以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企」為總體目標。

二、突出首要任務:企業高質素發展

三中全會提出,「高質素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筆者認為,高質素發展也是國有企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企的首要任務。過往十年,伴隨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國有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在企業快速擴張過程中,無序擴張、無效投資、主責主業不聚焦、企業治理不健全等諸多問題隨之顯現。經過前幾輪國企改革後,雖然大部份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但隨著中國經濟進入高質素發展階段,國有企業大而不強、質素不優、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地方國企系統性債務風險增加等問題,又成為新時期的主要矛盾。

2023年,繼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後,國務院國資委緊接著釋出【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提出新一輪國企改革要圍繞提升國有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著力打造發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經營機制新、布局結構新的「現代新國企」。立足新發展階段、面對新的主要矛盾、按照新的改革要求,三中全會後,國有企業必須將「高質素發展」作為首要任務。

三、謀劃實作路徑:「破舊」與「立新」

對於經濟高質素發展的實作路徑,三中全會從體制機制改革層面出發,提出「健全推動經濟高質素發展體制機制」,包括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素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碼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結合國企新一輪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重點任務,包括功能使命類改革——完善科技創新機制,最佳化國有經濟布局、強化重點領域保障;體制機制類改革——加大市場化整合重組力度、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和市場化營運機制、健全國資監管體制。筆者認為,三中全會後,國有企業實作高質素發展可以從「破舊」與「立新」出發。具體而言:

01、「破舊」

即徹底破除國有企業前幾輪改革中仍未解決的體制機制障礙。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2020-2022)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例如,在公司治理方面,1.3萬戶中央企業子企業和2.5萬戶地方各級國有企業子企業建立了董事會;在經營管理層面,任期制、契約化管理覆蓋逾8萬戶企業22萬人;在國資布局方面,4組7家央企實施戰略性重組,新組建和接收8家央企,推動實施30余個央企專業化整合重點專案。

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體制機制障礙尚未完全破除,一些舉措尚未有效運轉。在「公司治理結構最佳化」方面,黨委(黨組)與董事會、經理層合力發揮不夠;部份企業治理主體權責邊界未有效界定,董事會和經理層職權未有效落實,導致經理層經營自主權不足。

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方面,部份企業任期管理不夠規範、契約目標不夠科學、薪酬兌現不夠剛性、崗位結束不夠嚴格。

在「員工能進能出」方面,高水平人才引、育、用、留困難;多數員工缺乏結束通道與機制,一些老員工仍然固守「鐵飯碗」的思想,不願進取,也不願結束。

在「收入能增能減」方面,全員績效考核在指標設定方面主觀性較強;績效考核結果強制分布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輪流坐莊」現象還較普遍;浮動薪金比例仍不夠,績效完成好壞程度對結果影響不夠明顯,收入差距尚未拉開。

在「激勵機制」方面,薪酬資源內部份配和精準傾斜有待最佳化;中長期激勵的覆蓋面、靈活性和匹配度有待加強。

以上這些問題,在更深層次上制約著國有企業高質素發展,因此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國有企業必須堅決破除內在體制機制障礙,讓改革「形神兼備」,推動國有企業向真正的市場化經營更進一步。

02、「立新」

即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素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素特征。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其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素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今年以來,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國有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一要透過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持續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新質生產力;二要透過深化改革破除約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從催生新質生產力出發:

在科技創新方面,國有企業要加快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加強基礎性、緊迫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究,解決技術層面「卡脖子」問題,實作企業發展彎道超車,占領未來產業技術高地。

在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方面,國有企業可以透過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大對科技創新的資本投入,打造科創空間、孵化器,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推動對新質生產力至關重要的資本、知識、數據、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向新質生產力。

在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方面,加強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套用,使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發展,例如推動數碼化技術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深度融合,加大綠色低碳技術套用,推動傳統產業數碼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等等,讓科技成果與產業鏈更加緊密地對接。

從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出發:

國有企業可以從科技創新機制、人才機制、激勵機制、組織保障體系等方面進行最佳化、設計、完善,確保體制機制促進、支撐、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而不是約束其發展。近幾年的國企改革中,圍繞科技創新體制做了諸多有益探索。例如國資最佳化考核機制,增加對國有企業「研發投入經費」「研發投入強度」的考核,透過績效考核管理增強對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的牽重力;實施科技研發投入在業績考核中全部視同利潤加回;重點核心研發團隊薪金總額單列;推行「揭榜掛帥」「賽馬」機制;「科改示範行動」成果顯著,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時,新增發明專利授權數量增長了69.5%,「科改示範企業」擴圍至440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國有企業要借鑒前一輪改革的寶貴經驗,同時積極探索、創新、改革體制機制,激發創新活力,加快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

四、堅持兩大導向:突出問題導向、註重改革實效

01、突出問題導向

總書記不止一次提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越往縱深發展,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後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務和新提出的任務越交織疊加、錯綜復雜,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這些重要論述,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在堅持目標引領的同時,更強調奔著現實問題去、盯著突出問題改的鮮明導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新特點,聚焦制約高質素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堅持把解決重大體制機制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國有企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要突出問題導向、盯著突出問題改,掃除企業高質素發展路途中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

02、註重改革實效

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註重系統整合,更加註重突出重點,更加註重改革實效」。相比於上一輪改革「全面開花」,國有企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更加關註實效,不做「大水漫灌」、不搞「走馬觀花」,需要更加強調結果導向,從問題出發,以真正徹底解決問題為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