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車柯蒙
近日,【關於提請審議江蘇省2024年省級預算調整方案(草案)的說明】正式披露,當地爭取到一次性下達分三年實施的專項債務限額7533億元。這個數額,約占到財政部下達6萬億元用於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額度中的12.6%,將大大緩釋當地化債壓力。
地方政府的「錢袋子」怎麽花?
舉例來看,江蘇省省級安排科技支出119億元,較上年增長9.8%,高於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幅8.9個百分點,重點用於基礎研究重大專案、科技重大攻關和前沿技術研發……
不難看出,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政策工具,財政政策在促發展、穩民生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總結2024年經濟工作,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財政政策方面,會議明確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財政赤字率,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加大財政支出強度,加強重點領域保障。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持續支持‘兩重’專案和‘兩新’政策實施。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專案資本金範圍。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更加註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兜牢基層‘三保’底線。」
事實上,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中國一直采取積極財政政策,每年力度有所不同。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前面加上「更加」二字,會具體體現在哪些政策安排上,又有何深意?
業界專家認為,強調「更加」積極,主要體現在赤字率提高、專項債和超長期特別國債規模提高,將明顯增加財政支出規模,提高財政支出增速,廣義赤字率大概率高於2024年。
通常來說,財政赤字率,這項由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而形成的差額,是衡量財政政策是否積極的重要指標。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財政增收壓力較大,要支撐一定力度的財政支出,離不開政府舉債。
「赤字率與其他財政工具不同,公眾對赤字率及其變化的關註度非常高,赤字率更能傳遞政策意圖,具有較強的政策訊號意義,提高赤字率釋放了中央穩增長的堅定決心,有利於穩定預期。」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誌恒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狹義赤字率大概率突破3%,赤字規模中大概率仍是中央國債為主,透過轉移支付的形式能夠更好地保障基層財力穩定,增加地方財力的可支配程度,有利於地方做好「三保」工作。
近期,12萬億元地方化債「組合拳」得以公布。具體來看,這是一套「6+4+2」的方案:
「6」,是指1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增加6萬億元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
「4」,即是從2024年開始,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
「2」,則是2029年及以後年度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仍按原合約償還,不必提前償還。
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組合拳」如何以「一子落」促「滿盤活」?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李旭紅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及的相關舉措可以增加政府投資,從而帶動社會投資,並透過增加供給來進一步拉動需求,從而帶動整體經濟的提升。所使用的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不但有利於投資拉動,同時,由於其利率較低,對於化解地方債務將會發揮積極作用,也是實作守正創新、先立後破的根本保障。
「由於收入與支出相互影響,當收入增長進入新常態時,有效地控制支出增長的速度,是保障財政可持續性的科學舉措。而支出結構的最佳化可以進一步促進政策的有效性,精準聚焦與高質素發展及民生相關的重點領域,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效能。」李旭紅表示。
當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的一攬子增量政策,正進一步提振社會信心,助力經濟回升向好。
李旭紅認為,展望下個階段經濟發展前景,在不斷增強前瞻性、系統性及科學性的基礎上,財稅政策還需要與相關的產業政策、社會政策協同配合,從而促進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發揮更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