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十五運會東風助推粵港澳互聯互通再提速

2024-09-27新聞
9月26日,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誌剛受邀出席「全運大講堂」,以「迎接全運會 聯通大灣區」為題,就粵港澳如何借助體育賽事推動區域協同、廣州如何以賽興城等話題建言獻策,期望粵港澳加強互聯互通,攜手並進,共創全運會。
透過全運會 發出大灣區之聲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實施五周年。經過五年努力,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灣區內城市間合作更加廣泛深入,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張誌剛認為,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不僅是中央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展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成就,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重要機遇。
張誌剛表示,無論是經濟硬實力或文化軟實力,粵港澳大灣區都具有雄厚的「立體競爭力」。2023年,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4億元, 「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四年排名全球第二。粵港澳大灣區共擁有7.5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同時,大灣區在嶺南文化、對外貿易和中西交流等方面均存在悠久歷史積澱。張誌剛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應當牢牢把握本次舉辦全運會的契機,向世界發出大灣區之聲,展現大灣區速度。
互聯互通 豐富文體旅新業態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將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體系」背景下舉辦,張誌剛認為,這是展示一國兩制實踐的契機,為粵港澳三地在不同制度下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先行先試的平台。他建議,三地應該從基礎設施、人員車輛、資訊交流等方面加強互聯互通。
張誌剛相信,加強互聯互通,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帶來無限可能。以「體育+文旅」的方式,透過合作舉辦賽事、共享市場資源、開發旅遊產品等方式,以體育為媒,將粵港澳三地的優勢資源進行互利互補,有利於推動粵港大灣區旅遊業和文化產業和諧發展,同時帶動體育裝備制造業和服裝業發展,促進體育人才培養。
對於廣州如何透過全運會推動城市發展,張誌剛指出,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在經濟、文化、科技等諸多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產業體系完備,特別是在制造業和服務業領域具有強大競爭力。廣州應抓住機會加強體育設施建設,提升城市服務水平,透過賽事推廣特色文化和旅遊資源,吸引更多國內外遊客和投資者。
面向未來 探索賽事持續發展
關於全運會後的持續發展,張誌剛建議,粵港澳三地要打造具備影響力、固定時間舉辦的文體賽事IP。透過打造賽事IP,可以擴大賽事的影響力和品牌價值,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促進三地交流融合,對於推動粵港澳的體育產業發展和城市經濟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張誌剛認為,應充分考慮全運會場館賽後的可利用性。三地要探索對賽後場館進行多元化改造,為體育、文化、商業等活動預留利用空間,同時引入藝術、會展、餐飲等多種產業形態,打造場館經濟產業鏈,為賽事聯動、全民健身跨境互動、體育消費資源分享等奠定基礎。
「粵港澳三地要硬聯通、軟聯通,更要心聯通。」張誌剛表示透過全運會,粵港澳能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以及重要戰略地位作用,聯通國內外資源,將體育、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成為粵港澳經濟重要增長點以及區域合作交流重要手段,攜手合作,講好新時代的大灣區故事。(中國日報社廣東記者站李文芳 | 王牧星 )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