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區「一把手」釋出
昨日,北京市召開「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系列主題新聞釋出會東城專場。「十四五」以來,東城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2%,經濟社會發展持續穩中向好。
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實作3574億元,全口徑稅收和區級財政收入分別突破1000億元和200億元,均位居全市第四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64萬元,位居全市第三位。
東城區委副書記、區長周金星在釋出會上表示,東城始終堅持政治立區,自覺置身於首都發展大局,以首善標準建設好國家中樞、千年古都、文化名城、人間畫卷和宜居福地。
宜居城市
疏解提升21個區域性市場
近年來,東城區作為核心區,將歷史風貌保護、城市功能提升與居民生活改善有機結合,做足做實「繡花功夫」,繪就了舒朗宜居城市新畫卷。在實施核心區控規方面,東城區緊扣「兩軸一城一環」城市空間格局,啟動實施兩輪控規三年行動計劃,規劃綜合實施方案覆蓋全部81個街區。攻堅壓減在途專案建築規模15.5萬平方米,實作減量30%,讓核心區進一步「靜下來」。全區累計拆除違法建設120余萬平方米,完成區域性市場疏解提升21個,實作天壇醫院整體搬遷,4657戶居民透過申請式退租改善生活條件。改造升級商務樓宇110棟次,盤活產業空間超50萬平方米,連續三年獲評「中國樓宇經濟標桿城區30強」。
居民們發現,東城區的城市環境品質也在悄然提升。近年來,該區打造了雨兒胡同等13條「北京最美街巷」、國子監街等45條不停車胡同,數量居全市之首。主動「留白增綠」,建成口袋公園近90個,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9.23%,讓群眾實作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改造提升後的崇雍大街、朝陽門南北小街與平安大街(東城段)、朝阜路(東城段)一道,在長安街以北形成了「兩縱兩橫」健步悅騎林蔭景觀大道。
城市更新的步伐也在深入街巷,皇城景山三期作為全市首個「片區綜合性更新」試點,統籌文物修繕、風貌保護和產業匯入,開展地上地下一體化改造提升。現已完成整院退租200個,惠及居民2476戶。東四片區打造「國風靜巷」,重現「天棚魚缸石榴樹」胡同風情;前門東區開展一體化城市更新,全球首家開放式胡同四合院酒店——前門文華東方酒店精彩亮相;西總布片區推進「針灸式」更新,「共生院」變身「時空集美術館」……如今,東城區越來越多的胡同居民過上了現代生活,老城區不斷煥發新活力。
文化建設
文物活化利用引入社會力量
東城文化底蘊深厚、文旅資源富集,一磚一瓦皆是故事,一步一景見證歷史。周金星表示,東城深入落實「文化強區」戰略,堅持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並舉,統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助力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今年7月,北京中軸線歷時12年申遺成功,成為第四處位於東城的世界文化遺產,數量占據了全市的一半。中軸線15處遺產點位中,有12處在東城,該區先後完成了皇史宬、太廟等重點文物騰退,恢復了遺產點的歷史格局;攻堅整治沿線超高建築,暢通了中軸線景觀視廊;完成鼓樓、正陽門箭樓等重點文物修繕,全方位重塑壯美空間秩序。
東城區也在積極探索文物保護利用新路徑,透過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文物活化利用,越來越多的歷史建築煥發新生。例如,梅蘭芳舊居打造為藝術中心,曹雪芹故居紀念館成為紅學文化打卡地,鐘鼓樓變身沈浸式數碼光影新「秀場」,顏料會館變為「小而雅」的演藝新空間,韶州會館、石埭會館重煥新姿,成為京地交流互鑒的「文化長廊」。
前不久,2024北京文化論壇剛剛落下帷幕。作為國家級、國際性論壇,以「傳承、創新、互鑒」為主題,北京文化論壇連續三年在東城舉辦,向世界發出了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最強音。今年,東城區高標準保障論壇成功舉辦,聯動40余家文化機構推出「東城文化月」等60項特色活動,充分彰顯了首都風範、古都風韻和時代風貌。
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東城區成功建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全區現有37家博物館、40個劇場、190家實體書店,「美後肆時」「27院兒」等公共空間成為居民身邊的「城市文化會客廳」。中國兒童戲劇節、全國話劇展演季、南鑼鼓巷戲劇展演季等擦亮「大戲東望」品牌,每年5000多場優質演出輪番上演。
產業發展
數碼經濟核心產業收入超3000億元
在產業發展方面,周金星表示,東城區空間資源有限、十分寶貴,聚焦做「白菜心」,東城區厚植營商環境沃土,深耕細作優勢產業,做優做強產業組團,因地制宜發展與核心區功能匹配的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素發展。
其中,東城區著力提高主導產業發展能階,堅持以文化為底色,以金融為引擎,以數碼經濟為引領,「金融+總部+科創」成為東城的主要業態。金融業作為第一大產業,增加值超千億元,占全市比重達到13%,區內匯聚了摩根士丹利、農銀理財等近千家金融機構。數碼經濟作為新興力量,核心產業收入超3000億元,占全區經濟比重超過40%。入駐了國網數科、國能數智等央企數碼化平台,昆侖萬維、中文線上等駐區企業推出AI大模型,蘑菇車聯成為「獨角獸」新星,天翼雲等4家企業獲評北京市數碼經濟標桿企業。文化產業作為特色優勢產業,保利、嘉德等藝術品交易龍頭企業,光線傳媒、貓眼等傳媒影視龍頭企業總部都在東城,全年文化及相關產業收入突破千億元,今年上半年實作同比增長17.2%,增速位居全市首位。去年5家企業獲評「全國文化企業30強」。作為全國首批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東城首創文化企業融資「白名單」機制,推出全國首個線上文化金融產品超市,為文化企業破解融資難題。
目前,東城區正在重點打造故宮—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故宮周邊將形成集中連片的四合院式產業新空間;王府井區域將建設永不落幕的「戲劇谷」;隆福寺二期將再添10萬平方米文化新空間。
近年來,東城區積極引導「科技回歸都市、創新啟用老城」,重點打造8個產業組團,形成380萬平方米高品質產業空間,有稅收億元樓宇37座,企業超4000家,對全區經濟貢獻超過三分之一。
民生保障
養老家庭照護床位達4600張
圍繞「七有」要求「五性」需求,東城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提高核心區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重點民生專案方面有不少亮點。周金星介紹,望壇專案作為核心區體量最大的棚改專案,占地面積40余萬平方米,涉及5700余戶居民,歷時十余年攻堅完成騰退,目前已有兩批4365戶居民喜遷新居,剩余居民將於年底前實作回遷。寶華裏危改專案完成居民騰退1100余戶,目前回遷樓已全面開工建設。「十四五」以來,累計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1萬余套,公租房備案家庭保障率從43.4%提升到74.8%。
教育方面,東城區持續加大優質均衡的教育醫療服務供給。有效應對學位缺口達峰難題,累計擴增優質中小學學位1.6萬余個,獲評首批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針對家長關心的托育服務,東城區統籌學前教育與托育服務,托位數達到2035個,實作幼兒就近「入好園、入好托」。醫療方面,深化「三醫聯動」改革,打造以北京醫院、協和醫院為核心的南北2個綜合醫聯體,為居民提供就近就便、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針對「一老一小」重點人群服務保障,東城區持續發力。周金星表示,東城區60歲以上常住人口比例已經接近30%,老齡化程度全市最高。為滿足老年人多元需求,引入社會資本建設街道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實作49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轉型為市場化營運;加快醫康養結合,推進社區衛生、養老、助殘服務一體化發展;養老家庭照護床位達到4600張,千人擁有床位數提前實作「十四五」目標;建成養老助餐點116家、一刻鐘便民生活圈28個,更多老年人樂享「家門口」的幸福晚年。
文/本報記者蔣若靜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