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伢子回來了。」
2023年,馬上將滿73歲的馬英九終於在有生之年踏足大陸,成為自1949年以來74年間首個踏足大陸的台灣地區前領導人。
而這句話是4月1日馬英九攜家人回鄉祭祖時用湖南方言對鄉親們「歡迎回家」問候作出的回應。
2008年,58歲的馬英九高票當選台灣地區最高領導人。
2016年,馬英九繼連任任期結束後,正式卸任台灣地區領導人。
而更早之前,馬英九在大陸的表哥劉肇禮和姑媽赴台灣去看望他。
臨行前,衷心希望他有機會可以回老家看看。
馬英九當時就表示,有生之年,一定會返回故鄉去看看。
如今看來,在卸任超6年之際,馬英九終於圓了這個夢。
在祖父馬立安墳前,宣讀祭祖文的馬英九幾度哽咽,擡手拿手帕拭淚,他說,(我)多年來的願望終於實作了!
高票當選的政治明星
時間回到2008年,那一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
而對台灣地區來說,同樣是自蔣經國去世20年,民進黨執政8年之後,馬英九代表國民黨重新登上台灣地區最高領導人寶座的一年。
那一年年初,台灣「中研院」在考古工作中,挖出了一個完整的古代馬匹遺骸。
訊息一經釋出,就有研究風水的人士「預言」:這是「龍穴現馬」,大吉之兆,這預示接下來的台灣地區最高領導人選舉中,姓馬的候選人極有可能當選!
而當時,姓馬的候選人不必多說,指的就是馬英九。
後來,馬英九果然當選了,只不過,馬英九能夠當選,顯然不是因為這個「預言」,而是當年兩岸關系回暖這一重要的利好因素,再有就是他本人的魅力所致。
台灣青少年很多都將馬英九視作崇拜的偶像。
而台灣的女性知識分子2008年更是幾乎一邊倒地支持馬英九,在她們眼中,馬英九是一個很難得有氣韻風度的政治家,他不但長相帥氣,且很有才華,為人溫和理性,情緒穩定。
在馬英九的字典裏,從來沒有「拂袖而去」四個字,跟在馬英九身邊工作的人,無一例外對馬英九的評價都很高。
台灣著名主持人「犀利姐」陳文茜曾經采訪過馬英九,對馬英九這個人,陳文茜給了他一個歷史定位:馬英九是從1949年到2008年整整60年來唯一一個可能穩定兩岸關系的台灣地區領導人。
而在馬英九這些近乎「完美」的形象背後,首先離不開的就是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在他身後,始終有一對不凡的父母深深地影響著他。
父母言傳身教
1950年,馬英九在香港出生。
而他的父親馬鶴淩,出生於湖南省衡東縣(今湘潭市)。中學讀書期間,馬鶴淩就積極參加學生運動,為抗日救國奔忙。
1941年,馬鶴淩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簡稱「政大」)。
也就是在此期間,馬鶴淩認識了同樣在政大讀書的秦厚修。
秦厚修比馬鶴淩小兩歲,但是她和馬鶴淩同年考入政大,她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家書香門第,父親秦卓曾跟隨孫中山先生北伐。
秦厚修作為秦家第一個女兒更是從小飽讀詩書,先後入讀湖南有名的周南女中和省立長沙女中,後考入政大經濟系。
1943年,馬鶴淩在編輯學校校慶特刊時結識了秦厚修,兩人很快就被對方身上的特質所吸引,並墜入情網。
一年半後,兩人便在本校內附小新建的一座禮堂舉行了婚禮。
當時禮堂大門上還嵌著「親、愛、精、誠」的政大校訓,而支持和參加婚禮的大部份都是政大的師生,就這樣,在大家的見證下,兩人結成夫妻,並自此開始了相濡以沫並患難與共的夫妻生涯。
那時,兩人的新婚生活是在戰亂中度過的。
婚後不久,馬鶴淩就和師友們響應「十萬青年十萬軍人」的號召,毅然決然在重慶投筆從戎。
並由此做了蔣介石的侍衛官,後來又到了蔣經國的「救國團」任職。
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收回。
3年後,馬鶴淩便被指派到台灣工作。
1949年,為了接母親團聚,馬鶴淩和秦厚修帶著三個女兒去了香港。
也就是在此期間,馬英九出生了。
他剛出生時,馬家的生活過得很拮據,在香港,馬鶴淩就每天白天做饅頭,晚上到香港當時有名的九龍「荔園」遊樂園打工,而秦厚修就在遊樂園當收費員。
但是因為要照顧四個孩子和一個老人,一大家子的生活壓力不小,秦厚修就陸陸續續典當嫁妝來貼補家用。
後來馬鶴淩又開口向海外的政大校友借了錢,才算解了燃眉之急。
1951年10月,馬鶴淩和秦厚修帶著全家去往台灣,先是住到了桃園了,後來又搬到台北市一個拼湊聚居的大雜院,一住就是11年。
而馬英九的童年就是在這個大雜院度過的,馬鶴淩和秦厚修的小女兒也是在這個大雜院出生的(馬英九回鄉祭祖時身邊的就是他的三個姐姐和一個妹妹)。
當時的台灣,既無電視也無電腦,夜深人靜的時候,秦厚修就堅持教馬英九誦讀【古文觀止】,這在馬英九的成長歷程中留下了深深的銘印。
而秦厚修作為當年政大經濟系畢業的高材生,在此期間也曾踏入仕途,兼顧家庭職業,後來隨著家境好轉,秦厚修又自願放棄仕途,專心子女教育。
馬鶴淩曾感慨:「厚修以嬌生慣養的世家女孩跟著我冒險犯難,投艱吃苦,兼顧家底和我並肩作戰五十年如一日,對孩子們言傳身教影響也極深遠。」
在此期間,馬鶴淩在「青年輔導委員會」任第四組主任,先後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青年學子。
不過要論馬鶴淩一生最大的驕傲,還是培養出了馬英九。
對於這個獨子,馬鶴淩寄予厚望,他曾說:「我以國土培養他,要他活在別人心裏,活在歷史上。」
而對此,馬鶴淩也真的做到了。
因為有這樣的一對父母,馬英九自小就在頭腦中形成了完整的中國傳統的「忠孝」觀念和民族家國觀念。
而這套觀念後來還成為了馬英九很多行為的內在動力,並第一次改變了馬英九的人生軌跡。
馬英九讀高中二年級時,偏愛理工科的他將自己的人生誌向首先釘選了理工科。
而馬鶴淩最終將兒子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語重心長地同兒子談了兩個小時,說:「近代中國之落後,根源是制度落後……」
聽完父親一番話,馬英九很快就改變誌願,學了文科,並在一年後進入到台灣大學法律系。
1974年,馬英九赴美留學,還拿到了台灣自1960年設立的以國父孫中山之名命名的中山獎學金。
7年的時間,馬英九先後獲得了美國紐約大學和哈佛大學的法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最終,他將在美國接受的現代法學教育和從小接受的儒家傳統進行了完美地融合與調適,最終成為了國民黨高層當時希望的人才。
1981年馬英九學成歸台,擔任時任台灣地區最高領導人蔣經國的英文秘書,並被蔣經國評價為「無缺陷的年輕人」。
因為在父親的要求下,馬英九身上沒有沾染任何世家子弟玩物喪誌的不良嗜好,閑暇時間就是跑步健身打球。
而在蔣經國身邊,馬英九的仕途一路坦途。
2007年時,馬英九已經被國民黨視為「中興少主」,後來馬英九也果然不負眾望,在一年後以絕對優勢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
鑒於特殊的家庭成長背景,馬英九在宣誓就職時自稱是「大陸制造,香港生產,台灣加工」。
而也因為如此,馬英九對海峽兩岸和香港有很深的感情,他長期投入兩岸關系的研究,對於改善兩岸關系,馬英九身上有強烈的「使命感」。
「湘潭伢子回來了。」
2016年,馬英九卸任,對於兩岸關系,他相較之前反倒更從容了。
可能也正因為沒有太多現實牽絆,他反而贏得了更大的兩岸影響力。
這從馬英九回鄉祭祖這件事情就能看得出來。
出發前,馬英九說:「我等了36年才有機會到訪大陸,的確是久了一點,但我很高興我能去。」
當他終於有機會回到湖南老家祭祖。
他說:「這對我個人意義重大,我們中華文化講究慎終追遠,我想大家都能理解。」
而此次回鄉祭祖後,如他所說,有一件事情令他深感震驚,那就是,不論是到達前還是離開時,他都能受到了鄉親們夾道歡迎和歡呼,對此,他說:「這是我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待遇。」
而如他所說,慎終追遠是中國文化的特殊傳統,也最能體現兩岸血濃於水的感情。
祭祖這件事情,一直以來在兩岸都深受重視,如今更成為了兩岸聯系的橋梁。
也因此,對於馬英九回鄉祭祖的事情,島內大部份民眾的反應也比較友好,大概有七成以上的民眾紛紛表示:「樂觀其成。」
而值得註意的是,早在馬英九之前,他的父母早在1995年時就曾由台灣經香港轉機,時隔四十多年首次回到祖國大陸,故地重遊,先後去到南京,重慶,最後回到了湖南長沙和衡山。
那一次,在校友會的盛情邀請下,秦厚修在丈夫的陪同下第一次回到了周南中學。
而馬鶴淩也終於回到了自己夢中常常出現但是觸不可及的故鄉衡山。
那時,馬英九還沒有身居高位,因為馬鶴淩和秦厚修的回鄉之旅也還算比較順利。
而到了2005年時,馬英九已經連任台北市長,並在國民黨內脫穎而出,成為政壇明星,而馬鶴淩依舊不顧反對,和妻子再次踏上了回鄉之旅。
這一次,馬鶴淩回到了回到河北邯鄲馬姓祖源地祭祖,並同妻子一同參加了周南中學的百年校慶。
彼時,馬鶴淩86歲,當旁人問他此生還有什麽願望沒有達成時,馬鶴淩只說幾個字:「讓祖國統一。」
只不過,馬鶴淩最終沒能親眼看到這一天,就於同年返回台北後去世了。
可能也正是因為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那一年他才堅持回鄉,看了最後一眼故鄉。
他死前立下遺囑,不要公祭,不要花籃,只登報告知。
在他的骨灰壇上,還刻著他生前所作詩句: 「化獨漸統,全面振興中國;協強扶弱,一起邁向大同。」
這短短 20個字,同時再現了老人家對祖國兩岸和平統一的深切追求。
2014年,秦厚修也最終因病在台北去世,和丈夫一樣,秦厚修生前留下遺言,也要求治喪低調,不設治喪委員會,不發訃聞,不設靈堂。
與此同時,她的遺言中只提出一個要求,那就是將骨灰存放在台北市富德靈骨樓,與丈夫相伴長眠。
自此,馬英九的父母均辭世,在他的內心深處,有機會去大陸,尋著父母的足跡走一遍,成為了他的重要願望,他身上的故鄉情結也越來越重。
之前談及自己的家世時,馬英九就曾多次表示,自己雖然在香港出生,但是祖籍是在湖南,和毛主席是同鄉,自家祖墳所在地距離毛主席的老家也只有2裏地。
只不過,馬英就說的2裏地並不是實際意義上的2裏地,只是為了形容距離很近。
事實上,馬英九家的祖墳在湖南湘潭白石鎮雙陽村,而毛主席的老家在湖南省韶山市,兩地直線距離有四十多公裏。
照這樣看,馬英九說自己和毛主席是同鄉並不假。
而對於這一點,馬英九從不諱言。
另外早年間有學者到台灣交流學習,馬英九一聽說對方是從長沙來的,當即就用湖南口音問對方:「那你會講長沙話不咯?」
從這件小事,也能看出馬英九內心深深的故鄉情結。
此次馬英九回鄉祭祖,他回到了湖南湘潭白石鎮,當夾道歡迎的鄉親們喊出「歡迎」的時候,馬英九再次用方言激動地回應大家:「湘潭伢子回來了。」
這一次,他的夢終於圓了。
從小在家中學的那一口流利的湖南方言,最終轉化為了他對家鄉的濃濃情結。
而自此之前,他都沒能踏足過孕育這方言的故土,73歲才最終踏足。
按理來說,一個人的方言,因為缺乏在日常生活運用的大環境,最終的命運大部份都是歸於塵土,而如果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的更叠,一個人的方言都未被湮滅,那大概就是因為落葉對根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