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遼河冰封。在遼寧省盤錦市,百萬畝葦塘進入收割季。一台台收割機和打包機踏過冰河,駛入金黃色的葦海,機聲轟鳴中大片蘆葦應聲而倒,經過壓實、打捆,為當地造紙、家具板材等產業提供原材料。
葦塘深處的大窪區趙圈河鎮,有葦田18萬畝,年產蘆葦10萬噸。然而,曾經有一段時間,當地一些造紙廠陸續關閉,蘆葦難銷。蘆葦大量棄收,變成了地方發展的「包袱」。
「收來的蘆葦堆成了山,3年沒賣出一根。」張丙坤做過多年的趙圈河鎮蘆葦場場長,後來又「下海」研究起蘆葦深加工。張丙坤說,最多時,企業倉庫堆放著20多萬噸滯銷的蘆葦,怎麽也賣不出去。
既然是資源,總要找出路。經過多地走訪調研,張丙坤開始研究蘆葦制板專案。2017年,張丙坤和有關企業合作,研究以葦代木,用蘆葦制造無醛家具板材,經過反復提升生產工藝,技術難題被一一破解。
生產車間內,蘆葦被制成板材。(受訪者供圖)
如今,走進張丙坤的盤錦積葭生態板業有限公司,現代化廠房內機聲轟鳴,獨有一股蘆葦的清香。一捆捆蘆葦被攪碎後,又被機器反復擠壓,變成「蘆葦板材」,硬度與傳統的木質板材無異。目前,這家生態板材公司一年能消耗蘆葦10余萬噸,年銷售額達數億元。
近年來,盤錦市依托豐富的蘆葦資源,加大了對蘆葦的多元化利用,把「包袱」轉變為財富。在盤錦嘉潤禾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蘆葦被碾碎加工成了蘑菇菌棒;在另一家科技型企業,蘆葦經過去殼、拋光等工序後,被制成了吸管;在非遺傳承人孫悅的工作室,用蘆葦創作的畫題材多樣,風景建築、飛禽走獸,栩栩如生。
除了經濟價值,蘆葦還有豐富的生態價值。2015年前後,盤錦市陸續開始實施「退耕還濕」「退養還濕」工程,魚塘少了,葦叢多了,為更多丹頂鶴、黑嘴鷗等珍稀物種提供了停歇地和繁殖地。每至深秋,成片的蘆葦隨風搖曳,遼河蜿蜒曲折,一只只丹頂鶴漫步其間,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賞。
一只丹頂鶴在蘆葦蕩裏覓食。新華社記者潘昱龍 攝
在趙圈河鎮興盛村,許多過去靠割葦子、編葦席掙錢的村民,因為靠近紅海灘景區,吃上了「旅遊飯」。村民劉海艷把自家房屋整修改造,又在院子裏種了些蘆葦,辦起了鄉村民宿,取名為「葦海鄉舍」,每年營收近10萬元。「那片葦海沒變,但靠著生態保護、產業升級,我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劉海艷說。(記者武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