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拎穩「菜籃子」 鼓起「錢袋子」

2024-01-15新聞

河南省扶溝縣推動蔬菜產業提檔升級,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拎穩「菜籃子」 鼓起「錢袋子」(辦實事 解民憂·一線探落實)

核心閱讀

延伸產業鏈條、積極註冊商標、開展技術培訓……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河南省扶溝縣進一步推動蔬菜產業提檔升級,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註入內生動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一大早,豫東平原上的河南扶溝縣柴崗鄉翟樓村寒風凜冽,大棚內卻是暖意融融。經過幾個月的精心管理,菜農陳二飛種植的芹菜長勢喜人,數十名村民忙著摘菜、打包、裝箱,個個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有這麽好的收成,幹嗎還要出去打工呢?」家住城郊鄉的陳二飛經過多方考察,在翟樓村承包了21個大棚種植蔬菜,總面積超100畝。去年,他種植的蔬菜大部份都銷往了省外,效益還不錯,吸納50余名群眾穩定就業。

陳二飛的經歷,和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的一條留言建議有關。有熱心網友留言,建議扶溝縣延長初級農產品產業鏈條,擴大蔬菜產業規模,打造「扶溝蔬菜」品牌,增加就業崗位。

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扶溝縣把主題教育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進一步推動蔬菜產業提檔升級,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註入強大內生動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延鏈補鏈——

培育精深加工企業

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扶溝縣呂潭鄉楊村崗村是當地有名的「西藍花村」。

「西藍花保鮮期短,摘下來沒賣完的,如果不及時冷藏就只能低價賣掉,甚至低價也可能出現滯銷,影響群眾的收益。」楊村崗村黨支部書記劉誌願告訴記者,之前村裏自籌資金建了5座冷庫,由於器材老、容量小,已經不能滿足需要。

去年5月,扶溝縣開展「察民情、聽民意、聚民心、解民憂」活動,將實施倉儲保鮮設施建設、培育深加工企業作為延伸產業鏈條、推動鄉村發展的具體措施。

不久後,楊村崗村迎來好訊息:以政府補貼村集體入股的形式,規劃新建3座500噸冷庫和1座制冰廠,緩解蔬菜冷藏、運輸的困難。

冷庫和制冰廠建在村東頭的荒地,去年7月開工建設,10月投入使用,楊村崗村的冷庫儲存總量達到了3000余噸,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約6萬元。同時配套物流產業,為村民提供200余個就業崗位,裝卸出入庫每噸收入120元,實作了集體增收和農民致富齊頭並進。

「有了這些建在田間地頭的冷庫,我們的西藍花保鮮又保價。」劉誌願說。

汴崗鎮辣椒種植面積5萬余畝,成熟季節每天采摘量超過300噸,發展辣椒精深加工成為當地提升辣椒附加值、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突破口。

走進汴崗鎮遍地紅辣椒種植合作社的加工車間,一股濃郁的「椒」香味撲面而來,工人們正透過自動化生產線,將烘幹好的幹辣椒制作成開瓶即食的辣椒醬,銷往市場。

「合作社建立之初,只有烘幹車間的2條幹辣椒生產線。去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新建了辣椒精深加工廠房和精深加工生產線,日產泡椒20噸,糟辣椒10噸。」遍地紅辣椒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於海軍說,經過精深加工,辣椒的存放時間更長,每斤增加利潤1元左右。

合作社實作從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轉型,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種植基地3萬多畝,帶動1.6萬戶群眾增收致富。

品牌建設——

註冊商標發放補貼

拓寬市場銷售渠道

清晨,在柴崗鄉梅橋村梅園蔬菜合作社的交易市場,菜農們運來剛采摘的黃瓜,稱重、結算、裝車,一派繁忙景象。

「自從村裏成立合作社,打響了梅橋黃瓜品牌,我們的黃瓜大都是透過預訂的方式銷往大型商超和批發市場,價格比以前高了,銷路也不愁了。」梅橋村黨支部書記梅根清說。

梅橋村發展設施蔬菜種植,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在政府的引導下,村黨支部領辦了梅園蔬菜合作社,註冊「梅園」商標,吸納218戶菜農成為社員,人均年增收1.6萬元,帶動周邊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萬余畝。

品牌化的發展讓梅橋黃瓜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在梅根清看來,梅橋黃瓜不僅是一種蔬菜,更成為村民增收的「致富菜」。

「太好了,終於申報成功了,以後我們的產品也能用上地域商標了。」河南綠久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順德說,去年5月,「扶溝韭菜」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公司依托區域公共品牌,研發韭菜品種26個,繁育種子基地1.2萬畝,帶動就業200余人。

扶溝縣平均每年發放補貼資金100萬元,鼓勵蔬菜經營主體積極註冊商標、申報品牌。目前,已認證「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76個,「扶溝蔬菜」成為地理標誌集體商標。

蔬菜品牌建設帶來的好處,城郊鄉拐王村的菜農也感受到了。「早年由於品質參差、品牌化程度低等原因,村裏種植的蔬菜零售價格並不高。」拐王村菜農丁振營說。

去年6月,扶溝縣蔬菜發展服務中心組織20名蔬菜種植帶頭人外出考察,學習先進經驗,引進了水果番茄、辣椒、草莓等新品種,不僅口味多樣,推向市場後認可度也高。

「普通的番茄,一斤兩三元錢。我們種的水果番茄有著自己的品牌,每斤能賣到10元以上,還供不應求。」菜農對記者說。目前,拐王村已註冊了「豫星」商標,還建設了新品種試種基地和300畝標準化日光溫棚。

規模發展——

開展種植技術培訓

搭建就業創業平台

在扶溝縣德利爾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蔬菜大棚裏,一串串顏色鮮紅、飽滿圓潤的番茄新品種迎來成熟期,陸續批次上市。

該產業園占地300畝,一期投資3500萬元,建成的7萬平方米玻璃溫室、1000平方米育苗中心和35座溫室大棚已投入使用。

「在這裏上班比較方便,不僅離家近,還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正在務工的梅橋村村民葛美英說,「每月薪金2000多元,家裏的5畝地流轉給了基地,一年收入5000元。」像葛美英一樣,在產業園穩定就業者有200余人,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園區采取‘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營運模式,建立了產業聯結捆綁機制,開展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幫助更多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扶溝縣蔬菜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婁紅偉說。

柴崗鄉西營行政村村民張俊傑透過技術培訓後,去年9月在產業園承包了3座溫室大棚,按照規劃、標準、流程、技術、品牌、銷售「六統一」進行精心管理,大棚裏的番茄已豐收在望,預計畝產5000公斤以上。

扶溝縣透過「多方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資源,資源服務創業」的運作模式,出台財政資金補助、專項低息貸款和創業扶持補貼等措施,打造蔬菜產業示範園創業就業基地。已建成百畝以上蔬菜園區266個,蔬菜種植合作社168家,帶動蔬菜從業人員近13萬人。

「我在上海幹了20多年的食品加工,對當地人的口味和喜好非常了解,如果家鄉的綠色有機蔬菜能直接供應到上海,那該多好!」練寺鎮張店村村民賈秋月了解到,羊肚菌市場前景廣闊,適合在扶溝縣種植,毅然選擇回到家鄉發展蔬菜種植,創立了扶溝縣金城妙月農業園區。

「我們聘請了本地技術員為常年生產技術顧問,采用一年三熟輪作模式集約種植羊肚菌、多寶甜瓜和豆角,生產的綠色有機瓜、菜、菌供不應求。」賈秋月告訴記者,「去年,園區25座大棚的羊肚菌喜獲豐收,收益達100萬元。」如今,金城妙月農業園區累計用工300余人次,種植的綠色有機農產品供不應求。

產業是就業的保障,產業發展壯大了,就業崗位就增多了。「我們將加快推進農業經濟多元化發展,著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讓群眾在家鄉留得住、有錢掙、過得好,就地就近實作增收致富。」扶溝縣委書記孫紅偉說。(記者 畢京津)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