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月26日電(新華社記者田曉航)剛剛過去的2023年裏,老百姓看中醫是否更方便、更放心了?從日前在京舉行的2024年全國中醫藥局長會議,便能窺見中醫藥服務的可喜變化。
據初步估算,2023年,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量達到12.8億人次,實作了穩中增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余艷紅介紹,這一年,中國加快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沈和區域均衡布局,中醫藥服務能力得到新的提升。
中醫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中醫特色重點醫院……一系列重點專案的啟動和推進,不斷為優質高效中醫藥服務體系「添磚加瓦」。
與此同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遴選約1000個國家中醫優勢專科和約500個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確定31個中醫康復中心建設單位,對加強中醫醫院兒科和老年病科建設作出部署,持續最佳化中醫藥服務供給。
2024年全國中醫藥局長會議現場。新華社記者田曉航 攝
為了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看上好中醫,「基層中醫藥服務網」正在越織越密。全國已有4萬余個中醫館,23個省份中醫館基本實作全覆蓋,中醫藥服務更加觸手可及。
一些地方更是采取積極行動,想方設法讓中醫藥服務離群眾「再近一些」、條件「再好一些」。
上海在全市16個區建設62個中醫藥特色示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並開展76個社區中醫藥特色專科專病建設和100個市級名中醫工作室基層工作站建設;江蘇全面推開基層等級中醫館建設,僅2023年一年就新增建設83個五級中醫館……
硬件「配齊」了,人員也要跟得上。近年來,各地透過「縣聘鄉用、鄉招村用」、訂單定向培養等方式,不斷充實基層中醫藥人才隊伍。
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招收了1690名農村訂單定向中醫專業本科學生,培訓了2萬余名中醫館骨幹人才。
基層中醫藥人才「招得來」「留得住」,還要「用得好」。為此,陜西省在前些年培訓中醫館骨幹、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基礎上,2024年計劃對1.1萬名鄉村醫生開展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
2023年12月8日,居民在北京市豐台區成壽寺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辦的「中醫藥文化科普活動」上參加聞香識中藥活動。新華社記者李欣 攝
隨著地圖上的中醫藥服務「網點」越來越密,「提質升級」逐漸成為老百姓看中醫的新體驗。會議交流中,一些改善就醫流程、創新服務模式的經驗做法,令人耳目一新——
吉林省50%以上的中醫醫院設立了住院服務中心,為行動不便的住院患者提供服務,並推廣臨床中醫藥膳服務,幫助患者縮短臨床康復時間;重慶市96%的公立中醫醫院設定了門診「一站式」服務中心,為患者提供咨詢及便民服務,19家中醫醫院開設彈性門診,29家中醫醫院開設夜間門診……
積極的變化令人欣喜,但與會的中醫藥局局長們亦坦言,當前中醫藥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較為突出,中醫藥特色發展、內涵發展還需進一步加力,中醫藥服務體系和優勢專科建設還存在短板。
新的一年,中醫藥服務將加快「提質升級」。記者從會上了解到,2024年,中國將以加強中醫優勢專科建設等為切入點,最大程度滿足群眾就醫需求。